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巧手厨房之中国名菜系列(全)

巧手厨房之中国名菜系列(全)
民族风味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中少数民族在我国人口中占
很大的比例。在中国烹饪这个百花园地里,少数民族菜以它独特的烹调方法
和著名的菜肴享誉中华大地。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人民善于烹调,已形
成“壮味”。每年旧历6 月24 日是壮族的火把节,在庆祝宴上,除了家养畜
禽类菜肴外,席上必有野味。在这个节日里,各家各户竟献绝技,名菜佳点
层出不穷。如“火把肉”,“皮旺糁”、“清炖破脸狗肉”、“子姜野兔肉”、
“白炒三七花田鸡”等。
苗族人民喜爱养狗,因此,也擅长于烹制狗肉,不论炖、烤、卤、酱,
都有浓香味扑鼻而来。狗肉鲜嫩、味美,兼能温补气血。如“瓦罐炯狗肉”、
“清汤狗肉”就是苗族菜肴的代表。
白族人民善于腌制火腿、香肠、弓鱼、猪肝醉、油鸡、螺狮酱等品种
繁多的食品。妇女尤擅制作蜜饯、雕梅、苍山雪炖甜梅。白族人民是一个好
客的民族,每逢客至,首先邀请上座,随即奉献烤茶、果品,再用八大碗、
三碟水果等丰盛的菜肴款待客人。
回族菜,一名清真菜。清者,洁如澄水,明如满月;真者,言无虚假,
行无伪诈。要做到“清真”两字,从人到事,遍及至物,都须如此。清真膳
食,擅烹牛羊肉,名菜如“烤全羊”、“涮羊肉”、“烤羊肉”。这些都是
清真菜的代表。
其他如满族菜、蒙古族菜、藏族菜、朝鲜族菜等,亦各具特色,这里不
一一详述。本篇精选各少数民族传统菜肴,品种花样多,各有特色,以飨读
者。


巴 蜀 风 味

巴蜀风味,指四川省地方风味,简称川菜,是我国四大菜系之一。川菜
的烹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发源地在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巴蜀两国,
大致出现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公元前七世纪到三世纪),原是两个部族的名
称。蜀族以现在的成都为中心,建立了奴隶制的蜀国;巴国则以现在的重庆
为中心,建立了奴隶制的巴国。巴人和蜀人共同创造了有鲜明特色的巴蜀文
化和烹饪技术。
四川省位于长江上游,四山环抱,江河纵横,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号
称“天府之国”。盆地、平原和山丘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常青,盛产粮、油、
果、蔬、笋、菌、家禽和家畜。不但品种繁多,而且质量尤佳,均为川菜的
主要烹饪原料。山岳深丘地区多产熊、鹿、樟。鹿、贝母、银耳、香菇、虫
草等山珍野味。江河峡谷流域,所产各种鱼鲜,如江团、雅鱼、岩鲤、爵鱼,
量虽不多,而品种特异,均为烹任的佳品。唐代诗人杜甫曰:“青青竹笋迎
船出,日日江鱼人馔来。”宋代诗人陆游日:“新津韭黄天下元,色如鹅黄
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均对四川的丰盛特产备加赞
赏。四川的调味品也独具特色,如中坝酱油、保宁醋、潼川豆鼓、郸县豆瓣、
宜宾芽菜、涪陵榨莱、自贡井盐等,这些得天独厚的特产,为川菜的形成和
发展,提供了特殊而优厚的物质基础。
川菜有成都、重庆两大流派,皆嗜麻辣,而成都偏麻,重庆偏辣。川菜
共分高级筵席、普通筵席、市肆便餐及家常风味四大类。高级筵席,选料严
谨,制作精细,组合适时,调味清鲜,多用山珍海中国名莱巴蜀风味味,配
以时令蔬鲜,品种丰富,味别多变。代表名菜有“FR燕菜”、“一品熊掌”、
“干烧鱼翅”、“麻酱鱼肚”、“家常海参”、“干煸就鱼丝”、“竹荪肝
膏汤”等。普通筵席,又称田席,就地取材,菜重肥美,乡上风味,朴素实
惠。所谓“三蒸九扣”便是其典型代表,名菜有“龙眼甜烧白”、“龙眼咸
烧白”、“坛子肉”、“东坡肘子”、“粉蒸肉”等。市肆便餐,以烹制快
速、经济方便,适应多种需要为特点,以烧、炒、爆、馏、拌为主要烹调方
法,主要代表菜有“宫保鸡丁”、“水煮牛肉”、“口袋豆腐”、“鱼香肉
丝”、“小笼粉蒸牛肉”、“干偏牛肉丝”等。家常风味,取材方便,操作
简单,家喻户晓,人人会做,普遍流行的有“回锅肉”、“麻婆豆腐”、“开
水白菜”、“连锅汤”、“大蒜鳝段”等。
川菜味型多变,是其最大特点。有“食在广州,味在四川”之说。西汉
时期(华阳国志)中,记有蜀人“尚滋味,好辛香”,这一食俗,流传久远,
至今不衰。以吃辣椒为例,用法上有青椒、红椒、鲜椒、干椒、泡辣椒、糊
辣椒、辣豆瓣、辣酱、辣椒油、辣椒面等之分,并与花椒、葱、姜、蒜、糖、
醋等巧配炒合,烹调成千变万化的复合美味,形成麻辣、红油、糊辣、豆瓣、
怪味、鱼香、家常、宫保等。川菜在烹调技法上,讲究刀工、火候,千变万
化。特别是以小煎小炒、干烧干偏见长。炒菜不过油,不换锅,芡汁现炒现
兑,急火短炒,一锅成菜。川菜亦重用汤,所谓“川戏离不了帮腔,川菜离
不了好汤”,确实如此。川菜长于根据原料不同,巧妙配合,形成了“清鲜
醇浓、麻辣辛香、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独特风格。

