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第七章国力强盛扬威海外
    (1)出使海外。
    派郑和出使西洋,是朱棣的一个伟大杰作,也是朱棣重用太监的一个典型。郑和原姓马,小名叫三保,出生在云南一个回族家庭里。他的祖父、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还到麦加(伊斯兰教的主要圣地,在今沙特阿拉伯)去朝过圣。郑和小时候就从父亲那里听说过外国的一些情况。后来,他进燕王宫里当了太监,因为他聪明能干,得到明成祖的信任。郑和的名字就是明成祖给他起的。但是民间仍称:“三保太监”,也有称“三宝太监”的。
    南京是郑和的第二故乡,也是郑和航海事业的发祥地。晚年郑和定居于南京并将其兄马文铭之子过继立嫡。600年来,郑和后裔一直在南京繁衍生息。马府是郑和在南京的宅第,郑和及其后裔,从明代到清末一直聚居南京的马府内。现在的马府街由此得名。明清两代马府街郑和府邸面积很大,东至长白街,南达白下路,西至太平南路,北至太平巷。至今还保留着郑和公园(即原马府花园)。
    永乐三年(1405年)6月,奉成祖命,郑和率62艘巨型海船(这种船长44丈,阔18丈)、27800余名官兵和水手组成庞大船队,出使西洋(今南洋加里曼丹以西至非洲东海岸一带)。船队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经东海、南海,先后到占城(今越南南方)、暹罗(今泰国)和爪哇、苏门答腊、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等。船队在三佛齐歼灭以陈祖义为首的、企图抢劫船队的一群海盗。后经满剌加(今马六甲)到天竺(今印度)、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北上印度洋西岸的柯枝(今印度的柯钦)、古里(今印度的科里库特)、加尔各答,到达忽鲁谟斯(今伊朗阿巴斯港)后返航,历时两年多。
    永乐五年(1407年)11月,郑和再次率船队出使西洋,并送各国使臣回国;随带中国丝绸、瓷器等物赏赐各国。船队经过锡兰山时,还专程到立佛寺进香布施,立碑纪念。永乐七年(1409年)7月,船队回到南京。
    同年9月,郑和受命第三次出使西洋。先后到过占城(又称日南、林邑、占婆,位于今天的越南中部)、爪哇(印尼的爪哇岛)、满剌加(在占城南)、苏门答腊(印尼最西面的一个大岛)、锡兰山(即古狼牙修)、小葛兰(今印度南端)、古里(即印度的卡里卡特,此地古时叫古里),抵孟加拉湾后折回满剌加。在征得满剌加国王同意后,在那里修筑城墙和仓库,后回国。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郑和受命第六次出使西洋,并护送郑和第五次出使西洋时随船来中国访问的17个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回国,同时将锦、绫、纱、罗、绮、绢等物分赐给各国国王。沿途苏门答腊、满剌加、榜葛剌(今孟加拉国)等16个国家又共遣使1200人,带各国贡物随船队到中国。
    据泉州晚报,史载:郑和曾七次到台湾。想起一千多年前孙权也曾派人到过台湾,当年,孙权是听说夷州(今台湾)有数万家,掳来可以补充民力,扩大兵员(搞笑),于是,在黄龙2年(230年)春,派将军卫温与诸葛直将甲士万人前去夷州。与孙权完全不同,郑和到台湾是去视察。
    自1405年起,此后的28年间,郑和、王景弘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泛海9万余里。后来到了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当政的年代,明宣德五年(1430年)6月,郑和、王景弘一起率船队第七次出使西洋。次年12月中旬,船队从五虎门出海,先后到达占城、爪哇、满剌加、锡兰山、忽鲁谟斯等17国。其间,曾派一支船队访问阿拉伯半岛上的祖法儿(今佐法儿)、阿丹(今亚丁);同时,还派出由熟悉外交、贸易事务及翻译等7人组成考察组,随天方国(今麦加)船只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圣。
    宣德八年(1433年)3月,郑和在印度古里国病逝。享年65岁。其遗体未能运回中国,王景弘率船队,仅将其头发及靴帽、衣物等运回国,明宣宗朱瞻基赐葬于牛首山麓。
    郑和墓,当地群众叫“马回回墓”。位于南京市西南江宁区牛首山南麓谷里乡周昉村境内。背依牛首山,座北朝南,左右峦峰环抱,南面地势开阔,长江如线,浮隐天际。
    现在的郑和墓是南京市政府于198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580周年前夕,在原墓址按照穆斯林葬仪的习惯、规格和风貌,重修的。陵墓南北长300米,东西宽60米,高约8米。墓为长方形,按伊斯兰风格修建,整个墓形是“回”字形,墓盖下部雕饰祥云草叶莲花座,瓦梁状的墓顶雕有阿拉伯文“安拉伟大”之字。墓前台阶有四组7层28级,寓意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距墓地50米处,尚有一块青石碑座,是惟一的明代遗物,体制硕大,半陷泥中,碑身已无存。墓道人口处,建一座仿明代风格的厅室建筑,为郑和纪念室,里面陈列有郑和画像及郑和的《航海图》等有关文物。
    (2)恭顺王陵。
    朱棣在南京当皇帝期间,还为渤泥国国王建造了一座王陵。如今,在南京南郊石子岗之西,乌龟山南麓、向花村附近,有一座极为特殊的帝王陵墓,又称“回回坟”。他便是渤泥(今文莱达鲁萨兰苏丹国)国王麻那惹加那乃的陵墓。
    中国与文莱一衣带水,早在西汉时期,两国就开始了友好交往。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率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中国与文莱(当时称渤泥国)友好交往达到鼎盛时期。
    据《明史》记载,明永乐六年(1408年),渤泥国王亲自率领王室成员访问中国。同行者有王妻他系邪,及国王弟、妹、子女、陪臣等150余人,到了南京,带来了(进贡)龙脑(樟醇,冰片,钓樟醇)、鹤顶、玳瑁、犀角、金银宝器等物品。受到明成祖朱棣的热烈欢迎,嘉劳良久,赐宴奉天门。还赐给勃泥王仪仗、交椅、银器、伞扇、金鞍马、金质文绔、纱罗、丝绢等物品。9月,麻那惹加那乃患病,明成祖命御医为其治病,但因病情严重,在当年10月病世,终年28岁。明成祖闻讯,悲痛异常,辍朝三日以示哀悼,追谥“恭顺”。遵照勃泥国王生前“体魄托葬中华”的遗愿,明成祖以王礼将其安葬于南京南郊的乌龟山南麓(雨花台区铁心桥乡东向花村)。并以西南夷人隶籍中国者为坟户,世代为之守墓,并为陵墓树碑建祠,命有司春秋致祭。
    浡泥国王墓,经过了数百年漫长的岁月,随着江山易主,时过境迁,在明代以后渤泥国王墓一度渺不可寻。1958年5月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雨花台区深入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时,才重新发现了佚名已久、一直被当地人称为“回回坟”的渤泥国王墓。
    浡泥国王墓原有墓冢、神道石刻、祭祀祠庙三部分组成,1958年被发现时,祭祀祠庙早已坍毁殆尽,尚存墓冢、神道石刻、祭祀石柱础及两段残碑等。浡泥国王墓的神道呈孤形。自墓冢往南,东西相对,分别有石武将、石虎、石马、石羊、石马夫、石马各一对,都基本完整,另有一对石柱础。由石柱础处往南而折东,约110米处,为“浡泥国恭顺王墓碑”所在地。
    墓高约4米,墓基周长约100米。距石兽约50步,有神道碑龟趺。碑残高4米,宽1.09米,厚0.3米。碑文中,“浡泥王去中国”等字还清晰可读。残碑现经修复竖于通往国王墓的林荫道旁。1996年8月,此碑的复制品运抵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陈列于国家历史中心展览厅,与其他历任苏丹国王的墓碑并列向社会展出。
    神道两侧排列着石马一对,马夫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文臣武将各一对,享殿柱础若干。渤泥国王的神道石刻,无论题材、造型或雕琢技巧,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尤其是4个石人均为高鼻梁、拱嘴唇,有须的均呈“八”字形翘起,其胸部还有领结,显然是模拟了外国人的形象雕琢的。自1958年5月12日浡泥国王墓被发现以来,得到国家和政府高度的重视,江苏省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先后将其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渤泥国王墓是我国历史上中外友好交往的实物资料之一,也是中浡两国友好关系源远流长,郑和下西洋成功地执行了睦邻友好政策的历史见证。
    2006年4月7日,文莱外交和贸易部无任所大使玛斯娜公主殿下夫妇率访华代表团一行8人,在中国驻文莱大使和南京市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拜谒了位于南京雨花台区的渤泥国王墓。
    玛斯娜公主对于有机会到南京访问并拜谒渤泥国王墓感到十分高兴。在参观和拜谒国王墓的过程中,她仔细听取了墓园管理人员的介绍,并询问了有关保护情况。她说,渤泥国王墓是文中两国友好交往的一个历史见证,十分感谢南京市政府对该墓的完好保护。
    40多年来,南京市政府已先后投资数千万元人民币,进行了7次重大修葺,使历经了近600年沧桑的渤泥国王墓再现了昔日的尊贵与辉煌。2001年,该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南京市已制定了以渤泥国王墓为主体建设“文莱风情园”主题公园的方案。“文莱风情园”占地10万平方米,总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目前,投资1000多万元的渤泥国王墓一期工程,已完成了对碑亭、牌坊、墓冢、神道等文物古迹的保护性修复;正在进行的二期工程。主要建筑计划在2008年内完成,以纪念渤泥国王逝世六百周年。
    (3)编撰巨著。
    朱棣在文治上也很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下,朱棣对典籍的整理也十分重视,组织大批人力编修了中国古代类书(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用的工具书)之冠的《永乐大典》。
    明成祖朱棣曾于永乐元年(1403年),命令翰林学士解缙等纂修一部类书。解缙组织学士们,日经继夜纂书,于第二年便纂集成书,取名《文献大成》。然而,由于短期草就,内容不丰富,不合成祖之意。不久成祖又加派太子少师姚广孝等为监修,动员儒臣文士参加编校、录写、圈点工作。大约用了3000儒臣文士,收集了7、8千种古代重要典籍,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有: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以及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1408年)冬完成,全书共22877卷,外加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3亿7千万字,定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编成后,即藏于南京文渊阁。直至永乐十九年(1421年),北京皇宫建成,此书才移藏于北京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内失火,此典经抢救免于焚毁,5年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8月,明世宗朱厚熜恐原本又遭意外,命阁臣儒士109人摹写副本一部,经五年到隆庆元年(1567年)完成。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
    《永乐大典》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清朝编的《四库全书》对于反映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抽毁,对于不得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它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8行,大字占1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可惜,明朝灭亡之际,正本被焚。副本传到清乾隆已缺2000余卷,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大部焚毁。
    今天国内所存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计795卷。
    (4)建报恩寺。
    朱棣在南京建造了标志性建筑大报恩寺。大报恩寺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里。即今中华门外的雨花路东侧。
    据《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大报恩寺,原名建初寺,是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康僧会请来佛舍利,吴大帝为之所建。
    康僧会,何许人也?据有关史料记载,康僧会是康居(今伊朗一带)人,单名叫会。康僧会10余岁时出家,人称“康僧会”,明解三藏。康僧会由交趾(今越南)入华至建业(今南京),设茅屋,置佛像,弘法。画家曹不兴从康僧会学画佛像,被誉为中国的“画佛之祖”。赤乌十年(247年),康僧会秉承佛旨,到江南弘传佛法,广结善缘,来到建康。孙权接见了他,并提出要他炼“仙丹”(过去皇帝都喜欢炼仙丹,以求长生不老)。康僧会说;“我不会炼仙丹,但是我有舍利,这舍利可是神异之物呀,可以送你一枚。”孙权大悦。后来孙权专门为这枚“舍利”建造了“建初寺”,是为江南佛寺创立之始。当时孙权为了供奉康僧会赠送的佛舍利,兴建了建初寺。由此开始,康僧会在东吴开始了长达9年的宗教活动。
    晋代改名长干寺,梁武帝(萧衍,侯景之乱饿死台城)诏修长干塔。宋代改称天禧寺,并建圣感塔。元朝至元年间(1264—1294年),改名元兴天禧慈恩旌忠寺;元末毁于兵火。明永乐十年(1412年)敕令重建,赐额“大报恩寺”。清嘉靖(1522—1566年)末年又遭回禄(火灾),其后屡有重修。
    康僧会之后,慧达、法旷、明彻、僧祐、玄则、法安等均曾住此寺。
    关于朱棣建大报恩寺的情况,在《明史本纪成祖》中并无记载,在有关的《朱棣年表》中也没有找到一个字。按理这么大的事情,一般不会漏记。那么,为什么会没有记载呢?据说,朱棣建大报恩寺,假借报答生母马皇后养育之恩的名,真行报答生母碽妃(高丽人,现在的韩国和朝鲜)之实。所以,在当时,一直处于保密状态。建成后的大报恩寺塔也常年大门紧闭,属“禁地”,以保守这个惊天的秘密。曾有人悄悄进去看过,发现里面供奉的真是碽妃像。但这些记载都是后人所写,真实性无人能保证。
    大报恩寺,位于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里。建于永乐十年(1412年)到宣德六年(1431年)间,历时19年,耗资250万两白银,征调工役10多万人,是一座规模庞大,有如宫殿般金碧辉煌的建筑群。
    大报恩寺占地范围,大约是东起晨光机器厂,西至雨花路,南到雨花台,北抵秦淮河,周围9里13步。
    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地基上先钉入粗大木桩,然后纵火焚烧,使之变成木炭,再用铁轮滚石碾压夯实,木炭上加铺一层朱砂,以防潮、杀虫。寺内有佛殿(即大雄宝殿,又称碽妃殿)、天王殿、宝塔等建筑,包括金刚殿、观音殿、伽兰殿、经藏殿、论藏殿、三藏殿、法堂、祖师堂、禅堂、经房、东西方丈及御亭、左右碑亭、画廊等殿堂;其中画廊有118间,经房38间。
    位于大殿后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建造于永乐十年(1412年),宣德三年(1429年)竣工。9层8面,高达78.2米,此等高度为中国古代佛塔中所少见,在数十里外长江上也可望见。塔身白瓷贴面,拱门琉璃门券。门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自一级至九级,所用砖数相等,砖的体积则按级缩小。砖上佛像,面目毕肖,第一层四周镌四天王、金刚护法神,中镌如来像。刹顶镶嵌金银珠宝。角梁下悬挂风铃152个,日夜作响,声闻数里。自建成之日起就点燃长明塔灯140盏,每天耗油64斤,金碧辉煌,昼夜通明。塔内壁布满佛龛。相传,建造该塔时曾一式烧制三份琉璃构件,一份用来建塔,两份埋入地下用于替换。
    大报恩寺琉璃塔是当时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它在500多年前就已举世闻名,明代永乐皇帝赐封其为“第一塔”。明清时期,一些西方商人、游客和传教士来到南京,将它与罗马斗兽场、亚历山大地下陵墓、比萨斜塔相媲美,称之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也是当时南京的标志。
    大报恩寺建成后,几经劫难。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遭雷火袭击,天王殿,大殿、观音殿、画廓140余间焚为灰烬;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心木腐朽,塔顶倾斜,僧人洪恩募捐银数千两使之得以重修,清顺治十八年以后,内府及地方均有拨款修缮记载。最后一次是清嘉庆七年(1802年)修复竣工后,绘塔图并附志.
