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职业教育徘徊不前



跟高等教育大跃进式的快速增长不同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徘徊不前。同样比较2000年和2005年的数据。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从425万增长到647万,增长52%。在校生人数由1295万增长至1559万,增长仅为20%。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广东等地的产业工人短缺导致的民工荒正说明了这一点。科技的发展导致制造类核心技术的提高,对技能型工人的要求也会更高,这些都是靠中等职业教育来解决的。由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多年的徘徊不前,结果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向产业市场提供的是严重过剩的大学毕业生和根本没经受过职业培训的民工。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越来越低的今天,中专生在人才市场上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长此以往,教育就必然反过来拖经济的后退。

国家大力提倡和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增长确实很快,但跟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仅就培养成本而言,尽管技工的培养成本也是千差万别,但总的来说,通常要低于大学生的培养成本。对大学生的资源投入很大,浪费也很大。而进行中等职业技术培训,性价比更高。

还有一个就是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的问题根本就被教育部门所忽视。一个农民培养成为熟练工人,一般只要一年时间,而能拿到800至1000元的工资,成本大约3000元。据教育部提供的数字,进城务工人员已占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总数的50%以上,但有80%的人员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培训。教育部部长周济有这样一个观点:农民工培训成本低,收益大;最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通过职业教育的转移,最好的扶贫是通过职业教育的扶贫。而这些目前还只停留在认识和观点的层面。

TOP

高等教育过快增长



2005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达到505万人,在校生人数达到1562万,跟2000年的221万、556万相比,五年时间分别增长128%和181%。这确实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成绩。伴随着在校生规模的过快扩张的同时出现的问题也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八成以上公众对高校收费不满:根据社科院发布的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内容,公众普遍对高校收费过高不满,82.3%的公众认为很不合理、不太合理,表明高校高收费不为公众所认可。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9422元和2936元,如果按照每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10000元计算,一个人本科4年最少花费4万元,相当于一个农民14年不吃不喝才能供养一个大学生。


毕业生就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涉及25个省(区市)的53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接受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今年外出务工的月工资平均预期达到1100多元。与此相呼应的是,众多的调查数据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预期连年下跌,已降至1000元左右。据此,有人得出“大学生身价等同于农民工”的结论。尽管许多专家认为这二者没有可比性,但他们同时认为,这其中透露出的信号值得社会警示。

高教突出问题质量滑坡居首:“高等教育里最突出的问题”调查显示,33.3%的人认为是“大学教育质量滑坡”。研究者分析认为,这反映公众对近年来高等教育扩张、培养质量滑坡等问题的关注和不满。调查同时显示,68.9%的公众表示对当前大学的教育质量“很不满意”、“不太满意”。学生人数增长了几倍,但教师人数、教室面积、图书馆、实验室等等教学资源的增长速度却远远跟不上。这些都是导致质量滑坡的原因。

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脱节:国家在几年前开始重视并大力提倡的高等职业教育,跟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匆忙上马,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不伦不类的人才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老百姓倾其所有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但不能为家庭创造财富,反而成了家庭的一个承重的负担。

TOP

义务教育名不副实



义务教育法1986年7月1号颁布实施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政府财力严重不足,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和农民的支持。这使政府在义务教育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在长期的“人民教育政府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指导思想导致本来应该由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却由一般的老百姓来承担,而不应该由政府过多承担的比如高等教育政府却大量投资。一直以来,针对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家庭困难学生上不起学的现状,人们频频发出“义务教育到底是谁的义务”的诘问,而答案都是一致的———义务教育首先是政府的义务。这种说法从法律的层面讲自然没错,但若从更为宏观的社会层面来看,义务教育又不仅仅是政府的义务。总体来说,实行义务教育是政府、学校和家长三方共同的义务。政府在义务教育中应当承担的义务,主要体现在为义务教育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上。事实证明,充足的经费保障是实现义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这一点,义务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离开了这一点,义务教育不仅无法成为促进社会公平的基石,而且可能会进一步拉大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机会差距和贫富差距。强调义务教育首先是政府的义务,强调的是教育经费保障之于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必须由人民办教育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办教育转变。按每年小学生均500元、初中生均1000元计,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学费共需约675亿元。国家完全有能力支付。对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应收取学费,并逐步免收杂费。义务教育由收费义务教育向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转变。

TOP

教师待遇明显偏低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当代社会已经不把‘教师’当成一种职业了。教师有什么?有神的要求,乞丐的待遇,无端的骂名”。这是一位老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评价。由于体制和高考制度造成的很多教育的弊端都由教师来承担骂名。而他们的待遇跟政府机关比却是相差甚远。现在一般的大学老师也就2000多元的工资,中小学老师的工资多数都在1000多元。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老师即使几百元的工资也得不到保障,还经常被拖欠。