[ 本帖最后由 高西 于 2008-2-28 11:47 编辑 ]

忽悠

TOP

东北菜我咋一个都没吃过呢

TOP

中州风味
中州风味,指河南省地方风味,简称豫菜,因其地理位置,正在中央,
影响所及,遍及东西南北,是我国著名的地方菜系之一。
河南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据仰韶、后冈(安阳县)新郑等地出土
文物的考证,早在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此居住,并有了相当发展
的文化。夏商两代,虽不断迁徙,但其都城多在河南境内。《左传·昭公四
年》:“夏启有钧台之享。”杜预注:“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陂,盖启享诸
候于此。”这是我国最早的宴会。商朝开国相伊尹,出生于“伊水之滨”(今
伊川嵩县之间)。“耕于有莘之野”(今开封辜口村),擅割烹,“善均五
味”,被后人推崇为烹调始祖。洛阳自东周到五代有九个朝代建都,开封自
战国到金朝有七个朝代建都。我国七大古都,河南省占居其三。周朝建都洛
阳之后,饮食制度已初步建立。《周礼·天官累宰》记载有“膳夫、庖人、
内饔、外饔、亨人、猎人、食医”等职官,负责国王、王后的膳馐、食疗及
祭祀。北宋时的国都汴梁(今开封),已拥有上百家著名饮食店和餐馆。南
宋诗人刘子翚曾作诗咏道:“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割断愁。记得承平
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樊楼是北宋时东京市场上有名的北食店之一。
正如《东京梦华录》所形容的那样:汴梁城是“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在近代烹饪艺术流派中,豫菜仍以自己的色
香味形,影响及于华北、西北和江南地区。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处中原,境内有四山四水:东北太行山,西
部伏牛山,南部桐柏山,东南大别山。伏牛南麓,桐柏以西,大小河流汇入
汉水,南阳盆地十余县属江汉流域;中北部为黄河流域;黄河以北,太行以
东,淇、汤、洹等水入卫河汇海河内津沽入海,豫北十余县属海河流域;中
东部广大地区属淮河流域。全省平原与山区各半,淮南地区雨量充沛,气温
较高,物候与南方类似,黄河以北则全属北方景况。我国南北方的谷物、蔬
菜、禽畜、干鲜果等,河南均有出产,可谓兼南顾北,得天独厚。山区盛产
木耳,银耳、猴头、羊素肚,拳菜等。入馔花卉有牡丹、芍药、葛花、桂花、
玫瑰、夏荷等。药物入馔有怀庆山药、林县党参、商城茯苓、新县白果、伏
牛百合等。青菜品种有封丘贡芹,焦作香椿,汴梁韭黄,滑县茼蒿等。调味
品有南阳老姜、密县大蒜、永城辣椒、林县花椒、辉县大葱、驻马店麻油、
商丘麻酱、彭德陈醋。有闻名全国的宽背淇鲫、卫源白鳝、淮阳元鱼、罗山
黄鳝,黄河鲤鱼驰誉中外,固始三黄鸡闻名遐迩,上述各种物产,构成了豫
菜一套完整的主料、配料和调料。为豫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豫菜,它包括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寺庵菜和民间菜。总的特点是:
鲜香清淡,四季分明,形色典雅,质味适中,可以说与中国菜的南昧、北味
有所区别,而又兼其所氏。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洛阳燕菜、开封糖醋软熘鲤
鱼焙面、套四宝,卫源清蒸白鳝、司马怀府鸡、郑州二鲜铁锅蛋、信阳桂花
皮丝等。