    大报恩寺塔矗立在南京城南长达400多年。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内乱,由于担心石达开部队占据制高点向城内发炮,大报恩寺塔被北王韦昌辉下令炸毁,仅存一青铜色塔刹(1930年代后失踪)和8米高的石碑。至今,这座五彩琉璃塔已经消失了150多年。
    1958年在眼香庙、FR山、窟岗村一带出土的大批琉璃构件上多带有墨书的字号标记。构件现分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馆。2004年后南京市政府开始筹划复建事宜。
    目前南京市已着手重建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再现昔日恢弘壮丽的景象。专家认为,在原址重建南京金陵大报恩寺及琉璃塔,对于恢复历史古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东方建筑艺术之精华,增强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显著特色,进而带动和促进南京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承建此项工程的(南京市国资集团)负责人介绍说,大报恩寺为明初南京三大佛寺之一。据文献记载,大报恩寺塔高耸入云,异常壮观。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作为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

TOP

(5)孝心工程。
    南京历史上有一则刘裕孝老爱亲的故事流传甚广。说的是六朝时期,刘裕一如既往、真心实意对待继母萧文寿和结发妻子臧爱亲的故事。刘裕称帝后,尊萧文寿为皇太后;追封已经辞世12年的臧爱亲为“敬皇后”。并下遗诏,将臧爱亲的棺木从丹徒迎至南京,与他合葬于初宁陵。
    说这则故事的目的,就是说皇帝也是人,也有孝心,关键看你怎么个孝法。朱棣对父母也是很有孝心的,他在南京取代侄子当了皇帝以后,对父亲朱元璋、生母也尽了一番孝心。
    朱棣在南京打造了两个“孝心工程”。有一个孝心工程,大家都能猜到,就是前面讲的朱棣为其生母建的“大报恩寺”。撇开耗费了大量的民脂民膏不说,仅从其孝心来说,是真诚的,应该赞赏的。他还有一个孝心工程,大家其实也知道,不过没有与“孝心工程”挂钩。这个工程是巨大的、史无前例的、至今尚未完工的,那就是开凿阳山碑材。据有关专家考证,开凿阳山碑材与建造大报恩寺截然不同,这个工程大有做秀的嫌疑。
    阳山碑材,又称绝世碑材或孝陵碑材,位于南京城东约25公里、江宁区汤山镇西北的阳山,此处为古代采石场。碑材系明成祖为其父朱元璋树碑而开凿的巨型石材。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得他侄儿的帝位,一方面为了笼络人心,稳定政局;另一方面,为了显示自己是个孝子,就决定要立一巨型石碑以表其父朱元璋的功德。于是,他征集了全国万余工匠依阳山南麓开凿碑材3块。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宽16米,长30.35米,重达1.6万吨;碑身石材长49.40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8700吨左右;碑额石材高10米,长20.3米,宽8.40米,重约6千吨左右。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3米,重3.1万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这三块石材都已成形,其中碑额已与山体分开,碑身、碑座也仅有一端相连。但此石材又为何遗弃不用?说法有二:一说明朝国势渐衰,朱棣又迁都北京,故不用;一说因体积太大无法运输而弃之山间。其实,阳山碑材的确也是朱棣的“孝心工程”,他明知道这么巨大的石头,根本无法搬运,为什么还要硬着头皮去做呢?这不是贪图虚名的做秀之作又能是什么呢?。
    据最近出版的一本书上说,阳山碑材是朱棣的“做秀工程”,可见著书者也是这么认为的。
    如今这些碑材已经在阳山上足足睡了602年,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第八章后宫作乱怒杀三千
    在私生活方面,朱棣既是皇帝,也是人。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国的皇帝,他是大明帝国中央政府的核心和最高统帅,享有至高无上的的权力和荣誉。但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情感生活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也有忧愁、有恨恼、有缺点、有错误。
    朱棣在情感生活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通过以下三件事情,就可以见其情感的一斑。一是敬重原配;二是大肆“宫选”;三是怒杀三千。
    (1)敬重原配。
    朱棣还在做藩王时,他父亲朱元璋便为他册封了王妃,那就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徐仪华。徐氏自幼贞静,好读书,声名远播。朱元璋听说她贤淑,便对徐达说:“我与你是布衣之交,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朱棣配焉。”徐达随即顿首谢恩。
    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27日,15岁的徐氏头戴九翚(huī)四凤冠,身着青质九翟衣,在隆重的典礼之后正式成为朱棣的燕王妃。从此开始了她尊贵而不平静的一生。这年朱棣17岁。
    但是,从辈分上来说,徐氏应该称朱棣为叔叔。因为,朱守谦的父亲,就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之子朱文正。朱文正的嫡妻谢氏,即靖江王朱守谦的生母,与明成祖朱棣的嫡妻徐皇后之母是亲生姐妹,都是朱元璋称吴王时的将领谢再兴的女儿。所以,靖江王朱守谦与徐氏(徐仪华)是表兄妹,应该称朱棣叫叔父。
    频繁的军备战事并没有妨碍燕王夫妇之间的情谊。虽然做丈夫的频频出门在外,在家的时间很少,朱棣共有4个儿子,5个女儿。其中,燕王妃徐氏生了3个儿子朱高炽(明仁宗皇帝)、朱高煦(汉王)、朱高燧(suì,赵王)和两个女儿永安公主、永平公主。另外还有一子朱高爔,3女安成公主、咸宁公主、常宁公主。
    朱棣有4个儿子,3个都是徐皇后所生。徐皇后在世的时候,就曾经对朱棣说,老二老三这两个人性格不好,史书上写的叫“尝言,汉赵二王性不顺”,“不肯学,言动轻佻。”将来肯定是麻烦。朱元璋曾经把皇孙都请到南京来读书,朱高煦不喜欢读书,而且性格凶悍。据说朱高煦身长7尺多,矫捷善骑射,“两肋如龙鳞者数片”很特别,是一个性情很暴躁的人。
    朱棣称帝后,册封徐氏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徐氏病逝,享年46岁。临终她还劝朱棣要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不要骄宠外戚。对于她的死,朱棣十分伤心,为她在灵谷寺、天禧寺举行了大斋,群臣前来致祭。徐氏被谥“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北巡,回到了他的发迹之地北平,并着手迁都事宜。同年,他在昌平天寿山营建自己的陵寝。4年后,即永乐十一年(1413年)2月,长陵玄宫落成,他将徐皇后葬入陵园。15年后,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7月18日,壮志未酬的朱棣病逝于征漠北的途中,享年65岁。同年10月19日,朱棣与徐皇后合葬长陵。
    朱棣与其父一样,朱元璋原配马皇后去世后,没有立皇后;朱棣的原配徐皇后去世以后,也没有再立皇后,究竟是出于对原配的钟爱,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导游没有加以考证。
    野史传说,朱棣思念亡妻,一度打算册封徐达最小的女儿徐妙锦为继后。可是徐妙锦遵循长兄之志,宁可出家,也不肯嫁给“建文逆臣”朱棣。
    当时,徐家兄弟姐妹,有点像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情景,一家人分成两派,一方是造反派;一方是保皇派。
    徐达的长子原名徐允恭,皇太孙朱允炆成为皇位继承人,为避他的名讳,徐允恭遂改名为徐辉祖,他继承了父亲的魏国公爵位。他是真正的保皇派,他坚决站在建文帝一边的,帮助建文帝讨伐朱棣,当朱棣已经引兵渡江打到南京时,就连惹出塌天大祸的齐泰、黄子澄也脚底抹油开溜,甚至老朱家的儿孙们都纷纷开门请降了,徐辉祖仍然力战不懈。实在是无力回天了,他也拒不接受国舅爷的身份,而是守在父亲徐达的祠堂里号啕大哭,坚决不肯去见妹夫朱棣。徐妙锦和其长兄一样,也是一个保皇派。
    朱棣为了彻底消灭建文帝的死党,巩固自己的政权,对建文帝的重臣,腰斩、凌迟无不用其极,可是对待大舅子徐辉祖,朱棣的狂暴与残酷却没了踪影,看在妻子的面上,他只能强压怒火,只是将徐辉祖削爵软禁在府邸里。永乐五年(1407年),徐辉祖与徐皇后先后离开人世。朱棣虽然对这个不识抬举的大舅子恨之入骨,但还是将魏国公的爵位,让徐辉祖的长子徐钦继承。
    而徐达的幼子左都督徐增寿则与长兄不同,是坚定的造反派。自建文帝刚着手削藩起,他就坚决站在姐夫朱棣一边。当建文帝向他询问朱棣情况时,他都是为姐夫打掩护,当朱棣正式起兵后,他又想方设法将京城中的情况传报给姐夫。建文帝最终也觉得情况不对,在朱棣即将攻入南京之际,将徐增寿召至宫中,亲手将他斩于剑下。
    朱棣对小舅子之死痛惜万分,入城后抱着徐增寿的尸体痛哭,随即又追封他为定国公,谥忠愍(mǐn)。并让他的儿子徐景昌继承爵位。
    (2)大肆宫选。
    这里的“宫选”是皇宫的“宫”,不是现在社会上选拔干部搞的那个“公推公选”的“公”,或称竞争上岗。当然“宫选”也有一个严格的选拔程序,它是择美而取,干部公选是择优录用。
    汉唐时代选妃子,主要是从功臣勋戚家选,民间女子入选也有,但一般都是要么皇帝自己偶然看上的(比如汉武帝的卫子夫皇后、李夫人),要么是由地方官员进献(汉景帝的王皇后),先入选作宫女,再由宫女升上来的也有。据说,我国从宋代开始就有大规模的选妃活动。
    朱棣即位不久,曾自我标榜说:“人心诚不可有好乐,一有好乐泥而不返,则欲必胜理。若心能静虚,事来则应,事去则如明镜止水,自然纯是天理。朕每朝退默坐,未尝不思管束此心为切要,又思为人君,但于宫室车马服食玩好无所增加,则天下自然无事。”朱棣虽然算不上是个荒淫无度的皇帝,但也绝不是真的清心寡欲的皇帝。朱棣刚一即位,便下令“求民间识字妇女入内职”。永乐元年,又命礼部访求在京官员军民之家女子年15至20岁、容止端正、性情闲淑者备王妃之选。他曾命女官蔡氏到杭州选识字妇女入宫,闹得民间骚动。朱棣平时吃饭要有宫女伴唱,晚年因为身体有病,朝参也要有宫女陪伴搀扶,这在整个明朝都是很特殊的。
    明代皇帝选妃时,一般都要下诏天下停止婚娶,然后由各地挑选美女送到京城。朱棣最大规模的选美有四五百人之众,很多淑女千里迢迢来到京城,有的连紫禁城是什么样子都没看到,就在初选中被淘汰出局。剩下的,每百人一批,按照年龄大小排队,顺序入宫,参加“精选”。由太监远看、近瞧将那些稍高、稍矮、稍胖、稍瘦的,都剔除出来,送回原籍。留下来的,再按年龄大小编组,进入“一审”。
    “一审”时,太监仔细观察淑女们的容貌,辨听她们的嗓音,发、耳、额、眉、目、鼻、口、颔、肩、背、腿、脚、音,只要有一处看着不顺眼,听着不顺耳,都不能进入下一轮。
    “二审”时,太监拿着尺子,量姑娘的手、臂、腰、腿、脚,再令姑娘“活动活动”。凡是一处尺寸不符合要求,以及风度、仪态不佳者,也不能进入下一轮。
    “三审”由女官和老宫女把关,在秘室里对淑女进行全裸检查。由女官和宫女摸其乳,探其秘,闻其味,察其肤等等,合格者在宫中接受一个月左右的培训。在她们熟悉宫中规矩,学习礼仪规范的过程中,负责培训的女官,考察她们的智力、性格作风之优劣;当然,睡觉时咬牙放屁吧嗒嘴的,说梦话撒癔症的,绝对不能容留,将来惊了驾,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终审”一般由皇太后负责,有时皇上亲自出马。他们按照名单的顺序,逐一将淑女传上来,问她们一些诸如姓名、家庭情况、学识方面的问题。“考官”们审形辨音,从中筛选出一部分人纳入后宫。其余的,赐给亲王、郡王、皇子、皇孙,或留在宫中当“女官”、宫女。明代内廷有“六个局”,由女官掌管,每局下设“四个司”,女官在百人以上;她们都是皇上后妃的“后备军”。
    朱棣所宠爱的几个妃子,就是经过上述严格的程序,精心挑选出来的,一共有8名美女入选,其中有权贤妃、任顺妃、李昭仪、吕倢伃(jiéyú)、崔美人等(传说中还有吕庄妃吕康妃等高丽妃嫔)。在徐皇后死后,朱棣最宠爱的是苏州人王贵妃,命她掌管后宫。这位贵妃没有儿子,死后朱棣命儿女们为这位庶母守孝,一如他老子朱元璋待孙贵妃之礼。
    (3)怒杀三千。
    永乐六年(1408年),朱棣派内使黄俨等人到朝鲜去,赏给朝鲜王廷花银1000两、纻丝50匹、素线罗50匹、熟绢100匹,因为朝鲜曾向明廷献马3000匹。临行时,朱棣对黄俨说:“你去朝鲜和国王说,有生得好的女子,挑选几名回来。”于是朝鲜王廷下令禁止婚姻嫁娶,广招淑女,以备进献。但最初所选,黄俨以为无美色,甚为不满,并对当事者加以挫辱。朝鲜王廷只得分遣各道巡察司再选,同时通告各地:“前者,不用心推刷,多有漏报者。更于大小守令、品官、乡吏、日守两班、乡校、生徒、百姓各户,如有姿色,一皆采择。如有隐匿或有针灸、断发、帖药多方规避者,论如律。”对于各地所选的女子,黄俨等都要亲自过目。这一年被选中者为:工曹典书权执中之女,18岁;仁宁府左司尹任添年之女,17岁;恭安府判官李文命之女,17岁;护军吕贵真之女,16岁;中军副司正崔得霏之女,14岁。她们连同从者使女12名、火者(泛指受阉烧火的的仆役)12名,一同被送往北京。上路之日,被选淑女的父母亲戚哭声载道。朝鲜人在描写这些女子被选入京时写道:“九重思窈窕,万里选娉婷。辞亲语难决,忍泪拭还零。惆怅相离处,群山入梦青。”
