返回列表 发帖

中国教育发展十大误区

1

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上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已经平均占到GDP的4%,政府承诺要发展教育首先得赶上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二十年过去了,我国教育经费的实际情况如何呢?2002年以来,国家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连续下滑:2002年3.32%,2003年3.28%,2004年2.79%。而实际经费又低于计划的目标值。据统计,1993年以来的10多年间各级政府实际少支付的教育经费超过6000亿元。2003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报告员托马舍夫斯基考察了中国的教育状况后,说中国的教育经费只占GDP的2%。而政府预算只占教育总经费的53%,剩下的47%则靠家长或其它来源填补。在长期的“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指导思想下,人民群众成了教育投入的主体。联合国的考察官员离开时抛下一句把所有在场者噎住的评价:“在保证教育权利方面,贵国连非洲的乌干达都不如!”


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教育资源的匮乏造成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大批孩子被挤落淘汰的惨状。中考关,就有50%左右的升不了高中被淘汰。就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讲,现在已经应该提倡十二年制义务教育了。近期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共同发布了《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城乡贫困人群中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在中国农村家庭中,子女教育开支占了家庭收入的32.6%;而在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这个指数分别为25.9%和23.3%。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而“缺乏知识和技能”是城乡居民挣不到钱的一致归因之一。中国财政支出项目最容易膨胀的项目是行政公务支出和直接投资经济建设,中国行政公务支出和直接投资经济建设占财政总支出将近50%,而美国仅占17%。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事关公民切实利益的部分,成为中国财政支出项目最不容易膨胀部分,只占财政总支出的25%,而美国则占75%。教育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目前政府没有提供充足的基本公共产品,公民只能倚靠自己去购买本应由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产品。


已连续三年被评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经济体芬兰的名言就是“教育是芬兰的国际竞争力”。芬兰从九年制义务教育,到高中和大学,都是免费的。教育经费占GDP的18%。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说,全球190多个国家中有170多个国家已经实现了免费的义务教育,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包括人均GDP只有中国三分之一的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都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中国农民调查》的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可以花那么大的气力去争取一个体育项目的第一,而对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这个真正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重大项目,竟是长期的熟视无睹,这同样让人不得要领。”


[ 本帖最后由 guoxiaoli 于 2006-3-17 16:02 编辑 ]

原帖由 疏雨横笛 于 2006-3-20 23:07 发表
偶纯洁的心灵都饱手摧残

是那么回事吗?也许就根儿就是个应试虫呢。
请去倔老头的游记博客:http://wmy7018.blog.163.com/

TOP

很好的帖子啊  最讨厌应试教育了
偶纯洁的心灵都饱手摧残
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虽无遗踪之意,水亦缺留影之心,但雁过影留却是不挣的事实!

TOP

哦,那就转到第一板块去了。
请去倔老头的游记博客:http://wmy7018.blog.163.com/

TOP

我也不知道类似的内容应该发到哪个板块,只是觉得内容很好,就和大家一起分享!

确实说出了一部分老百姓的心声,而且希望和广大校友共同探讨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

TOP

帖子不错,虽然有点激烈,但还中肯,哪里转来的?
此帖还是发到第一板块为宜。
是否需要我转过去?
请去倔老头的游记博客:http://wmy7018.blog.163.com/

TOP

这篇帖子怎么样?


我也不知道这样的贴子应该发到哪个板块?