TOP

药膳风味
中国药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和食物相配合,通过烹调加工,
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强身作用的美味食品。
健康长寿,古今为人们所神往,为了春秋度百岁乃去,人们对食物与健
康之奥秘从未终止过探索研究。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经典籍《黄帝内经》曰: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是“平衡膳食”的科学
观点。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曰:“君子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
然后命药。”可见药膳疗法是如何为医家所重视。汉代医圣张仲景的《金匾
要略》曰:“凡欲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所食之味,有
与病相宜,有与病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这种摄食法则,早为
医家所公认。长寿一百多岁的唐代药王孙思邈,根据行医和自身长寿的体会
说:”不知食宜音,不足以生存也。”
传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反映了古代
劳动人民寻找食物的生动史实。经过世代筛选,有些能饱腹充肌,有益于健
康的谷肉果菜、水陆珍奇,就习久成为日常生活的食物;另一些对人体疾病
能起到治疗作用的,就成为治病的药物。当然也有不少原料,经过烹制,既
能作食物,亦可为药用,这就成为我们“医食同源”之说的依据。经过数千
年的大浪淘沙,食疗经验是千锤百炼的结晶,许多传统的食疗方剂和药膳佳
肴,千百年来得以盛传不衰,广为应用。
如何选用药膳菜,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选用,做到因时、因地、
因人制宜,不仅是可口的美味佳肴,而且具有极高的治疗效果,正如近代名
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说:
“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
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诚为至稳至善之方也。”本编以此为准则,
在全国十七大菜系中淘砂拣金,入选者都是各地方风味中的传统名菜,同时
也是具有极高治疗效果的药膳。凡研究、创新、发展药膳者,足资借鉴。
药膳菜的具体应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应用于预防疾病。如预防中暑用“拔丝西瓜”,预防中寒感冒用“沛公
狗肉”等。
应用于急性病的辅助治疗。在治疗急性病的过程中,如配合食用一些药
膳菜,可使疾病早日康复。在秋冬季节,因肺燥咳嗽,可用“枸杞银耳”、
“金桔百合”。哮喘发作,可用“诗礼银杏”。风湿痹痛用“菊花全蝎”。
应用于病后调养。病后体虚,身体还未完全恢复健康,应该常吃一些滋
养补益的食品,以促使早日康复。如“五元神仙鸡”、“大白鸭子”、“参
茸葛仙米”等。
应用于妇女产后。产后因失血过多,气亦受损,气血大亏,极需滋补,
要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鸡”、”汽锅人参团鱼裙”等。产后乳少,
可用“豆豉烧鲫鱼”、“龟羊汤”等。
应用于慢性疾病的自我调养。慢性病患,采用药膳,则是良药可口,病
人乐于接受,便于长期服食,疗效自佳。如补脾胃,治消化不良用“红袍莲
子”、“炒三泥”。平肝阳,治头痛,用“天麻全鸡”、“菊花全蝎”。补
肾,治阳痿早泄,用“枸杞牛冲汤”、“干烧鹿冲”等。
应用于防老抗衰。健康长寿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宿愿,药膳比之医药、体育等保健方法,有不可偏废的作用。历代帝王将相,无不视药膳食补为仙丹
妙药。中老年人常服“蛤蚧炖鹰龟”、“虫草八卦汤”、“龟鹤延年汤”、
“之腿肾鞭”等,定收“乌须发,驻容颜,延年益寿”之效。

