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4
- 帖子
- 274
- 精华
- 9
- 积分
- 1393
- 阅读权限
- 101
- 在线时间
- 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11-24
- 最后登录
- 2008-10-22
|
5楼
发表于 2005-3-31 12:20
| 只看该作者
对话库恩:全中国都知道这本书
库恩采访江泽民的妹妹江泽慧 图/受访者提供
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华莱士采访江泽民 图/受访者提供
道涵接受库恩采访 图/受访者提供
2004年4月28日,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参观北京国际军事后勤装备技术展览 图/新华社
2月23日,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库恩来到广州,签名售书。
当天下午,他不顾越洋飞行的疲劳,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媒体记者,晚上参加完宴会后,坐在了本刊记者的面前。虽然为了倒时差,他差不多24小时没有睡觉了,但精神很不错,而且丝毫看不出已是60岁的老人了,年轻、精干。
美国人的幽默是出了名的,库恩也不例外,我说我有很多问题,他马上回答,我有很多答案。虽然他不会讲中文,但是见面的寒暄,还是坚持说了汉语。
这是一位很聪明的人,他知道如何用幽默来化解问题,他自己也半开玩笑地说:“我比很多人聪明”。
我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
人物周刊:你在后记中写到,2000年,看到著名的时事新闻节目《60分钟》节目主持人华莱士采访江泽民时,第一次有了了解和描写江泽民的想法,作为一个美国人,你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
库恩: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1989年,我第一次以科学家和投资银行家的身份来到中国,参与科技产业的改革活动。自此以后,我就和中国联系在了一起。当我看到江主席接受《60分钟》的采访时,我意识到虽然我自认为已十分了解中国,但事实上不是。
我看到江主席身上反映出了中国的历史,从日本侵华战争、内战、新中国的成立、五六十年代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我发现想要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的话,描写江主席的一生,将是一个很棒的方式。
人物周刊:现在有不少人质疑你的写作动机,你有经济投资活动的背景,又是一个活跃在北京的美国人,选择中国领导人作为题材,难道没有一丝经济或者其他角度的考虑?
库恩:我已经写了大约30 本书,但写每一本书都是出于学习的目的,这是我学习的方式。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你必须认真思考,做分析研究,达到对事物透彻的了解。我想了解有关中国的文化、历史、文明、思维方式,写这本书就是一个特别好的方式。就算当我写完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出版,对我个人来说仍然很有意义,因为我经历了一个学习的过程。
人物周刊:但你同时也是一个商人啊。
库恩:当然。但我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如果我想赚钱的话就压根不会写书,而是去从事我的商业。我写书是因为我渴望学习。
人物周刊:你想学习,想了解他的生活,为什么不可以通过看其他人写的传记完成呢?
库恩:有关江的英文传记大约有一两本,我手头上就有,同时还请人翻译了几本中文的传记。这些传记我都读过,也引用了其中的内容。但对我来说,这些传记是不完整的,它们讲述的是一个政治故事,而我想要的是个人的故事。
他所经历的时代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既有光辉的日子也有苦难的时候,就有如坐过山车一般。江的这一代是即将过去的一代,他则是这一代人中具有代表性的,而新的一代不了解这一代人的生活,我希望可以亲身经历这个时代。
我很欣慰自己可以搜集到许多一手资料,许多我书中提到的故事和人物在其他书中完全没有出现。江泽慧(编者注:江泽民的妹妹)、汪道涵、童宗海、沈永言、王慧炯,这五个人和他的一生紧密相连,对他们的采访是这本书的核心,也是其他传记中完全没有的。
在文化大革命中,汪道涵被批斗,江泽民去探望他,汪当时什么都不能做,但有很多时间,江泽民就建议他读莎士比亚,这是很有趣的。还有其他一些采访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滕文生,他是江的演讲撰稿人和研究员,他有许多关于政治局势的内幕。
因此,这本书和其他传记相比,是十分不同的,它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
直到采访的前一刻,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做到
人物周刊:但是你从来没有写过传记,更不用说是一个中国领导人。
库恩:在我的一生中,我总是在做没有做过的事情,作新的尝试,而且我也总能做得很好。(笑)
人物周刊:那你是如何完成这个看似疯狂的想法的呢?
库恩:在英文中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如果开始就知道所有要做的事,那么就不会开始做任何事,因为你会崩溃。我们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无法看到最后的结果,只能一步一步来。写这本传记是我迄今为止压力最大,最投入的事。
人物周刊:采访是你这本书的核心,你采访了江的老朋友,老同学,甚至家人,我们知道采访到他们是有难度的,你是怎么做到的?
库恩:的确很困难。我在中国有很多好朋友,很多高层的朋友都十分了解。同时我也是一个投资银行家,我知道如何进行交易,我写过一本书叫《交易人》。我运用了我所有的技能和知识,以及通过朋友们来发现采访对象。
人物周刊:比如说,你怎样让汪道涵先生接受你的采访?