    这5位朝鲜淑女入宫后,朱棣自然十分高兴,将这批美丽的朝鲜女人全部册封,权氏被册封为恭献贤妃权氏,任氏为顺妃,李氏为昭仪,吕氏为婕妤,崔氏为美人纳入后宫。这批女人之中,权氏美貌出众,性情温柔,一双大眼睛出奇的美丽。特别是她玉手纤纤,善于吹箫,让颇通音律的朱棣皇帝喜欢不已。权氏生于音律世家,朝鲜权家的箫和琴,尤其是箫,都是很有名气的。朱棣见到她,问她有何所长。她拿出随身携带的玉箫吹奏,窈渺多远音,朱棣大为高兴,立刻把她选拔在众妃之上。时有宫中女官王司彩(司彩,是掌管储藏缎匹的官),朱棣曾命她与权妃同辇(niǎn)而行,她很熟悉权妃。她曾写宫词歌咏道:“琼花移入大明宫,旖旎浓香韵晚风。赢得君王留步辇,玉箫嚎亮月明中。”(《明宫词》)由此深得朱棣宠爱。
    不久,朱棣就为权妃的父、兄分别封了官职,但这些官是食禄不任事的。不过,他们的俸禄要由朝鲜王廷代发。对一个妃子给予这样的待遇,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朱棣十分宠爱权妃,无论到哪里,都要将她带在身边。但是,这位权妃好命不长。永乐8年(1410年)2月,朱棣率50万大军亲征漠北,权妃也随驾出征。漠北气候恶劣,一个娇柔纤弱的身体,毕竟经不住戎马生活的艰苦。大军凯旋而归的时候,权妃终于病倒了。朱棣心如刀绞,吩咐选择最好的御医为爱妃治病。可惜,再好的御医也无力回天。大军行至临城(今河北省临城县),权妃已经奄奄一息。朱棣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就要这样死去,无能为力,真如万箭穿心,泪流满面。他不吃不喝,一直守护着权妃,亲自为她端汤送水,喂药喂饭。权妃十分感激皇帝对自己的恩情,泪如泉涌,临终之时,依依不舍地对皇帝说:陛下,对不起,奴婢不能侍候陛下了!
    权妃走了,朱棣极为伤心,辍朝3日,亲自守灵,亲自祭祀这位权妃,并将她葬在峄(yì)县。军中将领让地方官送来大批白布,全军将士每人撕了一块披在身上,为权妃戴孝。远远看去,白茫茫一片,好象刚下了一场雪。朱棣命当地百姓出役看守坟茔(yíng),他打算将来把她迁葬在徐皇后陵中。
    权妃为什么突然死去,起初无人猜疑。但一次吕美人和权贵妃两家的奴婢在吵骂中却透露了不寻常的消息。权贵妃入宫时,皇后徐氏已死。朱棣让她接替皇后,掌管六宫的事。吕美人对此十分不满,曾面责权妃说:“有子孙的皇后也死了。你管得几个月,这般无礼!”于是,吕美人串通宦官金得、金良,从一个银匠家里借来砒霜,研成末子,放进胡桃茶中送给权妃吃了,权妃因而毙命。朱棣得知此情,大怒,将内官、银匠一并处死。吕美人罹(lí)刑最惨,朱棣命用烙铁烙她一个月,最后将她杀死。吕美人在宫的从人也一起被杀,牵连被株杀者达数百人。朱棣还逼迫朝鲜王廷将吕美人的母亲抓来杀了。但这实在是一个冤狱,直到永乐晚年才大白于天下。
    吕氏是朝鲜商贾(gǔ)的女儿,史载中称“贾吕”,见到本国先期入宫的宫女吕氏,因为都是朝鲜人,又是同姓,贾吕想与吕氏交往。谁料,吕氏对贾吕的为人很是不屑,拒绝与她结好。贾吕一直心存不满。朱棣宠妃权氏死于北征凯旋回师途中,吕氏曾随军侍候过贤妃,于是贾吕诬告权氏是被吕氏在茶里下了毒药而死的。
    当时宫中有两名姓吕的朝鲜宫女与宦官相好。这种宫女与宦官结为假夫妻的事情,在历代宫中都有,明代也不例外。这种情况,在宫中称之为“对食”,也称某宫女为某宦官的“菜户”。因为宫中有很多的宫女嫔妃,皇帝又不能一一宠爱,宦官虽然不能行夫妻之事,毕竟还是男性,宫女与之结为“对食”,很多是出于生活上互相照顾和心理上寻求安慰的需要。明朝后期的皇帝对此类事,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明熹宗甚至还亲自将宦官与宫女结为对食的。但是在朱棣时,宫中此类事情还比较少见。当时朱棣刚刚失去权妃,心情不佳之时恰恰听到这件事情,这一下事情就闹大了。朱棣认为坏事都因吕氏所起,便把吕氏的侍婢都拘来审讯。这些侍婢不胜拷掠,便违心认罪。既然问出了大逆之罪,一场刑杀的大祸就不可避免了,连坐被杀的竟达2800余人。
    据说,宁可错杀3000,不可放过一个。这句话就源出于此。就此朱棣被锁定在滥杀无辜的行列之中,为世人所不齿。同时,也反映了他晚年,脾气暴烈,喜怒无常的一面,
    有的学者认为,朱棣如此狂杀滥诛,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因他晚年所患疾病所致,据说:“明成祖晚年患疾病,容易狂怒,发作难以控制,甚至歇斯底里,他本残忍好杀,又添上晚年的疾病,就更加狂暴异常。”朱棣晚年庞爱贵妃王氏。据说王氏有贤德,侍奉皇帝皇后恭谨如一,在宫闱之内肃雍有礼,和蔼仁厚,掌理庶务有条不紊,甚为朱棣所重。朱棣晚年有病,常常发脾气,王贵妃常常从中调护,以免宫人们受到谴责。自皇太子、亲王公主以下都很信赖王氏。朱棣甚至有立王氏为皇后之意。王氏的死,使朱棣痛悼不止,更加重了他的丧心风病。自此以后,朱棣处事更多错谬,用刑也更加残酷了。

TOP

第九章重开恶例残忍杀殉
    (1)永乐之死。
    这里主要是想说,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和人物都有惊人的巧合和相似之处。比如,东吴开国皇帝孙权,当年在南京纳寡妇徐氏为妃;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也娶了一个叫郑阿春的寡妇做老婆。又如,六朝梁武帝萧衍之子萧综,被人说是东昏侯萧宝卷的遗腹子;明成祖朱棣,也被说是陈友谅的遗腹子。再如,六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儿子刘劭,虽然早已被立为太子,但是迟迟不能继位。刘劭想当皇帝心切,竟然也学汉武帝儿子的做法“巫蛊”,咒他老子早死。还有陈朝的末代皇帝陈叔宝陈后主,南唐末代皇帝李煜李后主,两个都是后主、两个都是在南京肉袒投降成为亡国奴的。这些都是南京历史上的皇帝,巧合远不止这些。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7月24日),有“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嬴政,在第五次东巡返回途中,病逝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终年50岁。丞相李斯恐天下有变,秘不发丧,置棺木于辒(wēn)凉车(丧车)中,让亲信宦官守护。每到一处,一切按照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一样,照例送膳。百官奏事,也如往常一样,只是由宦官坐在车内应答而已。时值酷暑,秦始皇的丧车腐臭难闻,于是又(李斯或胡亥)令随从官员用车载上一车鲍鱼跟在后面,来混淆尸体的臭味。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云:“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棺载辒(wēn)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会暑,上辒车(丧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再来看看朱棣: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7月18日,一代英主永乐大帝朱棣,在第五次亲征返回途中,病逝榆木川(今内蒙古林西北)。遗诏传位皇太子,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终年65岁。因为皇帝死在外,太监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密谋,以六军在外为由头,所以没有向外发丧,暂时用溶化的锡做成“锡棺”将朱棣收殓了,早晚、用膳一切礼仪如常,大军继续朝京师进发,同时派人到京师向太子密报。所以,当时外界并不知道朱棣已经去世。
    《明史成祖本纪》所载:二十二年“辛卯,崩,年六十有五。太监马云密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谋,以六军在外,秘不发丧,熔锡为椑(bēi,载皇帝内棺的车)以敛,载以龙举,所至朝夕上膳如常仪。”
    明成祖朱棣、秦始皇这两位皇帝大致相似和巧合之处主要是:
    第一、都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备受争议的皇帝;
    第二、都有一段说不清的身世之谜;
    第三、都是第五次外出时,在返回途中病逝;
    第四、都是死后秘不发丧,回京途中,一切礼仪如常;
    第五、都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和统治了辽阔的疆域。
    第六、两位皇帝都是病死于工作之中,从今天来看,都应该算是因公殉职。
    秦始皇统治的疆域:“有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乡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疆域面积达到300余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是我国现在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一)。
    有人认为大约相当于这样几个省、市、自治区:
    西部北向南:宁夏、陕西、四川、云南
    南部西向东:广西、广东、福建(注意:不包括海南)
    北部东向西:辽南、河北遵化、天津蓟县、北京、山西、内蒙呼和浩特、宁夏
    东部南向北:浙江、江苏、山东、天津、辽宁南部
    据《明史•地理一》:“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5875公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5452公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约1000万平方公里。
    到了永乐大帝统治时期,幅陨(fúyǔn)之广: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táng)”尽入版图。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贡,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縻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
    所不同的是,永乐皇帝和秦始皇相隔了1634年。此外,秦始皇东巡的目的是,除向全国“以示强威,服海内”,宣扬他统一四海的功德,巩固中央集权外,主要是为了寻找三神山,求取长生不老药,使自己永年不死。多少夹带了一些私人的利益。
    永乐大帝北征的目的是,巩固疆土,平定北方。除此之外,永乐大帝还派船队,七下西洋,称霸海上。却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从这一点来看,似乎永乐大帝比秦始皇更硬气一些。
    朱棣死后,被尊谥曰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9月,改尊谥曰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怎么看朱棣的言行举止都酷似其父,只是貌相没有考证(一说酷似),我想应该也是十分相像的。朱元璋的谥号是“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谥号中有“文武、大孝、高皇帝”等文字,朱棣的谥号中也有“神武、至孝、文皇帝”等文字。不过,朱棣是“神武”在前。所以,有人称他为马背上的皇帝。
    (2)活人殉葬。
    明太祖朱元璋再开活人殉葬恶例以后,到了朱棣当朝,继续沿用这一制度。那些可怜的淑女,不论是何处选来,也不论受宠与否,最后在宫中也难免一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5月,朱元璋病逝。葬钟山孝陵。死前命令46位嫔妃为其殉葬。汉族终止了1000多年的殉葬制度被朱元璋重新启动。
    用活人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杀或自杀后陪葬。中国的殉葬制度,就考古发现,最早始于殷商时期。商人相信人死以后,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墓葬是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一切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办事。奴隶主贵族死后,都用奴隶为之殉葬,让他们在“阴间”继续为主人效力。从对殷墟墓葬的发掘情况来看,人殉的数目少的几十,多的上千。当时用奴隶殉葬已成为一种制度,据《墨子•节丧篇》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就是说,为皇帝殉葬,多的几百人,少的几十人;为将军一级的殉葬,多的几十人,少的几人。
    到了春秋时期,奴隶制濒于崩溃,人殉的做法开始引起非议。春秋之后,人殉的做法已不多见,基本上改用木制或泥制人形偶像殉葬。战国时的秦国就曾在公元前384年,正式下令废止人殉。但是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殉葬制再次卷土重来。
    秦始皇嬴政死后,确切的殉葬人数至今是个谜,《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据有关史料,为秦始皇殉葬的不仅仅有后宫女人,而且参与陵寝建设的工匠也都成了“殉葬品”。估计秦始皇墓中为之殉葬者数以万计。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没有任何依据。
    秦朝灭亡后,到了汉朝,除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强制妇女殉葬作为一种制度,已不复存在。据《三国志•吴书》载:三国时吴将陈武战死,孙权破例下令以陈爱妾殉葬。不久吴亡之后,即被人指责:“权仗计任术,以生从死,世祚之短,不亦宜乎!”