TOP

燕京风味
燕京风味以北京菜为代表。北京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是我国北方重镇,
先后有辽、金、元、明、清五朝建都于此,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
中心,汉、满、蒙、回等各族人民大量在此定居。世界和全国各地文化在此
融会交流,在饮食文化方面,形成了苔革百家、兼收并蓄、格调高雅、风格
独特、自成体系的“北京菜”。
“北京菜”是由北京地方风味菜,以牛羊肉为主的清真菜,以明清皇家
传出的宫廷菜,及做工精细、善烹海味的谭家菜,还有其它省市的菜肴所组
成。
山东菜对北京菜系的形成影响深远,是京菜的基础。山东风味的菜馆在
北京四处林立。山东的胶东派和济南派在京相互融合交流,形成了以爆、炒、
炸、■、熘、蒸、烧等为主要技法,口味浓厚之中又见清鲜脆嫩的北京风味,
广而影响齐鲁、松辽、三晋、秦陇等北方风味的形成,在烹任园地中一技独
秀。
清真菜在北京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以牛羊为主要原料。如著名的“全
羊席”用羊身上的各个部位,可烹制出百余种菜肴,是北京菜的重要代表。
另外“烤肉”、“涮羊肉”、“煨羊肉”,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深受北京
群众喜爱。
宫廷菜在京菜中地位显著,它选料珍贵,调味细腻,菜名典雅,富于诗
情画意。现在的宫廷菜多是明请宫廷中传出来的菜肴。著名菜品如:抓炒鱼
片、红娘自配、脯雪黄鱼等。
谭家菜是官府菜中的代表,讲究原汁原味,咸甜适中,不惜用料,火候
足到,如选料精细的“黄焖鱼翅”是谭家一等代表菜,居各鱼翅菜之首。
综上所述,京菜由地方菜、清真菜、宫廷菜、官府菜等融会而成,口味
浓厚清鲜,质感多样,菜品繁多,四季分明,有完善。独特的烹调技法,以
爆、炒、熘、烤、涮、焖、蒸、氽、煮见长。形成京菜特色的主要原因是北
京为全国首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全国各风味菜技师多汇于此,菜肴原
料天南地北,山珍海味。时令蔬菜应有尽有。而以北京“填鸭”制成的烤鸭,
更是驰名中外,还有以此为原料而制成的“全鸭席”更是名传遐迩,名品如
“火燎鸭心”、“烩鸭四宝”、“北京鸭卷”,常单菜应席。
北京菜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烹饪技术的飞
跃,京菜正以其古朴的文化,淳厚的风味,精湛的技艺,醇正的调味,绚丽
多彩的特色为人们服务。

