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史海钩沉:“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孤军作战全军覆没

发信人: cuke (知秋一叶),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史海钩沉:“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孤军作战全军覆没
发信站: 两全其美 BBS (Sat Sep 18 14:08:20 2004), 本站(lqqm.net)

  战之胜败与国之安危

  历史上的今天

  1894·9·17

  1894年,日本人决心与大清国一战,以在英、法之后,瓜分到它在大清国国土上的利益。日本人已经等得馋涎欲滴了——“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务之急。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北洋舰队——悲壮的黄海海战

  1894年9月17日,大清国北洋舰队从朝鲜返航至鸭绿江口外的黄海时,等候在那里的日本海军舰队迎面而来。

  中午时分,阳光照射在海面上,海水泛着耀眼的波光。12时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主炮首先开炮,炮弹呼啸着从日舰“吉野”号上方飞过。几分钟之后,北洋舰队“镇远”号的炮弹击中了日舰“先锋”号。日本人用四艘快速舰死死缠住北洋舰队中火力最弱的“超勇”号和“扬威”号,致使两舰最终中弹起火。这时,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被炮弹巨大的爆炸震落于指挥台下,这位大清国的海军将领拒绝进舱避弹,坐在甲板上继续指挥战斗,然而旗舰上的信号系统已被打坏,丁汝昌的指挥口令已无法发出。混战中,几艘日舰绕到了身后,北洋舰队开始两面受敌。然而,与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中每战必败的陆军不同,北洋舰队所有的水兵没有怯战。日舰“赤城”号被猛烈的炮火轰击,包括舰长板元在内的所有官兵全部死亡。北洋舰队中弹起火的“超勇”号直到沉没的最后时刻,火炮依然还在发射。

  海战持续到14时20分时,北洋舰队炮弹已经打光的“致远”号与日舰“吉野”号迎头相遇。“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五短身材,头发稀疏,人称“邓小辫子”,打仗时爱犬跟随身边。他知道“吉野”号是日舰主力,于是下达了撞沉“吉野”的命令。中国近代史上极其珍贵的一幅壮烈画卷展开了:“致远”号大副陈金揆亲自操作鼓轮,那些还活着的清军水兵全部站在前甲板上,等待着与日舰同归于尽的时刻。那个时刻没有到来,“致远”号中了水雷,除7名水兵获救外,全舰官兵全部殉国。邓世昌的尸体漂浮于海面,爱犬衔住他的辫子不放,直到尸体被打捞上来。

  在“致远”号中水雷的同时,一发炮弹落在了北洋舰队“经远”号的指挥舱内,管带林远升的头颅被炸碎,几乎全舰水兵随舰沉入海底。15时30分,北洋舰队坚持作战的军舰仅为4艘,而日舰为9艘。日舰以其中的4艘围攻北洋舰队的“来远”号和“靖远”号,5艘围攻“定远”号和“镇远”号。“定远”号和“镇远”号都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型铁甲舰,日本海军决心将这两艘军舰击沉,以实现“聚歼清国海军于黄海”的预谋。可就在这时,从“定远”号上射来的重磅炮弹击中了日军旗舰“松岛”号上的弹药舱,黄海海面瞬间响起十分恐怖的巨大爆炸声,“松岛”号上113名水兵被炸上了天空,而舰上的炮手全部死亡。日舰当即下达了退出战斗归航的命令。