    但在明朝初期,再次出现了嫔妃殉葬的情况,朱元璋重开恶例。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他的次子秦王朱樉死后,以两名王妃殉葬。
    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1398年闰5月初十,(朱元璋)“崩于西宫,年七十有一”。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遵遗诏,依古制,凡没有生育过的后宫嫔妃,皆令殉葬,另有若干宫女从死。据明末人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朱棣死后,据说被殉葬的宫人有30余人。即使最受宠爱的韩氏和在吕氏惨案中幸免于难的崔氏亦在其列。殉死那天,照例要赏她们一顿酒宴,随后,把她们领入大堂,这时大堂上已经安置好了许多小木床。只听得哭声震天,宫女们一个个被强迫站在木床上,把头伸进吊好的绳套中。由站在一旁的宦官将床撤开,宫女便升天了。韩氏死时,呼喊着自己的乳母说:“娘,我去了!娘,我去了!”喊声未绝,床已撤去。虽然殉葬者的家属被称为朝天女户,有优厚的抚恤,殉葬者也会得到好听的谥号,并被葬入皇陵,但这仍然不能弥补她们年轻的生命代价。
    从北京定陵的发掘情况看,定陵地宫中没有传说的伤人机关,也没有传说中的把营建皇陵者埋在墓穴中的事情。但是在长陵、献陵、景陵三陵墓中有人殉葬,殉葬者不入地宫而入“井”。陵区之东西二井葬朱棣妃16人,朱高炽妃5人、朱瞻基妃10人。其他陵墓虽然也有殉葬者,但未载入史册。
    直到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稗事汇编》记载:明英宗临崩时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明初以来所实行的嫔妃殉葬制度就此废除。
    但实际上,这一制度一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才真正得到禁止。从此,帝王死后的殉葬制才算真正退出中国历史的舞台。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8月,皇太子迎朱棣灵柩入仁智殿,加殓纳辛宫。9月,葬长陵(今北京十三陵)。
    《列传》选录:
    ①明成祖朱棣的仁孝皇后徐仪华,是中山王徐达的长女。幼时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女秀才)。朱元璋闻徐仪华贤淑,召徐达谓曰:“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徐达顿首谢。
    洪武九年(1376年),册为燕王(朱棣)妃。高皇后(朱元璋皇后马秀英)深爱之。后来,徐妃跟随朱棣到北平就籓,居孝慈高皇后丧三年,蔬食如礼。高皇后遗言可诵者,徐妃一一举之不遗。
    靖难兵起,王(朱棣)袭大宁,李景隆乘间进围北平。时仁宗(朱高炽)以世子居守,凡部分备御,多禀命于徐妃。李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后激劝将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
    朱棣即帝位后,册徐妃为皇后。徐皇后说:“南北每年战斗,兵民疲敝,宜与休息。”又说:“当世贤才皆高皇帝(朱元璋)所遗,陛下不宜以新旧间。”又说:“帝尧施仁自亲始。”帝辄嘉纳焉。早先,徐皇后的弟弟徐增寿常将京师(今南京)的情况密报燕王朱棣,使朱棣最终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后来徐增寿被建文帝朱允炆杀死。朱棣要追赠徐增寿爵位,徐皇后力言不可。朱棣不听,还是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并命其子徐景昌袭爵,然后才告诉徐皇后。徐皇后说:“非妾志也。”连谢都没谢。
    徐皇后曾经采辑《女宪》、《女诫》作《内训》20篇,又类编古人嘉言善行,作《劝善书》,颁行天下。
    永乐五年(1407年)7月,徐皇后病死,时年46岁。朱棣十分悲恸,为荐大斋于灵谷、天禧二寺,听群臣致祭,光禄为具物。10月,谥曰仁孝皇后。永乐七年(1409年)营寿陵于昌平之天寿山,又4年而陵成,以后葬焉,即长陵。朱棣亦不复立皇后。仁宗(朱高炽)即位,尊谥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祔太庙。
    ②明成祖朱棣昭献贵妃王氏,苏州人。永乐七年(1409年)封贵妃。妃有贤德,事仁孝皇后恭谨,为朱棣帝所重。朱棣晚年多急怒。妃曲为调护,自太子诸王公主以下皆倚赖焉。十八年(1420年)7月薨,礼视太祖成穆孙贵妃。
    ③明成祖朱棣恭献贤妃权氏,朝鲜人。永乐时,朝鲜贡女充掖庭,妃与焉。姿质穠农粹,善吹玉箫。朱棣爱怜之。永乐七年(1409年)封贤妃,命其父权永均为光禄卿。明年10月,权氏侍朱棣北征。凯还,薨于临城(今河北临城),葬峄县。
    (3)后人评价。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多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关于朱棣这个人,历史上有很多评价,至于对朱棣这位皇帝的功过是非,是三七开、四六开、还是五五开,最好留给历史专家们去分析,我们不宜妄作判断。
    ——有人说朱棣是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坏人。在明朝诸帝中,其丰功伟绩恐怕无人能与之匹敌,所作所为仅次于其父朱元璋,但是永乐大帝的凶杀成性、冷酷无情,特别是他残杀建文遗臣时极尽酷刑之所能,也是历史上无人能及的。
    ——也有人说,朱棣是“开疆拓土,西洋现威,万邦来朝,太平盛世。”的领袖。
    ——还有人说,朱棣是一个残暴的政治家,利用手中的权力作了许多令人发指的屠杀——方孝孺十族灭门,三千宫女被杀;又是一个开放的领导者,让世人认识了明朝国力的强盛;还是一个阴险的执政者,设置东厂进行特务统治...。
    ——《明史》赞曰: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明太宗实录》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太祖曰:‘诸子中燕王仁孝有文武才略,能抚国安民,吾所属意。’”
    ——黄如一诗云:“君不见天风浩荡莽苍原,劲草繁根车辙浅。车辙浅,单于遁逃前,永乐大帝空嗟怜。君不见碧波涌起大明帆,万里海疆日月悬。日月悬,寰宇共华帘,三宝太监英名全。”描写明太宗时期中华帝国的宏伟气象,上阕(què)说蒙古对明太宗敬畏如虎,当明军北征蒙古的时候,大汗已经提前一年多逃遁,连逃跑的车辙印都已经模糊了,永乐大帝欲求一败而不得;下阕则是说中华帝国的国威遍布四海,中国海军安抚了全世界,寰球人类都向往华夏文明,成就了三宝太监郑和公公的一世英名。
    ——从庙号来看朱棣。庙号是皇帝死后由后人为其所加的称号,基本是于其性格特点,生平事迹有关,大体符合本人的特征,但也有名不副实之类。永乐皇帝朱棣病故还京后,被谥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谥曰: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肇基了“永宣盛世”,正如旧史家所说:“高祖(朱元璋)成祖(朱棣)肇造,享国长久,六七十年间,仓廪赡足,生齿繁殖。”因此朱棣也和其父朱元璋一样,是个值个肯定的人物。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总之,无论是朱棣的雄才伟略、勤政富民,还是他的残暴杀戮,也无论他是以怎样的身份和手段登基称帝,他最终都完成了一代英主的宏图伟业,将其父亲朱元璋一手创建的大明王朝推向了顶峰,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4)成祖年表。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宋龙凤六年4月17日,生于应天(今南京),1岁。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宋龙凤七年,2岁。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宋龙凤十年,5岁。
    正月,朱元璋称吴王,仍用龙凤年号。2月,朱元璋伐汉,陈理降,汉亡,两湖、江西原陈友谅属地多归降。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吴元年,8岁。
    朱元璋为诸子命名,始名朱棣。
    明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9岁。
    正月,朱元璋于应天即帝位,国号明,年号洪武。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汤和克延平,陈友定死,5月,两广平。7月,徐达、常遇春克通州,元顺帝北逃上都,从此称北元,明军取大都。
    明洪武二年(1369年),10岁。
    诏中书省编《祖训录》,定分封诸王及国邑官属之制。朱元璋立皇陵碑,以凤阳为中都,命辑《昭鉴录》。
    明洪武三年(1370年),11岁。
    封皇子九人为王,二子樉为秦王,三子棡为晋王,四子棣为燕王,五子橚为吴王,六子桢为楚王,七子榑为齐王,八子梓为潭王,九子杞为赵王,十子檀为鲁王,从孙守谦为靖江王。
    明洪武九年(1376年),17岁。
    正月27日,朱棣订亲,册徐达长女为燕王妃。秦、晋、燕王受命赴中都。朱棣为北平燕王府工程事致书李文忠。
    明洪武十年(1377年),18岁。
    太子朱标次子朱允炆生。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20岁。
    燕王回师京师。汤和率列侯练兵于临清。右丞相汪广洋谪到广南,追敕杀之。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21岁。
    3月,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给燕王中、左二护卫侍从及将士5777人。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23岁。
    马皇后病逝,燕王奔丧京师。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30岁。
    正月,改大宗正院为宗人府,以秦王为宗人令,晋、燕王为左、右宗正,周、楚王为左、右宗人。12月,周王朱橚弃国奔凤阳,命其居京师,世子有燉理藩国事。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31岁。
    正月,命晋、燕王率师北伐。3月,燕王师抵迤都,收降乃儿不花。朱元璋命运钞百万赐之。晋王不见敌而还。重兴胡惟庸案,谭王妃父坐胡惟庸党,谭王惧罪自杀。肃清逆党。榜列功臣57人。蓝玉平施南等洞蛮。杀李善长、陆亨等。严禁沿海军民交通外番。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33岁。
    4月,皇太子朱标卒。9月,立皇第三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正月,晋、燕、周、楚、湘诸王进京朝见。靖江王以淫虐幽京师,卒。命诸王“岁训将练兵,周视封疆,作军器必精良,以固边圉”。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35岁。
    3月,命韩、沈二王省视秦、晋、燕、周、齐诸王,以敦友悌。
    严禁私人海外贸易。修《孟子节文》。傅友德、王弼赐死。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36岁。
    命周王、晋王发兵往塞北筑城屯田。命燕王发北平不齐万7千人、辽东兵同总兵官周兴等往3万卫搜捕野人女真。更定诸王岁供之数。皇太孙完婚,以光禄少卿马全女为妃。秦王病卒。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37岁。
    3月,燕王北征,败敌于彻彻儿山。重定诸王见东宫礼。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38岁。
    5月,敕晋、燕、代、辽、宁、谷诸王备边。禁诸王擅自兴作。敕楚王、率师征“古州蛮”,湘王副之,筑铜鼓城。4月,燕王受命督筑大同城。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39岁。
    3月,晋王卒。4月,敕燕王备边方略。5月,敕燕王节制北平都司、行都司及燕、宁、谷王府兵,辽东都司及辽府兵备御开平。闰5月,朱元璋病卒。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以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卿,参予机务,定削藩之议。7月,周、齐、代、岷诸王以罪被逮。11月,朝廷命张昺、谢贵掌北平布政司、都指挥使司事。密旨伺察燕府动止。燕府长史葛诚具言府中之谋。
    明建文元年(1399年),40岁。
    2月,诏令诸王不得节制文武力士。3月,命宋忠屯开平,耿练兵山海关,徐凯练兵临清,调兵屯彰德、顺德,防燕王。4月,湘王柏自杀,齐、代、岷王废为庶人。7月,燕王杀张昺、谢贵等,夺北平九门,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援祖训起兵,以僧道衍为谋士,称“靖难”之师。朱允炆遣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北伐燕军。8月,燕师夜袭雄县,歼耿部先锋9千,复破耿炳文军于真定。复遣李景隆代耿炳文。10月,朱棣率师袭大宁、挟宁王,得朵颜三卫骑兵。回师又败李景隆于北平郑村坝。
    明建文二年(1400年),41岁。
    诏减苏松重赋。以盛庸代李景隆率师伐燕。4月,败李景隆、平安军于白沟河。5月,围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并败燕军,解围撤兵。12月,盛庸败燕军于东昌,张玉战死。
    明建文三年(1401年),42岁。
    2月,燕师出北平。3月,破盛庸于浃河。再破平安于藁城。6月,燕将李远焚南军粮道。用僧道衍计,直趋京师。
    明建文四年(1402年),43岁。
    洪武三十五年燕军下徐州,不克,趋宿州,朱棣率师破平安军于淝河。徐辉祖败燕师于齐眉山,4月又败官军于灵璧,俘平安。渡淮,趋扬州,6月,陈瑄以舟师降。燕师渡江,破盛庸官军于瓜州,镇江守军降。5月,诏天下勤王。召唤齐泰、黄子澄。命庆城郡主如燕师。割地请和不成,谷王、李景隆开金川门纳燕师。宫中火起,建文帝下落不明。燕师入京。