TOP

潇湘风味
潇湘风味,以湖南菜为代表,简称“湘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
湖南省,位于中南地区,长江中游南岸。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阳
光充足,四季分明。南有雄崎天下的南岳衡山,北有一碧万顷的洞庭,湘、
资、沅、澄四水流经全省。自然条件优厚,利于农、牧、副、渔的发展,故
物产特别富饶。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盛产鱼虾和湘莲,是著名的鱼米
之乡。《史记》中曾记载,楚地“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长期以来,“湖
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更是广为流传。湘东南为丘陵和盆地,农牧副渔都
很发达。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丰富的物产为饮食提供了精美
的原料,著名特产有:武陵甲鱼,君山银针,祁阳笔鱼,洞庭金龟,桃源鸡,
临武鸭,武冈鹅,湘莲、银鱼及湘西山区的笋、蕈和山珍野味。在长期的饮
食文化和烹饪实践中,湖南人民创制了多种多样的菜肴。据考证,早在二千
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长沙地区就能用兽、禽、鱼等多种原料,以蒸、熬、煮、
炙等烹调方法,制作各种款式的佳肴。随着历史的前进,及烹饪技术的不断
交流,逐步形成了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的湖
南菜系。
湘江流域的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湖南菜系的主要代表。它
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口味多变,品种繁多。其特点是:油重色浓,讲求实
惠,在品味上注重酸辣、香鲜、软嫩。在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
见称。煨、炖讲究微火烹调,煨则味透汁浓,炖则汤清如镜;腊味制法包括
烟熏、卤制、叉烧,著名的湖南腊肉系烟熏制品,既作冷盘,又可热炒,或
用优质原汤蒸;炒则突出鲜、嫩、香、辣,市井皆知。著名代表菜有:“海
参盆蒸”、“腊味合蒸”、“走油豆鼓扣肉”、“麻辣子鸡”等,都是名菜
佳肴。
洞庭湖区的菜,以烹制河鲜、家禽和家言见长,多用炖、烧,腊的制法,
其特点是芡大油厚,咸辣香软。炖菜常用火锅上桌,民间则用蒸钵置泥炉上
炖煮,俗称蒸钵炉子。往往是边煮边吃边下料,滚热鲜嫩,津津有味,当地
有“不愿进朝当驸马,只要蒸钵炉子咕咕嘎”的民谣,充分说明炖菜广为人
民喜爱。代表菜有:“洞庭金龟”、“网油叉烧洞庭桂鱼”,“蝴蝶飘海”、
“冰糖湘莲”等,皆为有口皆碑的洞庭湖区名肴。
湘西菜擅长制作山珍野味、烟熏腊肉和各种腌肉,口味侧重咸香酸辣,
常以柴炭作燃料,有浓厚的山乡风味。代表菜有:“红烧寒菌”、“板栗烧
菜心”、“湘西酸肉”、“炒血鸭”等,皆为驰名湘西的佳肴。
综观湖南菜系的共同风味是辣味菜和腊味菜。以辣味强烈著称的朝天辣
椒,全省各地均有出产,是制作辣味菜的主要原料。腊肉的制作历史悠久,
在我国相传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三地区的菜各具特色,但井非截然不同,而
是同中存异,异中见同,相互依存,彼此交流。统观全貌,则刀工精细,形
味兼美,调味多变,酸辣著称,讲究原汁,技法多样,尤重煨烤。“日夜江
声下洞庭”,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湘菜这朵奇葩,将会开得
更加鲜艳夺目。

TOP

素斋风味

素斋风味以素菜为特色。中华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生活习惯差异明显,但在喜食素菜这一点上,却有惊人的相似。

中国索食历史源远流长。亘古之初,素食沿于采集植物,荤食来自狩猎野牲。随着生产的发展,先秦时已经有了菜羹斋食。《礼记·玉藻》说,“子卯,稷食菜羹”,即在忌月要以稷谷为饭,以菜为羹。《庄子·人间世》记载了颜回的一番话:“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因此则可以为斋乎?“《南华经》也有“蔬食邀游,泛若不系之舟”的记载,说明素食在我国已具雏型。秦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张骞通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了许多蔬菜和瓜果,以及相传为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大大地丰富了素食的内容。西晋时期,一般士族文人崇尚清谈,笑傲公候,自甘淡泊。他们向来认为“肉食者鄙”,大多以吃素为荣。南朝梁武帝萧衍,以帝王之尊,笃信佛教,素食终身,并大力倡导素食,促使素食迅猛普及与提高。唐宋时期,我国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烹调技艺日臻完善,广泛使用植物油,豆类制品和果蔬菜大量增加,茹素之风比前代更加兴盛。据王谠《唐语林》载,崔侍郎安悲,宴请诸司,用面粉和芋头等材料做为素菜,在外型上可与猪羊肉做的脍炙荤菜相媲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开了后世“仿荤素菜”的先河。