  -孤军作战——北洋舰队亡于威海卫

  就在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血战的时候,防守大清国东北边境的清军却在一发不可收拾地逃跑,以致日军仅放了一排枪就渡过了鸭绿江,然后长驱直下攻占金州、大连、旅顺、海城。大清国辽东尽失之后,1895年2月7日,日军20多艘战舰开始对驻防威海卫的北洋舰队进行最后的攻击。由于威海卫南岸炮台已被日军占领,北洋舰队不得不腹背受敌地作战。两天以后,北洋海军鱼雷舰队避战逃跑,解除了鱼雷威胁的日军趁势轰击刘公岛,史书记载为“炮弹如雨”。威海卫大势已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命令丁汝昌率领舰队突围。这时候,美国人浩威和严威德受大清朝廷的指派出现在这场战争中。他们是这样向大清国描述自己的绝技的:我们能够设计一种战船,“轰击敌舰时,无论敌人停泊还是行驶,都能将其击沉”;我们能让“我方鱼雷靠近敌人舰队时敌人没有察觉”;我们能够轻易把普通商船“改造成标准的战舰”;我们能够在48小时之内把海面布置成天罗地网而“不用水雷”,我们能让烟雾缭绕于海面使敌人“闻而气闷即退”。于是,大清皇帝亲自颁发了让他们“顾问”北洋海军的任命。而当威海卫海战打响后,这两个洋顾问只忙碌着一种“绝技”:迫使丁汝昌投降。北洋舰队孤军作战,丁汝昌悲愤已极,最后时刻,为不使“定远”号和“靖远”号落入日军之手,遂下令将其炸沉。然后,大清国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丁汝昌的副手刘步蟾自杀,刘公岛护军统领张文宣自杀,“镇远”号管带杨用霖拒绝出面接洽投降,自杀。

  1895年2月17日16时,雨雪交加,日本联合舰队开进威海卫。

  大清国北洋海军舰队全军覆没。

  中日甲午战争至此结束。

  -一篇奇文——甲午之败的根源

  浩浩大清国败在一个弹丸小国的手里,这一事实让甚至没把日本人当洋人看待的清廷难以置信,清廷所能摆出的惟一姿态是:立即免了当初惟一反对中日开战的李鸿章的官职。

  关于大清国甲午战败的原因,百年以来众说纷纭。

  咸丰、同治两朝,从太平天国起义到外国势力入侵,发生在中国国土上的事变使隔岸观火的日本人明白了一个道理:避免外敌入侵的最好的办法,并不是提心吊胆地关着国门,而是要不遗余力地发展自己。与中国历代皇帝实施“海禁”政策相反,日本明治天皇在他即位的那一天就宣布了“开拓万里海疆,布国威于四方”的国策,日本开始了使其变为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的明治维新。而在大清国,闭关锁国和故步自封已令这个国家犹如一条破旧的大船,哪怕是一股小小的风浪,都可能令它面临倾覆的厄运,更何况是在爆发了战争的情况下。

   1894年11月7日,大清国逃得没有了一兵一卒的大连城陷落。风雪中日军开始屠杀中国百姓,中国百姓的血流进护城河,融化了河面上的薄冰。同是这一天,北京紫禁城内正在庆祝大清国皇太后的“万寿吉日”,内务府的账本上记载清廷为此花费的银两为1000万两。但是皇太后还想修建一座私人花园,于是挪用海军军费、各省解缴、户部拨发、官员敬献,那个叫做颐和园的地方所需白银达3000万两。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价格约为50万两,北洋舰队鼎盛时军舰也仅为25艘左右,这样算来,4000万两的白银足以让大清国拥有3支由最先进的战舰组成的北洋舰队。

  大清国北洋海军遭遇覆灭之灾的前夕,提督丁汝昌收到了日本海军司令伊东佑亨的一封信。此信名为劝降,但没有一句劝说,可谓一篇奇文,虽写于百年之前,但是依然值得百年之后的国人细读深思:“……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之因,苟能虚心平气以察之,不难立睹其致败之由……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之辛酸……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今贵国亦不可以不去旧谋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无法得知这位日本军人怎么会在如此时刻与自己的战争对手恳谈仗之胜败、国之安危的根由所在。只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替的日子里,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变,对于愚昧落后但依然妄自尊大的大清国来说,的确急需“国可存立”之“要图”。否则,它失去的就不只是北洋舰队了,而是拥有了260多年的江山。

  王树增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