    7月,燕王朱棣即位,改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五年,改明年为永乐元年。杀齐泰、黄子澄,族诛,杀方孝孺,灭十族。大杀“奸臣”,株连甚广。诏一切复旧制,命解缙、黄淮、胡广、杨绒、杨士奇、金幼孜、胡俨等入内阁予机务。诏重修《太祖实录》。论“靖难”功封赏。
    永乐元年(1403年),44岁。
    改北平为顺天府称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47岁。
    3月,朱棣亲临太学祭孔。诏以明年5月建北京宫殿。
    永乐五年(1407年),48岁。
    封哈立麻为大宝法王。5月,安南平,设郡县及交阯三司。7月,皇后徐氏死。9月,郑和出使还。修《永乐大典》成。
    永乐七年(1409年),50岁。
    朱棣于即位后首次北巡至北京,皇太子监国。7月,营昌平天寿山陵。
    永乐八年(1410年),51岁。
    2月,朱棣亲征鞑靼本雅失里,胡广、杨荣、金幼孜等从,长孙朱瞻基留守北京。5月,败本雅失里与斡难河。6月,败阿鲁台。7月,回师北京。11月,抵京师。
    永乐九年(1411年),52岁。
    张辅再征交阯。开会通河。倭寇浙东。郑和出使还,俘锡卢山国王阿烈苦泰儿至京,释还。解缙以私觐太子,下狱。10月,封哈密兔力帖木儿为忠义王。诏姚广孝重修《太祖实录》。立朱瞻基为皇太孙。
    永乐十二年(1414年),55岁。
    3月,张辅平定交阯,献俘京师。朱棣亲征瓦剌马哈木,战于忽兰忽失温,大败之,杀伤相当。
    永乐十四年(1416年),57岁。
    改封赵王朱高燧于彰德。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伏诛。作北京西宫。11月,朱棣自北京还,决定迁都。命建北京宫殿城垣。削汉王朱高煦二护卫,以其有过。郑和复使西洋。
    永乐十五年(1417年),58岁。
    2月,谷王有罪,废为庶人,徙封汉王朱高煦于乐安州。朱棣北巡至北京。北京西宫成。4月,颁《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于两京六部、太学及府、州、县学。
    永乐十六年(1418年),59岁。
    姚广孝卒。复代王朱桂护卫及官属。重修《太祖实录》、《太祖宝训》成。逮东宫官属梁潜等。封瓦剌脱欢为顺宁王。
    永乐十七年(1419年),60岁。
    6月,辽东总兵刘江大破倭寇于望海涡。郑和下西洋还。
    永乐十八年(1420年),61岁。
    2月,山东蒲台唐赛儿反,唐赛儿不获,溟逮天下出嫁尼姑万人。命陈智为参将助李彬平交阯。8月,置东厂于北京。诏迁都北京。复遣中官侯显使西域。皇太子、太孙至京师(北京)。北京宫殿郊庙成。
    永乐十九年(1421年),62岁。
    以北京为京师,以原京师为南京。朱棣御新殿受贺。郑和复下西洋。后宫以鱼、吕之乱大杀宫女宦官,坐死3千余人。奉天、华盖、谨身3殿大火,尽焚毁。主事萧仪下狱,以谏迁都也。再议征沙漠,夏原吉力谏止,下狱。
    永乐二十年(1422年),63岁。
    3月,朱棣亲征鞑靼阿鲁台,9月,返抵京师。皇太子监国。鞑靼阿鲁台远遁,移师破兀良哈。郑和自西洋还。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64岁。
    常山护卫指挥孟贤谋立赵王朱高燧夺嫡,伏诛。7月,朱棣亲征鞑靼阿鲁台,皇太子监国。鞑靼已被瓦剌所败,闻大军至,远遁。朱棣不遇敌而还,10月,收也先土干,赐姓名金忠,封忠勇王。11月,回师返抵京师。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65岁。
    正月,阿鲁台犯大同、开平。复命郑和出使西洋。4月,朱棣亲征鞑靼,次翠云屯,以不遇敌,还师,7月,卒于榆木川。

TOP

(四)其他诸帝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除朱棣之外,在北京先后还有14位皇帝继位,一直到1644年,末代皇帝崇祯吊死煤山为止。因为这14位皇帝均在北京,所以这里只作一般介绍。
    1、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皇帝
    朱高炽(1378—1425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7月23日生于凤阳(今安徽省凤阳),明成祖永乐皇帝长子,母仁孝文皇后徐氏为开国元勋徐达之女。朱棣举兵时,朱高炽作为世子守北平,曾以万人拒李景隆50万众,确保了北平的安全。朱棣登基,以北平为北京,仍命朱高炽居守。
    早在洪武时期,朱高炽就被立为燕王世子,而且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的喜爱。永乐二年(1404年)2月,始召至京(南京),立为皇太子。成祖数次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7月,朱棣崩于榆木川。8月,朱高炽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朱高炽身体过于肥胖,行动十分不便,一般需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走,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成祖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朱高炽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和皇家的采办珠宝。以唐太宗为楷模,爱民如子,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洪熙元年(1425年)5月12日,体弱多病的洪熙皇帝,登极后从政仅8个月(1424年9月至1425年5月),可以说皇位还没有坐热,就心脏病突发猝死于钦安殿,年48岁。谥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葬北京昌平献陵(今北京十三陵)。
    《列传》选录;
    仁宗诚孝皇后张氏,永城(今河南省永城)人。父张麒以女贵,因为女儿的原因,死后被追封为彭城伯。洪武二十八年(1396年)封燕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仁宗朱高炽继位,册张氏为皇后。宣宗(朱瞻基)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朱祁镇)即位,尊为太皇太后(这是大明朝第一位太皇太后,经历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
    太皇太后于正统七年(1442年)病重,不久崩逝。尊谥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昭圣昭皇后”,与仁宗朱高炽合葬献陵。
    2、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皇帝
    朱瞻基(1398—1435年),仁宗朱高炽长子。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据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爷爷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做了一个梦,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象征着要将江山送给他。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味梦中情景,忽然有来报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可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非常高兴。
    洪熙元年(1425年)6月,朱瞻基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宣德元年。朱瞻基是一个比较有文化素质的皇帝,他喜欢射猎、斗促织(斗蟋蟀)和各种戏游。他即位后曾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宣宗,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百姓称他为“促织天子”、“促织皇帝”。故宫博物院收藏着宣德皇帝朱瞻基的亲笔绘的射猎、戏游等绘画,如《武侯高卧图》、《三阳开泰图》、《瓜鼠图》、《射猎图》(后人定名为《明宣宗射猎图》)、《行乐图》(后人定名为《明宣宗行乐图》)等。
    宣德年间,还出了一件宝物,那就是宣炉即宣德炉。宣德三年(1428年)始铸。
    中国古代使用香炉极为广泛,比如熏衣,入朝拜谒尊贵必须将衣服熏香,才不失仪,社会相习成风,平民百姓社交也喜欢效仿。一直到清代乾隆年,引进了西洋香料,此风始息。香炉也是书房必要之物,古人读书喜欢焚香,据说这能使读书人心情愉快,有裨益于理解及记忆,所以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说法;供祀神佛更离不开香炉。香炉一般用铜、陶、瓷、等器皿,汉朝便有博山铜香炉,宋代瓷业发达,开始烧制瓷炉,自明朝宣德年创制铜宣德炉。
    宣德年间,经济发展,海内升平,暹罗国(今泰国)刺加满霭普献风磨铜(即红铜)数万斤,再加上金、银等贵重矿物33种,参照宋代诸名窑瓷器款式,铸造了色泽晶莹而温润,堪称极品的铜香炉。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自宣德年间创制铜炉以来,遂开后世以铜制炉之先河。所以谈炉首推宣德炉。宣炉所以名世,原因皆在原料佳,冶炼妙。普通之铜经过4炼即现珠光宝色,世上所传干将莫邪之剑也仅6炼,而宣炉之铜最精者达12炼,最劣者也为6炼,所以宣炉可称为宝。
    仁宗死后由朱瞻基继位(1425年),年号“宣德”。他清革前弊,整顿机构,对那些“贪津不律”、“不达政体”和“老疾”者,予以罢免,实行精简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风。派遣廷臣出任地方知府,在一些重要省份设置巡抚,主要目的是整理赋税。在用人方面,宣德帝限制入仕人数,实行保举和欠任,目的在于任官得人和责成治效。宣德帝还实行了一些减轻民困的措施,蠲免税粮、复业流民、赈灾救荒等,在稳定明朝统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宣德皇帝在位11年,后世称仁宗朱高炽和宣宗朱瞻基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朱瞻基死于乾清宫,年38岁。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北京昌平景陵(今北京十三陵)。
    《列传》选录:
    ①宣宗恭让皇后胡氏,名善祥,济宁(今山东省济宁)人。永乐十五年(1417年)选为皇太孙妃。宣宗即位,立为皇后。时孙贵妃有宠,胡皇后未有子,又善病。宣德三年(1428年)春,废胡皇后,立孙贵妃为皇后。胡皇后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诸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不能争。张太后怜悯被废的胡皇后,常召居清宁宫。内廷朝宴,常命胡皇后参加。胡皇后常怏怏。正统七年(1442年)10月,太皇太后崩,胡皇后痛哭不已,逾年亦崩,用嫔御礼葬金山(今北京西郊金山)。
    天顺六年(1462年)孙太后崩。钱皇后告诉英宗说:“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师。其没也,人畏太后,殓葬皆不如礼。”因劝复其位号。英宗问大学士李贤。贤对曰:“陛下此心,天地鬼神实临之。然臣以陵寝、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庶称陛下明孝。”天顺七年(1463年)7月,尊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修陵寝,不祔庙。
    ②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今山东省邹平县)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方十余岁,成祖朱棣命诚孝后育之。已而宣宗婚,诏选济宁胡氏为妃,而以孙氏为嫔。宣宗朱瞻基即位,封贵妃。故事:皇后金宝金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妃有宠,宣德元年(1426年)5月,朱瞻基请示太后,制金宝赐焉。贵妃有宝自此始。
    宣德二年(1427年)11月11日,孙贵妃生朱祁镇(其实另有宫女所生,为孙贵妃抱养,由此可见历来就有对宣宗朱瞻基废胡皇后不满的人)由是眷宠益重。胡皇后上表逊位,请早定国本。孙贵妃伪辞曰:“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
    宣德三年(1428年)3月,胡皇后废,遂册立孙贵妃为皇后。英宗朱祁镇立,尊为皇太后。
    3、明朝第六位、第八位皇帝——英宗皇帝
    朱祁镇(1427—1464年),明宣宗朱瞻基长子,宣宗死后继位。朱祁镇本是一个宫女的孩子,1435年继位时年不满9岁,崇信宦官王振。结果导致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但是在于谦的率领下,明廷另立代宗朱祁钰(朱祁镇异母弟)为景泰帝,并发动全国军民抗战,打退了入侵的瓦剌军,明朝一度复兴。朱祁镇两次登基,第一次登基时年号为“正统”(1435—1449年),在位14年,“土木之变”后被瓦剌俘虏一年,回到北京后,又被其弟明代宗朱祁钰皇帝软禁7年。8年后通过“夺门之变”,又从其弟手中夺回了皇位,实现了第二次登基,年号为“天顺”(1457—1464年)在位8年,两次共在位22年。
    英宗朱祁镇是在他在位的最后一年才从钱皇后口中知道自己本是宫人之子,但年长日久,他已无法知道生母的身世和下落(按钱皇后的说法,英宗生母“死于非命”,从孙贵妃跟胡皇后争宠得逞并进而逼死胡皇后的情况来看,这是很可能的),只好把一腔同情寄予被废的胡皇后身上,为她重修陵寝,一切按照皇后的规制办理。钱皇后为什么要替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废后胡氏说话?原来,作为英宗的皇后,钱氏也没有生过皇子,而当时周贵妃却有一子,即后来的宪宗朱见深。这种情形跟当年胡皇后无子、孙贵妃有子的情形极其相似。也许正是由于这一情形,使得钱皇后深为同情胡皇后。钱皇后很幸运,并没有因无子而被废。