TOP

高考改革裹足不前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高考已经变成中国教育的指挥棒。分数是高考的最高标准,很自然地传导到整个教育链条的每一级都以分数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高考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体系。可悲的是这根指挥棒近20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创新和改革。虽然实行了“3+X”,实行了保送推荐制度,实行了高校部分的自主招生等试点。而这一切的试验都没能逃脱分数这个标准。


高考改革滞后除了导致非常严重的惟分数论和素质教育难以推广外,还存在着地区高考不公平以及由此产生的高考移民现象。不同的省市考生上同样的大学和专业分数的差距可以相差一二百。有些省(如海南)的升学率几乎接近100%,只要你想上大学就一定可以上。而有些省(如湖北)升学率还在60%左右。这些指标管制的差别就必然导致疯狂的高考移民现象。高考移民的本质是政府管制(招生指标)和户籍制度双重约束条件下的特殊产物,要从根子上解决这个问题,取决于政府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制度改善和制度创新;最低的限度,能够把考生享受招生指标权从现在附着于户籍的状态下剥离,那问题也至少减少了一半。高考改革事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呼唤高考制度的创新已经很多年了,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十年立树,百年树人,教育的失误必将导致的是国民素质的降低,国家竞争力的下降。劳动密集型产业变成我国的经济支柱,是现阶段不二的选择。而这种浪费资源为全世界打工的状况还要持续多少年呢!教育失误造成的历史教训要经过一定阶段才能显现出来。教育的改革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还是说得多,而干的少。


以国家和民族将来的名义呼吁教育的投入和改革必须是前瞻性的!

TOP

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应试教育导致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使我们成了有知识但没有产权的民族。应试教育对青少年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压抑,其突出弊端便是重智轻德、求同伐异、压抑创新。

重智轻德现象严重: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与《大学有问题》一书作者熊丙奇聊天时指出,我们的教育缺很多,缺钱、缺人才,缺人文关怀,缺理想的追求……最缺什么?我认为最缺的是人文情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是以人为本,我们的教育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教育是“见分不见人”,甚至于教育不把人当人,如果把人当人,就不会让孩子起那么早,睡那么晚,让孩子们没有休息日,就不会让孩子做那些重复的,简单的练习和作业。所以说,我认为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实现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教育。


求同伐异:中国孩子的聪明、勤奋举世闻名,在“奥赛”中频频获奖的现象曾为许多人津津乐道。而这正是应试教育的成果。但1995年青少年想象发明国际大赛上,中国选手却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一个孩子勉强得了个可怜的三等奖。事情被披露后一片哗然,纷纷追问:中国孩子的想像力哪里去了?这个问题似乎应由现实的教育来回答。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曾遗憾地指出:“学校本应是赏识和培养创造性才能的场所,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教育机构不仅混淆了潜在的创造才能,而且压制了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求同伐异的表现普遍存在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活动中,普遍地存在于毫无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模式,这里见惯了的是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考核,缺乏对差异性的尊重、宽容和保护。当下流行的“标准答案”排斥了孩子们异想天开乃至合理想象。一个人从进入小学到大学,平均要经历千余次的测验和考试,如此“千锤百炼”,足以使“凡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外,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中,老师的权威不容侵犯,即使错了,学生也不应在公开场合当面反对。有人曾对北京市10所中学的1200名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发现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仅占5.5%。


压抑创新:求同伐异的教育极易扼杀人性中丰富的创造精神,降低受教育者在未来社会的适应和改造能力。创造性是人的最根本的本质。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却出现了教育程度越高、创造性越是下降的咄咄怪事。想像力却越来越贫乏的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专家分析说,理性知识的增长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想像力的贫乏决不是一件好事,这是不是也说明了那种一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模式和标准化的考试答案窒息了学生创造思维的智慧火花呢?这是应当引起警惕的。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像的能力,这是应当引起警惕的。

TOP

素质教育纸上谈兵



教育部说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而事实是学校和家长的眼里只有高考,凡是有利于高考的我们都拥护,凡是不利于高考的我们都反对。素质教育本质上是教会孩子“美的欣赏、善的本质、真的自我”。学校的素质教育已经喊了很多年了,但在高考制度没有改革之前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即便是很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了,在课余的时间让孩子学习音乐、美术、体育等项目。但他们的出发点依然是高考,为了“特长生”的加分。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也不考虑孩子的休息时间已经很少很少了,还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孩子是否能够承受。很多的孩子学这些东西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父母而学。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