历经元明,到了公元17世纪的清代,素食开始了它的“黄金时代”,并出现了宫廷、寺院和市肆素食的分野。宫廷素食,也叫斋菜,主要是帝后斋戒时享用,清宫御膳房为此设有“素局”。这些素菜御厨,能用面筋、豆腐、蔬果等原料,做出数百种风味各异的素食。寺院素食,电叫斋菜或释菜,主要用于法师讲经、沙弥受戒,或招待居士、施主及游客,专门由香积厨(即僧厨)制做。这一时期全国各地“香积厨”有较大发展,一些著名寺院,如北京法源寺、西安香积寺、广州庆云寺、成都宝光寺、镇江金山寺、上海玉佛寺、杭州灵隐寺、厦门南普陀寺、安庆迎江寺等,斋菜也闻名远近,求食者云集。与此同时,全国各重要市镇的素菜馆也急剧增加,形成市肆素菜,一般简称素菜,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杭州、成都等大城市的素菜馆最为有名,如“功德林”、“菜根香”、“全素斋”、“素味香”、“佛有缘“等。它们在继承传统素菜品种的基础上,吸收了宫廷、寺院的斋菜,创新了大批的仿荤素菜,如“糖醋鲤鱼”、“烧烤肥鸭”等,形象生动,几可乱真。现今的素菜,仍由寺院菜、宫廷素菜和民间素菜三大流派组成。寺院菜崇尚“全素”,宫廷素菜和民间素菜则“以荤托素”。这里的荤是指鸡蛋,佛家的大蒜、小蒜、兴渠(即阿魏)、慈葱(即葱)、茗葱(即麍头),道家的韭、薤、蒜、苔苔(油菜的一种)、胡荽(即芫荽)等。佛家“五荤”、道家“五荤”皆视为禁忌而不食。“以荤托素”派使用鸡蛋,也把佛家禁忌的“五荤”列为素食调料。素菜的高蛋白、低脂肪和含有多种维生素成份,得到国内外美食家的高度评价,也为素菜的发展拓宽了前景。

TOP

苏扬风味
苏扬风味,指江苏菜系,乃我国四大菜系之一,其影响遍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江苏省东临黄河,西拥洪泽,南濒太湖,长江横贯于中部,大运河沟通南北,境内湖泊众多,河网稠密,土壤肥沃,气候寒温适宜,物产十分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誉称,江苏为全国重要淡水鱼区,太湖银鱼、长江鲥鱼和刀鱼,阳澄湖大闸蟹为名产,高邮鸭和鸭蛋、如东狼山鸡等均享盛名。“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肥鸭冬有蔬”,一年四季,水产禽蔬轮番上市,应有尽有,这些富饶的物产,为江苏菜系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苏扬风味,主要由淮扬,南京、苏锡、徐海四个地方风味组成,而扬州菜、苏州菜又是苏扬风味的两大支柱。苏扬风味的共同特点是:用料以水鲜为主,汇江河湖海特产力一体,禽蛋蔬菜四季皆备。菜品风格典雅,形质兼美;重视调汤,保持原汁;追求本味,清鲜平和;咸甜适中,适应面广;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一江之隔,南北不同。从历史上看来,北方人嗜咸南方人嗜甜,扬州位于长江之北,在地理上素为南北之要冲,因此在菜肴风味上容易吸取北咸南甜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咸甜适中”的特色,而苏州位于长江之南、相对地受北味影响较小,所以“趋甜”的特色也就保留了下来。淮扬风味以扬州、两淮(淮安、淮阴)、镇江为中心,以大运河为主于,南起镇江,北至洪泽湖,东含里下河并及沿海,这里水网交织,江河湖泊所出甚丰。肴撰以清淡见长,味和南北,概称“淮扬菜”。扬州菜素有“饮食华侈,制体精巧,市肆百品,夸视江表“之誉,名馔有“将军过桥”、“醋溜鳜鱼“、“三套鸭”、“鸡汤煮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等。两淮的鳝鱼菜品达108种之多,其中“软兜长鱼”、“白煨脐门”、“大烧马鞍桥”等,有活嫩、软嫩、松嫩、酥嫩等特点,突出一个“嫩”字。镇江则以三鱼(鲥鱼、刀脐、■鱼)菜肴驰名,名食水晶肴蹄饮誉中外。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金粉地,十代帝王州”的史迹,又是当今江苏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饮食市场素来繁盛,且屡见于古今诗文。南京风味,又称“京苏菜”,兼取四方之美,适应八方之需,鸭馔佳肴,闻名远近。南京风味以滋味平和,醇正适口为特色,其名菜有“炖菜核”“炖生敲”“盐水鸭”“扁大枯酥”等。苏锡风味,以苏州、元锡为中心,苏锡菜原重甜出头,咸收口,浓油赤酱。近代逐渐趋向清新爽适,浓淡相宜。名菜有“松鼠鳜鱼”、“梁溪脆鳝”、“香脆银鱼”、“常熟叫化鸡”,“镜箱豆腐”等。徐海风味,自徐州沿东陇海线至连云港一带。徐海菜以鲜成为主,五味兼蓄,风格醇朴,注重实惠。名菜如“霸王别姬”、“爆乌花”等。江苏菜如同清·袁枚《随园食单》之所论述,已达到“味要浓厚,不可油腻;味要清鲜,不可淡薄“。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的境界。目前的江苏菜肴,正是与此一脉相承,并且今胜于昔了