    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有兴趣的人可以做一些研究,给后人一些启示。
    天顺八年(1464年)1月17日,朱祁镇病死于乾清宫,年38岁。遗诏罢宫妃殉葬(自朱元璋重开活人殉葬旧例以来,又过了66年方被英宗朱祁镇废止)。当初,太祖朱元璋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若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自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殉葬的宫女)”。历成祖,仁、宣二宗亦皆用殉。景帝以郕王薨,犹用其制,盖当时王府皆然。至英宗朱祁镇遗诏,始罢之。
    朱祁镇死后谥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葬北京昌平裕陵(今北京十三陵)。
    《列传》选录:
    ①英宗孝庄皇后钱氏,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人。正统七年(1442年)立为后。钱皇后出身低微,英宗朱祁镇很想给她的家人加官晋爵,但钱氏却推辞了。皇后的家族没有封爵,这在有明一代是很少见的。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被蒙古人迎到北边狩猎(即“土木事变”,实际是被俘),钱皇后倾尽所拥有的财产想尽办法,谋划将英宗迎回北京。英宗北狩期间,钱皇后日夜号哭不止,哭累了就趴在地上,因为不停的流泪,一只眼睛就因此失明了;因为经常伏地痛哭,一条腿也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最后变成了跛腿。(夫妻之情能到这样地步的,真不多见)终于,英宗回到北京,但是又被代宗朱祁钰幽禁在南宫,只有钱皇后日夜陪伴。钱皇后没有儿子,周贵妃生长子朱见深,就是后来的成化皇帝朱见深。
    英宗担心自己驾崩后钱皇后受周贵妃欺负,特地在临终之前遗诏朝臣:“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当时大学士李贤立刻书写诏书。
    明代此前的惯例是一帝一后同葬,这道遗命就等于告诉周贵妃:你的儿子做了皇帝,但钱皇后的太后地位是不能动摇的。果然,英宗死后,周贵妃就闹了起来,要独称太后,排挤钱皇后。大学士李贤、彭时就以英宗遗命为理由坚决反对。最后宪宗朱见深从中做个妥协,两宫并尊,周氏和钱氏同为皇太后。等到钱太后去世时,周太后又从中作梗,不让钱太后与英宗合葬。因事关国体,大臣们又起来反对,竟至“百官伏哭文华门外”。最后,又是权宜之计,钱太后葬于英宗玄堂左边,右边空着留给周太后。这时,周太后居然派人暗中做手脚,让钱太后圹位(墓穴)距离英宗玄堂数丈之遥,而且将中间堵塞起来,其意就是不让钱太后在另一个世界跟英宗见面。
    ②孝肃周太后,英宗朱祁镇妃,宪宗(朱见深)生母,昌平(今北京昌平)人。天顺元年(1457年)封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孝宗(朱祐堂)立,尊为太皇太后。
    4、明朝第七位皇帝——代宗皇帝
    朱祁钰(1428—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弟。朱祁钰的一生命运多舛。他的生母,本是永乐皇帝的二子汉王朱高煦府邸的一位侍女。朱高煦在“靖难”时立有战功,多次在紧急关头解救明成祖,但是他居功自傲,凶悍枉法,甚至妄图篡夺其兄、太子朱高炽之位。洪熙元年(1425年)6月,他曾企图伏击宣宗朱瞻基,结果失败。宣德元年(1426年)8月1日,朱高煦趁北京地震之机,在乐安(今山东广饶东北)企图谋反,设立王军府、千哨,分官授职,并勾结英国公张辅为内应。于是宣宗朱瞻基在大学士杨荣的劝谏下御驾亲征朱高煦,并生擒朱高煦及其子,解回京师(今北京),囚禁于皇城内,后被处死。并将汉王府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汉王朱高煦府邸的侍女吴氏,并将其带回皇宫。后来吴氏生下了朱祁钰,即后来的景泰皇帝。
    代宗朱祁钰于1449年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之后继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在位8年。天顺元年(1457年)代宗帝朱祁钰病危时,被英宗“夺门复辟”,又名南宫复辟,失去了帝位,被废为亲王,软禁于西内(当初他将朱祁镇软禁于南内,如今自己又被软禁于西内,真是有意思)。最后在软禁中病气交加而死,终年30岁。
    纵观明代宗朱祁钰一生,有两大功劳,两大失策:功劳一,支持于谦反对朝廷南迁,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功劳二,重新起用正统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并对明朝瓦刺之战以后的恢复作出了贡献。失策一,在处理英宗被俘后迎回的问题上不够大度,如果有个高姿态将英宗迎回并妥善安置,而不是软禁在南内。他也不见得会失去皇位。失策二,英宗回来之后并未影响他的皇位,他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废掉太子朱见浚,而另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结果只能以悲剧而告终。后来英宗复位不承认他的皇帝身份,以亲王礼葬于京西金山口。
    直到1475年才追复了朱祁钰景泰年号,被谥为景帝,庙号代宗。并将原亲王墓扩建为皇陵,即景泰陵(今北京市西郊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1979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列传》选录;
    代宗废后汪氏,顺天(今北京)人。正统十年(1445年)册为郕王妃。正统十四年(1449年)冬,朱祁钰即皇帝位,册汪氏为皇后。后有贤德,尝念京师诸死事及老弱遇害者暴骨原野,令官校掩埋之。生二女,无子。景泰三年(1452年),妃杭氏生子朱见济,景帝朱祁钰欲立为太子,而废宪宗朱见深,汪皇后坚决不同意。以是忤帝意,遂废皇后,立杭氏为皇后。景泰七年(1456年),杭皇后崩,谥肃孝。英宗朱祁镇复皇帝位,削杭皇后号,毁所葬陵,而后仍称郕王(朱祁钰)妃。景帝朱祁钰崩,英宗朱祁镇以其后宫唐氏等殉,议及后(欲让已废的汪皇后殉葬)。李贤曰:“妃已幽废,况两女幼,尤可悯。”英宗朱祁镇才作罢。
    正德元年(1506年)12月汪皇后薨,议祭葬礼。大学士王鏊曰:“葬以妃,祭以后。”遂与朱祁钰合葬金山。明年尊谥曰贞惠安和景皇后。
    5、明朝第九位皇帝——宪宗皇帝
    朱见深(1447—1487年),正统十二年(1447年)生,生母是贵妃周氏。明英宗朱祁镇长子,原名朱见浚,于1449年英宗北征时奉皇太后之命,被立为皇太子。后来朱见浚的皇父被瓦剌军俘虏,由他的叔叔明代宗即位后,便将朱见浚被废为沂王。然后是著名的“夺门之变”,这样不仅他的父亲夺回了皇位,他的太子之位也失而复得,他父亲改元天顺,也将他改名朱见深。英宗病死后继位,在位23年。朱见深最奇怪的是他竟喜欢一个比自己大17岁的宫女,而且始终没有改变,这位宫女就是万贵妃。尽管万贵妃差点让他断了子嗣,他也矢志不渝。
    据说,1966年在苏州市虎丘乡的新庄,发现了一座明朝的墓葬,从墓中出土了100多件奇珍异宝,其中有一幅画气势恢宏,长624厘米,宽37厘米,它构图严谨,笔法细腻,画面上的宫廷院落巍峨壮观,各种人物的情态、动作细致入微,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尤其引人注目。经专家考证,这是一幅表现明朝宪宗皇帝过圆宵节的行乐图,被定名为《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朱见深治国平庸,生活奢靡,但酷爱绘画,尤其喜欢让画师将他的生活都描绘出来,有提笼架鸟的,有饮酒作乐的等等。《宪宗调禽图》,描绘的是宪宗赏鸟的画,而《宪宗元宵行乐图卷》是宪宗皇帝亲自监督画成的,它真实生动地描绘了朱见深正月十五在皇宫里庆赏元宵节游玩的各种情景。画面中从早至晚的各种节目,场面均有宪宗朱见深在场。其中演出、杂技、魔术、烟花爆竹及整山灯市等场面恢宏。这也是一幅明代民俗面的代表作。此图原名“新年元宵景图”,引首有“成化二十一年仲冬吉日”题签。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万贵妃暴亡,朱见深也因爱妃病殁愁闷成病于8月去世,终年41岁。尊谥为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庙号宪宗。葬茂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列传》选录;
    ①明宪宗废后吴氏,顺天(今北京)人。天顺八年(1464年)7月立为皇后。早先,宪宗朱见深居东宫,万贵妃已擅宠。明宪宗朱见深当皇帝时只有18岁,却宠爱一个年已35岁的万贵妃。万氏为人机警,善于迎合。朱见深即位不久,立吴氏为皇后。吴后看不惯万妃擅宠骄横的样子,利用自己“母仪天下”的皇后身份,挑了万妃一个错,将她责打一顿。朱见深大为恼怒,废去吴氏的皇后封号。万妃此后愈加霸道。
    ②宪宗孝贞皇后王氏,上元(今南京)人。宪宗在东宫,英宗为择配,得12人,选王氏及吴氏、柏氏留宫中。吴氏既立而废,遂于天顺八年(1464年)10月册王氏为皇后。万贵妃宠冠后宫,宪宗皇帝很少去王皇后处。孝宗朱佑樘即位,尊为皇太后。武宗朱厚照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正德五年(1510年)12月,尊号曰慈圣康寿。正德十三年(1518年)2月崩,尊谥曰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合葬茂陵,祔太庙。
    ③孝穆纪太后,孝宗朱佑樘生母也,贺县(今广西平乐府)人。本蛮土官女。成化年间,宪宗皇帝朱见深征蛮,俘入掖庭,授女史,警敏通文字,命守内藏。时万贵妃专宠而妒,后宫有娠者皆治使堕。柏贤妃生悼恭太子,亦为所害。宪宗偶行内藏,应对称旨,悦,幸之,遂有身。万贵妃知而恚(huì恨)甚,令婢钩治之。婢谬报曰病痞。乃谪居安乐堂。久之,生孝宗朱佑樘,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稍哺粉饵饴蜜,藏之他室,贵妃日伺无所得。至5、6岁,未敢剪胎发。时吴后废居西内,近安乐堂,密知其事,往来哺养,宪宗朱见深不知也。
    宪宗朱见深自悼恭太子薨后,一直没有儿子,中外皆以为忧。成化十一年(1475年),宪宗召张敏栉发(即用手指梳头),照镜叹曰:“老将至而无子。”张敏伏地曰:“死罪,万岁已有子也。”宪宗愕然,问安在。对曰:“奴言即死,万岁当为皇子主。”于是太监怀恩顿首曰:“敏言是。皇子潜养西内,今已六岁矣,匿不敢闻。”宪宗大喜,即日幸西内,遣使往迎皇子。使至,妃抱皇子泣曰:“儿去,吾不得生。儿见黄袍有须者,即儿父也。”衣以小绯袍,乘小舆,拥至阶下,发披地,走投帝怀。宪宗置之膝,抚视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类我。”使怀恩赴内阁具道其故。群臣皆大喜。明日,入贺,颁诏天下。移妃居永寿宫,数召见。万贵妃日夜怨泣曰:“群小绐我。”其年6月,朱佑樘的生母纪氏突然死亡,张敏吞金自杀。或曰贵妃致之死,或曰自缢也。谥恭恪庄僖淑妃。
    ④孝惠邵太后,宪宗妃,兴献帝(嘉靖皇帝的父亲)母也。父邵林,昌化(今浙江省临安市昌化)人,贫甚,鬻女于杭州镇守太监,妃由此入宫。知书,有容色。成化十二年(1476年)封宸妃,寻进封贵妃。兴王之籓,妃不得从。世宗入继大统,妃已老,目眚矣,喜孙为皇帝,摸世宗身,自顶至踵。已,尊为皇太后。嘉靖元年(1522年)尊号曰寿安。11月崩。帝欲明年2月迁葬茂陵,大学士杨廷和等言:“祖陵不当数兴工作,惊动神灵。”不从。谥曰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皇太后,别祀奉慈殿。嘉靖七年(1528年)7月,改称太皇太后。嘉靖十五年(1536年),迁主陵殿,称皇后,与孝肃、孝穆等。
    ⑤恭肃贵妃万氏,诸城(今山东诸城)人。4岁选入掖廷,为孙太后宫女。及长,侍宪宗于东宫。宪宗18岁即位,妃已35岁,机警,善迎帝意,遂谗废皇后吴氏,六宫希得进御。宪宗每游幸,妃戎服前驱。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生皇第一子,宪宗大喜,遣中使祀诸山川,遂封贵妃。皇子未期薨,妃亦自是不复娠矣。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万贵妃暴疾薨,宪宗辍朝7日。谥曰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葬天寿山。弘治初(明孝宗朱佑樘初年),御史曹璘请削妃谥号。
    6、明朝第十位皇帝——孝宗皇帝
    朱佑樘(1470—1505年),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万贵妃病死,宪宗也因悲伤过度于8月去世。皇太子朱佑樘于9月继位,接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是为孝宗皇帝。
    朱佑樘的身世也非常坎坷。他的生母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被平息后,纪氏被俘入宫中,在内廷书室看护藏书。一次宪宗朱见深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不料被宠冠后宫的万贵妃知道,命令一宫女为纪氏堕胎。该宫女心生恻隐,便谎报说纪氏是“病痞”,并未怀孕。万贵妃仍不放心,遂将纪氏贬居冷宫。后来纪氏是在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佑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朱佑樘一直被偷偷地养到6岁。
    朱佑樘,是明代中期唯一的较为励精图治的贤君。朱佑樘17岁即位后,竭力扭转宪宗时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罢免外戚及党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朱佑樘勤勉而不专制,信任大臣,内阁权力大为上升,是明朝政治最为清明的时期。由于孝宗一朝,削弱了太监乱政的现象,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挽救危机的治国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出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政治清明。史称其时为“弘治中兴”。