库恩:差不多是同样的过程,通过我的同学。汪道涵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关系非常的有意思,他们两人第一次见面是1949年,当时汪已经是高层官员。40 年后,当江被任命为总书记时,他找到汪道涵询问他的意见。这两个事件是真正的历史,然而却没人知道,就是这些被历史忽略掉的小故事,支撑着历史的发展。
人物周刊:你见过汪道涵多少次?
库恩:一次,但是这次采访持续了好几个小时,他年事已高,对此我非常感激。
人物周刊:他第一次就答应了你的采访吗?
库恩:事实是,直到采访的前一 刻,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做到。
人物周刊:当你采访时,你有没有告诉他们你准备写的将是一本江泽民的传记?
库恩:大部分采访我没有告诉,很小部分我告诉了。因为,一开始我自己也不知道会写成一本传记,我的初衷是通过江主席来描写中国的故事,我并不确定我有足够的信息。
人物周刊:那江泽慧呢,你采访时有没有告诉她,你会写一本传记呢?
库恩:我在较早期的时候采访了江泽慧,所以当时我并不确定这将是怎样的一本书。我和她进行了很长的谈话,一次6到8个小时。她的谈话给了我非常丰富的材料,帮助我产生写传记的想法,她告诉我他们祖父的故事,战争年代的故事,继父的故事,正是由于这些丰富的故事,才使我朝着写传记的方向发展。
人物周刊:为什么她会接受你的采访?
库恩:这你应该去问她(笑)!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努力构建的一种信任感,我在中国开展了许多项目,同时从教育背景来看我是一个科学家,我的博士学位是人脑科学,而江泽慧本身也是一个科学家,这和她有一种同属感。
人物周刊:写作时,有没有计划采访江本人?
库恩: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没有,我是刻意这样做的。出于两个原因,首先,即便我提出要求,也不一定能获得同意。第二,这并不是一本自传。采访江身边的人,从他们的口中了解江的一生才是重点所在。而且就算我能够采访江本人,他提供的信息也许会分散我这本书的重点。
在西方,有些关于总统的传记,要和总统进行超过200小时的采访。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想从江的同事和朋友得到故事,从我自己的角度来写这本书。
人物周刊:你和江见过几次面?
库恩:我和他见过三次,但真正有交谈的只有一次。我第一次见到江主席是1993年,在古巴,我太太和她的乐团在一家酒店演出,而江主席刚好也下榻那家酒店。我在大堂与他擦肩而过,当意识到是江主席的时候,我很惊讶。后来和江主席谈话,虽然我们涉及到了很多方面,但这并不是一次采访。
人物周刊:我想你一定知道他有没有读这本书吧?
库恩:这个问题你应该去问他本人(笑)!不过我想他一定知道这本书,因为全中国都已经知道了。我希望他能喜欢这本书。
我只想能真实地反映历史和现实
人物周刊:你不是第一个写江泽民传记的人,但却是第一个同时在中美两国发行的,你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库恩:我的初衷,本来是为世界其他地方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但当写作快要完成时,我意识到书中的很多故事是中国人自己也不了解的,很多人都不知道童宗海是谁,所以我想将这些历史介绍给中国。
人物周刊:那为什么你写的传记能够在中国出版,而其他传记不能?
库恩:中国一直在改革开放,也许在5年前、3年前出版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也许因为我很幸运,碰到了恰当的时机,中国变得越来越自由开放,越来越自信、稳定、强大,江主席也退居二线,我想是这些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我也没有其他的动机,并不是为了赚钱,也没有任何的政治立场,我只是希望人们可以阅读,通过这本书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我想这本书最终的出版,是依靠不懈的努力、好的时机,还有一些运气。
人物周刊:一些美国的评论认为你的书是正面的,你怎么看?
库恩:我想很多人谈到正面或负面时,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关注于某些政治事件等等。我认为这些只是问题的一部分,农民工问题、贫富差距、腐败,这些都是中国存在的问题,人人都知道,并不是什么秘密,我也谈到了这些问题。
一些美国评论家可能会说我比他们的立场更加正面,但我并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只想展现一个真实的故事。中国从日本侵华战争时非常糟糕的境遇,到现在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力量之一,这不仅是一个正面的故事,还是世界上一个非常伟大、非常重要的转变。
如果仅仅从正面还是反面来谈论我的书的话,则是迷失了这本书的核心。我要反映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变化,从江主席的一生入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人物周刊:《亚洲书评》上John Walsh提出了几点看法,其中他认为你书中有些关键事件你忽略了,比如江在苏联留学没有谈到,还有把重点只放在中美关系上,而重要的欧洲国家,比如俄国,却很少谈到,这被认为是不应该的省略,你如何回应?
库恩:我有提到这个期间,大概有三、四页的篇幅,不知道中文版怎么样,我写入了我搜集到的所有信息。至于她提到我所谓的偏重美国是有一些道理的,的确作为一个美国人,对于1997年江到访美国,有关台湾问题,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等等,我都花了大量笔墨。这是很自然的,我想如果是一个俄国作家的话,他也会更侧重有关俄国的事件。(本刊记者陈静 发自广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