TOP

淞沪风味

淞沪风味,以上海菜为代表,上海菜,习惯叫,“本邦菜”,是从农家
便饭便菜发展而来,比较朴素实惠,以红烧、生偏见长,口味较重,善浓油
赤酱,颇有家常风味。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之一。近
百年来,由于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一直以“世界名都”著称于世。它位于
我国长江三角洲,是一个沿江滨海的城市,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邻近江湖
密布,全年盛产鱼虾,市郊菜田连片,四时蔬菜常青,物产丰富。上海位于
交通枢纽,采购各地特产方便,这又为上海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原料、调
料。
自1843 年上海开埠以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四方商贾云集,饭店酒楼
应运而生。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各种地方菜馆林立,有京、广、苏、扬、
锡、雨、杭、闽、川、徽、潮、湘、以及上海本地菜等十六个帮别,同时还
有素菜、清真菜,各式西菜、西点。这些菜在上海各显神通,激烈竞争,又
相互取长补短,融会贯通,这为博采众长,发展有独特风味的上海菜创造了
有利条件。
上海菜原以红烧、生偏见长。后来,吸取了无锡、苏州、宁波等地方菜
的特点,参照上述十六帮别的烹调技术,兼及西菜、西点之法,使花色品种
有了很大的发展。菜肴风味的基本特点:汤卤醇厚,浓油赤酱,糖重色艳,
咸淡适口。选料注重活、生、寸、鲜;调味擅长咸、甜、糟、酸。名菜如“红
烧蛔鱼”,巧用火候,突出原味,色泽红亮,卤汁浓厚,肉质肥嫩,负有盛
誉。“糟钵头”则是上海本地菜善于在烹调中加“糟”的代表,把陈年香糟
加工复制成糟卤,在烧制中加入,使菜肴糟香扑鼻,鲜味浓郁。“生煸草头”,
摘梗留叶,重油烹酒,柔软鲜嫩,蔚成一格。而各地方风味的菜肴也逐步适
应上海的特点,发生了不同的变革,如川菜从重辣转向轻辣,锡菜从重甜改
为轻甜,还有不少菜馆吸取外地菜之长。经过长期的实践,在取长补短的基
础上。改革了烹调方法,上海菜达到了品种多样,别具一格,形成了上海菜
的独特风味。

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广大饮食业职工,发扬了传统的烹饪技术,推陈
出新,又不断创造制作出许多新品种,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当前,他们正在
刻苦钻研技术,进一步提高菜肴质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日益发展的旅
游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