    朱佑樘在位期间,勤于理政。除早、晚朝外,每日两次在平台召见有关大臣议事,对臣下宽厚平和;善待百姓,多次减免灾区粮赋;重视司法,令天下诸司审录重囚,慎重处理刑事案件;在生活上也能注意节俭,不近声色,下令停止为皇宫织造细绒布(一种高档布料);在武治方面,孝宗也有所建树。他击败土鲁番,收复嘉峪关以西的土地,经营哈密。还修缮长城,抵御蒙古侵略。
    朱佑樘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5月初七,病故于乾清宫,年35岁。据说,朱佑樘因为偶染风寒,太监张瑜,太医院使施钦,院判刘文泰,御医高廷和等人不诊视就开药,致使朱佑樘误服药物,鼻血不止而死。在位18年。尊谥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葬北京昌平泰陵(今北京十三陵)。
    《列传》选录:
    明孝宗孝康皇后张氏,兴济(河北省青县)人。父张峦,以乡贡入太学。母金氏,梦月入怀而生后。成化二十三年(1467年)选为太子妃。是年,孝宗朱佑樘即位,册立张氏为皇后。朱佑樘颇优礼外家,追封张峦昌国公,封张皇后弟张鹤龄寿宁侯、张延龄建昌伯,为张皇后立家庙于兴济,工程浩大,数年始毕。
    武宗朱厚照即位,尊为皇太后。正德五年(1510年)12月,以寘鐇平,尊号曰慈寿皇太后。世宗朱厚熜入继,称圣母,加上尊号曰昭圣慈寿。嘉靖三年加上昭圣康惠慈寿。已,改称伯母。嘉靖十五年复加上昭圣恭安康惠慈寿。嘉靖二十年8月崩,谥曰孝康靖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合葬泰陵,祔庙(袝祭后死者于先祖之庙)。

TOP

7、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武宗皇帝
    朱厚照(1491—1521年),明孝宗朱佑樘长子。两岁被立为皇太子。孝宗病故后,15岁的武宗即位,是明朝十六帝中,唯一一个真正以嫡长子的身份登临大位的。改明年为正德元年,是为明武宗皇帝,在位16年。
    武宗一出生,关于他生母不是张皇后而另有其人的说法就开始流传。张皇后是河间兴济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选为皇太子妃。孝宗朱佑樘即位后,册立为皇后。张皇后婚后4年没有生育,心理压力非常大。大臣们很是着急,纷纷上书请求皇帝选妃以广储嗣。孝宗不听,但心里也是有些着急,就和张皇后在宫中斋醮求子,一连几个月。弘治四年(1491年)9月,张皇后终于生下一个皇子,举国欢庆之时,各种传闻随之四起,有许多人相信这个皇子并不是张皇后所生。后来这个传闻演变为“郑旺妖言案”。
    郑旺,是武成卫的一名士兵,家境贫寒。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5600人。卫下有千户所(1000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100士兵)。各府县卫所归各布政司都指挥使管辖,各都指挥使又归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郑旺有个女儿,叫郑金莲,12岁时卖给别人做婢女,听说后来进了宫。郑旺通过关系,与太监刘山交往,时常托他将一些时鲜水果等物送进宫给女儿,郑金莲也托刘山送些衣物给郑旺。郑旺拿着宫中的衣物四处炫耀,吹嘘女儿得皇帝的恩宠。别人讨好他,就称他为“郑皇亲”。张皇后生下皇子后不久,就有流言说皇子其实是郑金莲所生,并被张皇后强行抱了去。这件事闹得满城风雨,但是没有人出面追究此事,有人认为孝宗朱佑樘已经默认了这种说法。
    弘治十七年(1504年),孝宗考虑到这种说法会影响到儿子朱厚照的政治地位,遂命人将郑旺、刘山等人捉拿到官。亲自审查,审查的结果,以刘山干预外事的罪名被处死;郑旺以妖言罪、冒认皇亲罪被监禁;郑金莲被送入浣衣局。这个案件中太监刘山被杀,被认为是杀人灭口;而比刘山罪情更重的郑旺却只是监禁,武宗即位后又被释放出来,此中似有隐情。据翰林院王瓒的记载,他在司礼监教太监识字时,见两个太监将一个女人押入浣衣局。浣衣局的看守见到来人,肃立两旁,态度十分恭敬,可见来人非同一般。
    据说朱厚照孩提时“粹质比冰玉,神采焕发”,性情仁和宽厚,颇有帝王风范。8岁时,在大臣的请求下,朱厚照正式出阁读书,接受严格的教育。朱厚照年少时以聪明见称,前天讲官所授之书,次日他便能掩卷背诵。数月之间,他就将宫廷内繁琐的礼节了然于胸。孝宗几次前来问视学业,他率领宫僚趋走迎送,娴于礼节。孝宗和大臣们都相信,这位皇太子将来会成为一代贤明之君。
    弘治十八年(1505年)5月7日,孝宗皇帝朱佑樘突然驾崩乾清宫,享年36岁。把一个庞大的王朝留给了年仅15岁、不读书、好逸乐的朱厚照。5月,武宗朱厚照即皇帝位,在位16年,年号正德。没有了父皇的管束,正德皇帝更是无法无天了,把政务抛在一边,整天跟自己亲信的8个太监,号为“八虎”,游戏取乐,为所欲为。
    正德二年(1507年),也就是武宗继位第二年,被释放的郑旺仍然坚持说他女儿生了皇子,因而谣言再起。他的同乡王玺打通关节,闯到东安门,声称上奏当今天子“国母”被囚禁的实情,郑旺、王玺因此被捕入狱。审判之时,郑旺多次声称自己无罪。最终,他以妖言罪被判死刑。就这样,关于武宗身世的“郑旺妖言案”随着郑旺的死而结束了。
    在明朝历史中武宗也算一个有争议的皇帝,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他是个比较另类,除了喜欢狩猎及尚武的生活方式外,对喇嘛僧、奇异的音乐、食物、女人有着与其他皇帝不同的特殊爱好。武宗经常和宫中的小太监在一起玩,甚至以太监钱宁的身体为枕睡觉。
    武宗喜游乐。起初,令内官在宫中模仿街市的样子建了许多店铺,在永巷所开设了酒肆,让太监扮做老板,百姓,武宗则扮做富商。待武宗至,大家杂而出迎,牵衣蜂拥而入,酒醉即宿其处。这与六朝时刘宋年代的宋少帝刘义符和南朝齐的东昏侯萧宝卷的嗜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刘义符在华林园开办酒店,自己小衣巾,短打扮,当垆沽酒,充当酒保;萧宝卷在宫苑中设立市场,让太监杀猪宰羊,宫女沽酒卖肉,潘妃充当市令,自己担任潘妃的副手。在武宗看来,前人的作乐方式早已过时,不够过瘾,不够刺激。于是又在街上假开妓院,让宫女们扮做粉头,武宗挨家进去听曲、淫乐。
    由于武宗被群阉(太监)蛊惑,正德二年(1507年)8月15日,武宗令于西华门别构院宅,筑宫殿,而造密室于两厢,勾连栉列,命名“豹房”。武宗朝夕处其中,称之为“新宅”,日召教坊乐工妇女入新宅承意,乐工以承应不及,又请取河南诸府乐户精业技业者日遣送入京,教坊人至者以百计,群小见幸趋承自便,武宗终日于豹房寻欢作乐。不再入大内。正德七年(1512年)10月24日,武宗又令增建豹房,工部上言:豹房之建,至今5年,所费白金24万余两。今又增修房屋200余间,国乏民贫,何以为继?乞即停止或量减其半。武宗不听,仍继续增建。
    原先,豹房是贵族豢养虎豹等猛兽以供玩乐的地方,早在元朝时期已有此风气。里面设有虎房、象房、鹰房等处,房又称为坊,如羊坊、象坊、虎坊等,北京至今尚存此类地名。
    武宗所建“豹房”,是集纵情享乐和处理政务于一体的宫室建筑(大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休闲娱乐中心,集吃喝玩乐住为一体,只是多了一个处理政务的场所)。武宗一生几乎没住几天紫禁城,豹房实际上就是他的皇宫,这个皇宫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囿养了各式各样的女人,有西域的、东南亚的、高丽的,甚至寡妇、**等等。他还养了老虎、豹子等动物,没事时与它们格斗一番,有一次差点丧命。但是比起前面说过的那个汉武帝的后代,专门喜欢与熊瞎子拳击,最后死于熊掌之下的汉广陵王刘胥,要幸运的多。
    武宗在位时花钱如流水,加上宦官巧取豪夺,不久国库空虚,内库告急,北部边防地区粮储空虚,边防危机随时可能爆发。宦官刘瑾给武宗提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这就是官吏“罚米法”,开创了以罚代罪的先河。如今在行政执法中出现的“以罚代法”是不是就源于此,还请诸位读者帮忙考证。
    所谓“罚米法”,就是对因公失误的官员罚一定数目的米谷。武宗颁布的罚米法对缓解国家财政危机有一定帮助,所罚米数从一二百石到上千石不等,仅正德三年(1508年)就有182名官员被罚俸禄,运往京师的约有6000多石,加上那些尚未缴纳的罚米所得超过10000石。对官吏罚米,虽然一时奏效,但弊端很多,最后受损的还是国家。由于罚谁、罚多少的大权操纵在权臣刘瑾的手中,因此刘瑾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此外,这种对官吏漫无标准的罚米法,也成为刘瑾及其党徒公报私仇的有力工具。许多忠臣被削职为民,很多清廉官员因此倾家荡产。
    刘瑾,本姓谈,陕西兴平人。6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氏,侍奉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武宗。他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深受信任。太子继位后,他数次升迁,爬上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宝座。刘瑾以贪婪专权而著名,号称“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他当权共5年,期间他排斥异己,陷害忠良,朝中正直官员大都受他迫害。户部尚书韩文被罢职下狱,五官监侯杨源受杖刑而死等等。刘瑾擅权专横,不仅激起民怨,也引起内廷和外廷的不满,最终落得个凌迟处死、千刀万剐的下场,共行刑3天。原来受过其害的人家纷纷用一文钱买下刘瑾已被割成细条块的肉吃下,以解心头之恨。应了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名言。
    此外,刘瑾还是一个索要贿赂的高手,被抄家时有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余万两。其它珍宝细软不计其数。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曾将明朝大太监刘瑾列入过去1000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单。
    正德十四年(1519年)6月14日,宁王朱宸濠起兵反叛。朱宸濠是宁王朱权的五世孙。当年朱元璋封儿子朱权为宁王,其封地原来是在大宁一带,是北边非常有实力的塞王,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永乐皇帝一登基,便把势力最大,对自己威胁也最大的宁王改封到江西南昌,削弱宁王的势力,并被削除了护卫。到了朱宸濠继承爵位时,宁王府已经今非昔比。这一天,朱宸濠以庆祝自己生日为由,把地方官请到王府,声称自己奉了皇太后的密旨要起兵入朝。他把不顺从的地方官全部杀掉,率领军队去攻打安庆。提督南赣军务的副都御史王守仁知道朱宸濠叛乱并攻打安庆的消息后,集结兵力直捣朱宸濠的老巢——南昌。而正德皇帝收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后,不忧反而大喜,原来正德皇帝有两个嗜好,一个是玩乐,一个就是打仗。决定御驾亲征,自封威武大将军带着10多万人讨伐朱宸濠,趁机还可以到江南游玩。可惜,正德刚到达涿州,王守仁报捷的奏疏已经送到了。原来朱宸濠围攻安庆不下,又听到老巢也已被王守仁攻下,急忙回身去救,在黄家渡与王守仁军遭遇,朱宸濠大败,被王守仁俘虏,只有一个多月,叛乱就被平定了。正德皇帝收到捷报后,却装作不知道这个消息,继续南下,当然这次他只是为了游玩。正德皇帝一路游玩到南京,举行了献俘仪式,并在南京作乐了8个月,才恋恋不舍地班师回朝。朱宸濠在路上被处死,并挫骨扬灰。
    附着在武宗身上还有一个不为正史记载的故事。说正德年间,霸州(今河北省霸州)著名美女王满堂,在一次“选美”落选后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当了皇后,就说自己有皇后命。有一个叫段长的道士,假冒圣人骗娶了王满堂。又拉了一帮人到深山密林里,建立了一个王国,自封皇帝,王满堂自然就成了皇后,还用了“大顺平定”的年号。消息传到京城,武宗十分吃惊,下令官兵进山征剿。活捉了“皇帝”、“皇后”和众“臣相”,解押到京城。“皇帝”被处死;皇后”被充斥到浣衣局。不料武宗见到千娇百媚的王满堂以后,便无法自制,抱病临幸,并发誓将来要改立她为后。不久,武宗就一命呜呼了。王满堂回到浣衣局,人们戏称为“浣衣皇后”。
    正德十五年(1520年)8月,武宗在从南京回京(北京)途中不慎落入水中,由于当时已经是秋季,池水寒冷,加之武宗已经被女色掏空了身体,虽被救起,但从此一病不起,武宗一行匆匆回到京城。
    正德十六年(1521年)3月14日,武宗死于豹房。年31岁。谥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庙号武宗。葬北京昌平康陵(今北京十三陵)。
    由于武宗无子嗣,于是由宗室中选出朱厚熜(明世宗)为继承人,皇位不得不落于皇室旁系之手,孝宗朱佑樘一脉到武宗宣告结束。
    《列传》选录:
    武宗孝静皇后夏氏,上元(今南京)人。正德元年(1506年)册立为皇后。嘉靖元年(1522年)尊称曰庄肃皇后。十四年(1535年)正月崩,合葬康陵,祔庙。后来,改谥孝静庄惠安肃温诚顺天偕圣毅皇后。
    8、明朝第十二位皇帝——世宗皇帝
    朱厚熜(1507—1566年),其父为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明孝宗朱祐樘的胞弟,被封为兴王。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兴王去世,朱厚熜袭封为兴王,时年12岁。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朱厚照驾崩,朱厚熜承统,为世宗皇帝,年号嘉靖,时年14岁。
    嘉靖帝是明代不可不说的传奇皇帝之一。从今天来看,历代皇帝在位时间,清朝的康熙最长,61年;乾隆第二,60年;西汉的汉武帝第三,54年;南朝的梁武帝与明朝的万历帝并列第四,都是48年;明朝的嘉靖帝排在第五名,45年。
