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华夏的文章:大学学校园里教授该说些什么?(著名学者苗体君著)
Sample Text[/新浪首页 > 论坛首页 > 校园论坛 > 校园风云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共 2 帖 1/1 每页 50 帖?转到第 页
楼主 主题:大学学校园里教授该说些什么?(著名学者苗体君著) [回复] [树状]
英国疯子
账户充值|更换服饰
发表时间: 2005-07-25 19:15:04
大学学校园里教授该说些什么?
苗体君
物以希为贵,几年前的大学生还是天之娇子,只几年时间便成了掌握知识的普通劳动者,而今因大量毕业生无法就业,大学生就变成了让社会同情可怜的弱势群体,大学生已变成了满山遍野的野草,随便用手一拔就是一大把。西方世界经历了漫长的几十年完成的由“精英”向“大众”的高等教育,中国只用短短的几年便完成了,西方是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中国则是根据广大家长的需要就把高等教育建立起了一个交易市场,一种产业。
大学生多了起来,教授也就多了起来,西方发达国家的教授是学术研究水平的标志,日本一所大学的医学院已有百年的历史,但正教授仅有四个,四人的巨幅照片悬挂在该医学院最显眼的地方,而中国的教授与学术水平的高低联系不大,只是一种称谓,像是官名,只是便于有区别的发放工资及住房而已,时下的中国高校呈现的是“副教授多如狗,正教授满街走”,在人们心目中教授不再神秘高深!教授变得亲切了,多数的中国也开始认为教授也仅此而已,自己也能做个教授,教授随着数量的增大变得俗气十足了。
大学生多啦!教授多啦!宁静的大学校园也逐渐喧嚣起来,似一个繁华天比的乡村集市,众人操着各种声调、语气表述着自我,有的典雅、有的粗俗、有的不堪入耳......林子大啦!什么鸟都会有,今天的大学校园就是如此。
几年前,我从上海一所著名大学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来到南方的这个边陆小镇的一所大学里工作,当初的这所大学规模不大,教师仅有100多人,彼此见面时就是相互问候,“你好”!或者是相互点头微笑,如果再多说两句就是“吃饭了没有?”“上街呀!”有时我就想这些问候真是无聊,一见面就问“吃饭了没在?”吃了又怎样,不吃又怎样?你难道想请我吃饭。通常在教师开会时,要么念念文件,要么是议议奖金如何发放?教师私下里谈谈街头巷尾里的花边新闻,或者是传播一下哪位教师遇到的一些奇遇。师生之间课余更多谈的是考试,彼此间在课堂上完成教科书里的内容。如果那位师生谈了有关学术的问题,一定会让听者嘡目结舌,然后找借口匆匆走开,并在心里或私下对人说某某疯啦,近期精神不正常竞讲起了学术。最近这几年虽然学校规模比以前扩大了许多,但师生间、教师间依然是“你好”!“吃饭没有?”“上街呀!”这样的问好!只是多了几句“分到住房啦!”“住房装修没有?”“你又找谁发了论文,版面费贵嘛?是单位报销嘛!”“职称评了没有?”说话的内容多啦!但比先前更俗气了。这些不禁常常让我想起民国时期的北大、清华。
姜亮夫先生回忆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时有这样一段记述:“在清华这个环境中,你要讲不正经的话,找一个人讲肮脏话是不可能的。先生同先生,学生同先生、同学同同学,碰见了都是讲,某个杂志上有某篇文章,看过了没有?如都看过两个人就讨论起来,如一方没有看过,看过的就说这篇有什么好处,建议对方去看。”就是靠这样的学风,清华培养了一大批宗师及学者。蔡元培1917年在北京大学就职时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就议北京大学定位为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师生彼此应该谈论的是学问,绝不是漫谈自己家的母猪下了几只猪仔的地方。
当然营造这种氛围的首先应该是教师,先从课堂教学入手,陈寅恪是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是著名的学者、历史学家,凭其渊博的常识及研究,每次讲课开宗明义就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他的讲课让只会照本宣科的今天的大学教师汗颜,清华四大导师的梁启超更是技压群雄,他走上讲台后,用眼光四下一扫,便说:“启超是没有什么学问的.....”然后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了几下头,接着说:“可是也有一点喽!”言语先是谦逊而后又有点自负,他的课出神入化,讲到激动时,便手舞足蹈,时而掩面,时而顿足,时而狂笑,时而叹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讲课时,以认真严谨而著称,上课时总是带着一沓卡片,他要求学生按时交作业,并安排看不定时的种类考试。闻一多在清华时习惯于下午或黄昏时上课,课前先点燃一枝烟,和蔼地对学生问道:“哪位吸?”,接下来便打开厚厚的笔记本,一边抽烟一边讲课,学生大多听得着了迷,但他的课从不考试,只要求学生交一份报告。
清未国学大师辜鸿铭在北大讲课时,按和私塾的老惯例,先与学生约法三章,
即教师进教室时学生要起立,下课时教师先走,学生后走,课堂上学生背不出课文时,要罚站到下课,学生受不了课堂上纪律的约束,可以早退堂。虽然要求严格,但从没有学生退过堂,因为辜鸿铭讲课灰谐幽默,古文、英文均烂熟于心。鲁迅在北大讲课时,凭他渊博的知识,从不带讲义教案之类的东西,讲课是深入浅出,能旁证博引,听课的学生看着他身着一身黑色的服饰,上面的补丁如黑夜里的星星,常引得学生大笑,但他的课对学生来说是如逢甘露。
这便是民国时期的北大、清华,课堂上大师们用博学营造着一个学术研究的氛围,课余的时间里,学生回味着课堂上的学术气息,整个校园里弥漫着学术韵味,这些对于生活在今天的大学师生们太遥远了,只能从先前留下的文字中憧憬过去的历史。而今国内的大学里研究学术的越来越少,教师把教书作为谋生的手段,除了照本宣科,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学术研究,学生只求混张文凭作为未来谋生的凭证,大学校园庸俗化,可谓俗不可奈,国内最著名的一所大学里,一位享誉全球的著名学者评价其一生时,用了契河夫的《万尼亚舅舅》中评价教授的一段话:“他这个人,二十五年以来,一直在教艺术,一直在写艺术论文,可是艺术是什么,他却一点一滴也不懂。25年来,他一直都在摭拾别人的见解,在高谈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其它类似的谬论。这么多年里,他所写的和所教的,整个都是读过书的人早就知道了的,而没有知识的人却又一点也不感兴趣。这等说说,他整整讲了25年的废话。”
这便是中国高校中最拔尖的教授......
(文章出自于湖北武汉的《班主任之友》杂志)
1楼 主题:中国本来就不该有那么多大学 [回复] [树状]
luojs777
账户充值|更换服饰
发表时间: 2005-07-26 21:52:45
苗教授所讲的恰好与我刚毕业留校那几年感觉差不多。那时候,一个系的百来位老师在我眼里只有两位是合格的大学教授。当然我也很想学这两位教授,结果却是弄得自己焦头烂额,差点连讲师也评不上。
如果因为人际关系没处理好,就连教授也评不上,又如何谈得上做合格教授呢?
如果教授都不合格,大学还能称之为大学吗?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