教师这个职业不能变成大家向往的职业,根本不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看看现在的中学生有多少能力强、素质高的会去报考师范类院校就清楚了。师范只能招收到二流的学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教师队伍的人才短缺必将导致教育质量的进一步降低。这样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恶性循环。


提高教师待遇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我们的各级地方政府总在找借口忽略这个关系到百年大计的问题。

TOP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首先是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的教育经费长期由乡镇政府承担,而乡镇财政又无力承担。就变成了要农民自己负担,造成本来已很低的农村教师工资被长期拖欠,农村校舍危房师生伤亡事故不断,许多地方的农村教育都是负债运行。大批农村孩子失学。许多地方的小学义务教育名不副实。杯水车薪的“希望小学”,竟成了农村教育的希望。2005年我国首次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显示,竟然有113个县小学生公费预算为零,就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境况。应该说,继续采取这种重心偏低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不但会加重事实上的不均衡状态,而且从根本上而言,对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农民儿童是不公平的。据民进广东省委的调查显示:广东省为数不少的欠发达地区,中小学靠“负债运作”改善办学环境,全省教育债务竟达73亿元。全省有20万中小学生在危房中读书。而广州市的几所重点中学,都分别斥资2亿元以上建设豪华校区,并添置了空调、直饮水设备。几亿元建一所高中,一两亿元建一所小学,上亿元打造一个幼儿园。农村地区学校却是教室光线不足不敢开灯,夏天气温高不敢开风扇。我们相对富裕的广东情况尚且如此,全国可见一斑。

其次是重点与非重点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已经稀缺的教育经费往往又着重用来做表面文章。即使在基础教育中,许多教育行政部门又热心搞什么“重点”学校,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到重点学校,以保证这些学校的高升学率。人们看到,只有进了重点中学,才有希望考入重点大学,上得重点大学,就有希望来日取得好职位。人们拼命向重点学校挤,重点学校就趁机高价招收“择校生”。优质教育常常成了少数人的特权,这种不当的教育政策,人为地扩大了教育的不公平。导致择校热“高烧”不退。这种用特殊政策、用资金打造出来的名牌学校、示范学校、重点学校人为地制造差距,加剧了基础教育阶段不合理的竞争,造成学校的两级分化。  


第三是各教育层次的资源不合理分配: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学、小学三个阶段每个学生政府投入的比例是10:2:1,大部分公共教育资源投入到高等教育上,是初等教育的10倍、中等教育的5倍。韩国是1:2:2.5,初等教育政府投入的比例最高,2/3以上集中于中小学教育。美国的这个比例是1.2:1.25:1,中等教育政府投入的比例最高。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他教育就没有办法进行,如专业培训、职业培训等。不扎扎实实地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却要搞创世界一流大学的“211工程”。二十年下来,效果如何呢?


[ 本帖最后由 guoxiaoli 于 2006-3-17 16:09 编辑 ]

TOP

产业思想导向错误



教育部说他们是大张旗鼓地反对教育产业化的,还要让教育产业化如过街老鼠。教育部的确没有提教育产业化这个口号,但事实却是教育产业化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对教育产业化问题的研究、讨论,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大规模地予以实践则在1999年前后,在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的文件上,有这么一段话,即加快教育发展,“既可以减缓升学压力,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环境,满足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又可以扩大教育消费和投资,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还可以减轻就业压力”。被人们有意无意地解读为允许“教育产业化”的信号。一时间,教育系统乱象丛生: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盲目扩招和无序招生,中小学校、大中专院校乱收费、高收费,一些中小学被拍卖,一些作为教育公共资源的名牌中小学为了高收费的目的还出现了所谓的国有民办,双轨制的“公费生”与“自费生”等等问题,都打着“教育产业化”的旗号纷纷出笼。


民办教育促进法也没有提产业化的问题,甚至还规定了教育是公益事业,投资教育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但可以获取适当的报酬,鼓励合理的回报。从经济的角度来讲,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否认有少数的慈善家会抱着教育报国的理想投资教育。但事实是多数的民办学校不但要赢利,还由于国家对民办教育没有投入而把全部的成本都转移到学生的身上。业内公认的事实是办教育已经成了中国少有的几个暴利行业之一。“产业化”的结果是穷人的孩子根本读不起书,一般家庭的孩子上不起重点学校,一个大学生4年的花费相当于一个农民20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


一个没有人提倡的“过街老鼠”却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成长壮大了。教育部说“教育产业化是与教育公益性原则相违背的。大家知道教育是公益性的事业,但是教育产业化把这个改变了。经过认真调查,现在发现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把教育产业化作为国策。经过很多的学者的研究,包括大量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等等,也包括一些不发达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把教育产业化作为国策”,“公共政策领域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教育产业化”。他们什么都说明白了!

TOP

是不是发错地方了?
请去倔老头的游记博客:http://wmy7018.blog.163.com/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