    嘉靖帝即位之初,革除先朝蠹政,朝政为之一新。但不久与杨廷和等朝臣在议兴献王尊号的问题上发生礼议之争。他打击旧朝臣和皇族、勋戚势力,总揽内外大政,皇权高度集中。他还重视内阁作用,注意裁抑宦官权力。但与此同时,他日渐腐朽,不仅滥用民力大事营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尚道教。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更移居西苑(今北京北海、中南海)。之后,大臣严嵩把持朝纲,致使政治腐败,财政出现危机,以至海瑞称之为“嘉靖嘉靖,家家皆尽”。
    嘉靖帝在位期间最关心的主要有几件事,一是如何尽孝;二是如何长寿;三是如何玩女人;四是如何罢官,当然他也做了一些好事,如御虏抗倭等等。
    (1)修祀国稷。
    朱厚熜继位后,第一件事便是修祀国稷,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他仿效朱元璋追尊四世祖的先例,极力追尊自己的生父为正宗皇帝。嘉靖三年(1524年),朱厚熜提出要追尊其父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遭到吏部右侍郎何春孟等200余人的反对,发生了历时3年半之久,史称“大礼议”的政治事件。
    正德十六年(1521年)7月,观政进士张璁迎合世宗之意,上《大礼疏》,主张为兴献王立庙京师。世宗朱厚熜得疏大喜,召见杨廷和等,下令尊父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当时,朝中有两派意见,一派以大学士杨廷和为首的反对派主张朱厚熜应过继给孝宗做儿子,尊孝宗为皇考,尊生父为皇叔孝。另一派以张璁为代表的支持派,提出“继统不继嗣”,应上考兴献王,尊孝宗为皇伯考,双方引经据典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杨廷和等拒不从命。世宗朱厚熜母兴献王妃蒋氏得知朝廷大臣欲使世宗以孝宗为考,大怒,不肯来京。世宗则以“避位奉母归”要挟大臣。杨廷和只好同意世宗父母为帝后。议礼之事并末就此完结,朝臣因议礼而形成的派别斗争旷日持久。杨廷和利用权力,排斥张璁,安插本派亲信。嘉靖元年(1522年),杨廷和又成功地阻止了世宗欲加兴献帝、后以“皇”字,而使世宗同意以孝宗为皇考,以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嘉靖三年,杨廷和终致罢官。南京吏部主事桂萼与南京刑部主事张璁经过讨论,上疏重申旧议,吏部尚书乔宇和礼部尚书汪俊则率领百官坚持杨廷和主张。世宗遂调桂萼、张璁进京集议,二人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世宗根据张璁等人意见,要求去掉其生身父母尊称中的“本生”二字,诸部司百官各具疏反对,并有230余名大臣跪伏于左顺门请愿。世宗遂命将134人逮捕下狱,四品以上者夺俸,五品以下者杖之,以至18人被杖死。终于追尊其父为后帝,改献陵为显陵,按皇帝陵寝的规模扩建,耗费白银48万余两。
    此后,以前争大礼的大臣多“依违顺旨”。世宗和张璁、桂萼等人的主张都比较顺利付诸实现,改孝宗为皇伯考。嘉靖五年,为“献皇帝建世庙于太庙之左。”嘉靖十五年,世宗令将世庙改称“献皇帝庙”。嘉靖十七年,又尊献皇帝为睿宗,祔于太庙。关于大礼的争论持续了近20年,一些旧阁老臣失去权力,而一批新科进士,地方官吏入朝主政,对嘉靖朝政治有深刻影响。
    嘉靖十八年(1539年)2月,立皇子朱载壑为皇太子。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皇太子薨。太子死后一直未重立太子。
    (2)壬寅宫变。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宫女杨金英等人发动“宫变”,企图勒死世宗朱厚熜,未遂,当事者21人被分尸处死。
    明朝皇帝的寝宫是紫禁城内的乾清宫。除了皇帝和皇后,其余人都不可以在此居住,妃嫔们也只是按次序进御,除非皇帝允许久住,否则当夜就要离开。嘉靖年间的乾清宫,暖阁设在后面,共9间。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每间设床3张,或在上,或在下,共有27个床位,皇上可以从中任选一张居住。因而,皇上睡在哪里,一般人是不可能知道的。这种设置使皇上的安全大大加强了。然而,却无法防备那些守在他身边的宫女。就是这些宫女,上演了一出惊天动地“壬寅宫变”。
    “壬寅宫变”,是历史上一起罕见的宫女起义。当时嘉靖皇帝朱厚熜为求长生不老药,命方士炼丹。嘉靖皇帝认为,尚未经历人事的宫女的月经可保长生不老,因此大量征召13、4岁宫女,并命方士用她们的处女月经来制丹药。为了采得足够的炼丹原料,强迫宫女们服食催经下血的药物,轻则损伤宫女身心,重则造成失血过多甚至血崩,许多宫女因此丧命。为了防止炼药的秘密被泄漏,还杀掉取过血的宫女。另外,为保持宫女的洁净,宫女们不得进食,而只能吃桑、饮露水。所以,被征召的宫女都苦不堪言。
    当时史料曾有这样的记载: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10月21日凌晨,10多个宫女决定趁朱厚熜熟睡时把他勒死。先是杨玉香将一条粗绳递给苏川药,这条粗绳是用从仪仗上取下来的丝花绳搓成的,苏川药又将拴绳套递给杨金英。邢翠莲把黄绫抹布递给姚淑皋,姚淑皋蒙住朱厚熜的脸,紧紧地掐住他的脖子。邢翠莲按住他的前胸,王槐香按住他的上身,苏川药和关梅秀分把左右手。刘妙莲、陈菊花分别按着两腿。待杨金英拴上绳套,姚淑皋和关梅秀两人便用力去拉绳套。眼看她们就要得手,绳套却被杨金英拴成了死结,最终才没有将这位万岁爷送上绝路。宫女张金莲见势不好,连忙跑出去报告方皇后。前来解救的方皇后也被姚淑皋打了一拳。王秀兰叫陈菊花吹灭灯,后来又被总牌陈FR点上了,徐秋花、郑金香又把灯扑灭。这时管事的被陈FR叫来了,这些宫女才被捉住。朱厚熜虽没有被勒断气,但由于惊吓过度,一直昏迷着,好久才醒来。
    世宗朱厚熜虽然得救,仍然不省人事。方皇后召集御医会诊,御医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冒这个风险。方皇后心急如焚,要御医许绅务必设法救活皇帝。许绅无可推托,只好开了一付猛烈的药方,世宗服下后终于坐了起来,但仍然说不出话来。
    许绅救活了世宗,但时隔不久他自己却得了病,临死之前对家人说:“我不行了。上次宫变,我自知若是救不活皇帝就会惹来杀身之祸,因此惊悸得病,所以这病是医不好的。”没几天就病死了。
    世宗苏醒以后,方皇后便开始审讯杨金英等人。司礼监将审讯结果向世宗禀报,世宗此时仍然惊魂未定,用手示意方皇后处置。于是方皇后立即下令将所有的宫女都凌迟处死,包括前来告密的张金莲。端妃这时候才闻报赶来,但方皇后正好要借机除掉情敌,命人也将端妃牵出凌迟处死。
    杨金英等16名宫女在西安门外四牌坊的西市被处死,端妃和另一名王宁嫔因为是皇帝的妃子,不能当众凌迟,所以只在宫中一个秘密地点被处以极刑。
    世宗朱厚熜后来下了道圣旨:“这群逆婢,并曹氏、王氏合谋弑于卧所,凶恶悖乱,罪及当死,你们既已打问明白,不分首从,都依律凌迟处死。其族属,如参与其中,逐一查出,着锦衣卫拿送法司,依律处决,没收其财产,收入国库。陈FR虽系逆婢,阻拦免究。钦此钦遵。”邢部等衙门领了皇命,就赶紧去执行了。有个回奏,记录了后来的回执情况:“臣等奉了圣旨,随即会同锦衣卫掌卫事、左都督陈寅等,捆绑案犯赴市曹,依律将其一一凌迟处死,尸枭首示众,并将黄花绳黄绫抹布封收官库。然后继续捉拿各犯亲属,到时均依法处决。”圣旨中提到了曹氏、王氏,曹氏、王氏是谁呢?据人考证,她们是宁嫔王氏和端妃曹氏,因此,有人根据这道圣旨得出结论,是曹氏、王氏指使发动了这场宫廷政变。
    世宗病痊后,忆起端妃的情爱,对人说:“端妃,我所爱,应该没有害我之心。”从此迁怒记恨方皇后,开始跟方皇后不和。清人对此咏道:“无端事变起宫闱,全仗长秋息息祸根。岂料顿忘宗社恨,翻然病已忆端妃。”嘉靖二十六年,方皇后寝宫失火,世宗故意命人不去救火,方皇后因此被烧成重伤,几天后死去。
    在“壬寅宫变”后,30多岁的世宗住进了皇城西苑的永寿宫,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紫禁城内的寝宫里居住。
    明末历史家谈迁对此案的看法是:“深闺燕闲,不过衔昭阳日影之怨”,但事实究竟如何,无人知晓,因此成为又一桩宫闱之谜。
    后来朱厚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采取厘革缩弊、振兴纲纪等改革措施,下令退还一些被侵占的民田,汰除军校匠役10万余人,开创了嘉靖年间的“新政”时期,得到朝野上下的拥护。

TOP

(3)海瑞罢官。
    海瑞(1514—1587年),明代著名政治家。海南琼山(今海口)人,字汝贤,自号刚峰。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被排挤,革职闲居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两年后病死于南京。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2月,时任户部云南司主事的海瑞,向嘉靖皇帝呈上了轰动朝野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户部主事官价正六品,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干部。明代官制,户部有尚书一人,正二品,相当于部长。侍郎二人,正三品,相当于副部长。这三个,都叫“堂官”,由皇帝直接领导。部以下,设司(户部有十三个司)。司的官员,有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和主事(正六品),都叫“司官”。再下面,则有一大群八品、九品的办事员,比如照磨、检校之类,是为“吏员”。部里的工作,大事有堂官做主,小事有吏员张罗,司官的任务并不重。何况自明孝宗弘治(嘉靖的伯父)以来,治理司务的只有郎中一人,员外郎和主事只在授官之日出席而已,实际上是闲差。然而海瑞虽然级别不高,责任不重,事情不多,却“位卑未敢忘忧国”,对国家的命运前途充满担忧。他在户部无所事事,就开始关注朝政。
    海瑞发现,嘉靖一朝的政治,竟然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可以说已经到了十分腐败、十分凋敝、十分混乱的地步。天下臣民也对嘉靖皇帝极其不满,“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就是说,天下的官员百姓,很久以来就认为你是不正确的了,堪称民怨沸腾。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2月,海瑞上《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嘉靖皇帝读了海瑞上疏,十分愤怒,把上疏扔在地上,对左右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他是不会逃跑的。”皇帝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又读海瑞上疏,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上疏感到叹息,只得把上疏留在宫中数月。曾说:“这个人可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
    当时正遇上嘉靖皇帝有病,心情闷郁不高兴,召来阁臣徐阶议论禅让帝位给皇太子的事,便说:“海瑞所说的都对。朕现在病了很长时间,怎能临朝听政。”又说:“朕确实不自谨,导致现在身体多病。如果朕能够在便殿议政,岂能遭受这个人的责备辱骂呢?”遂逮捕海瑞关进诏狱,追究主使的人。不久移交给刑部,判处死刑。狱词送上后,仍然留在宫中不发布。户部有个司务叫何以尚的,揣摩嘉靖帝没有杀死海瑞的心意,自作聪明上疏请将海瑞释放。嘉靖帝大怒,命锦衣卫杖责一百,关进诏狱,昼夜用刑审问。过了2个月,嘉靖帝死,明穆宗继位,海瑞和何以尚都被释放出狱(幸亏嘉靖帝死得及时,负责这两位好人小明不保了)。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
    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明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国政,也不喜欢海瑞,命令巡按御史考察海瑞。御史到山中审察,海瑞杀鸡为黍相招待,房屋居舍冷清简陋,御史叹息而去。张居正惧怕海瑞严峻刚直,中外官员多次推荐,最终也不任用。万历十二年冬天,张居正已死,吏部拟用为左通政,皇帝向来器重海瑞名,给他以前职。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金都御史,在道上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当时已72岁了。皇帝屡次要召用海瑞,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止,于是任命为南京右都御史。提学御史房寰恐怕被举发纠正要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再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下诏慰留不允许。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死于任上,时年74岁。
    海瑞没有儿子。去世时,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王用汲去照顾海瑞,只见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来,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海瑞的死讯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海瑞祖居在海南琼中石峡村,东依海公山,地势顺山顺水。石峡村现存有海氏世居遗迹,海氏家族祖墓四座,明始祖海公之墓(海答儿渡琼始祖之墓)、皇明淑孺人吴氏墓(八世海一龙之墓)、十二世祖海见龙之墓、海忠介节母诰封太泰人谢氏墓(海瑞母之墓)。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回石峡村祭祖墓住了25天,耳闻目睹官军杀黎族同胞,非常愤慨,为他后来写《治黎策》、《平黎疏》提供了依据,海瑞的这两篇奏疏,阐明处理民族矛盾的意义及方法,驳斥当时一些人的大汉族主义倾向,为海南民族团结以及改善黎族人民的地位诚心尽意,也是海瑞爱民思想的一个表现。海氏家族在当地向来行善施仁,后来出了一代忠臣海瑞,石峡村人民群众对海氏家族素怀敬意。历年来,每逢清明节期,人民带着香烛纸钱,鱼肉鸡鸭等前往海氏家族进行拜祭,添土护墓。
    海瑞祖居遗迹是当地人民群众自动保护下才保存至今,不仅可供人们观赏,在历史研究上也有一定的价值。
    明史专家、北京市原副市长吴晗,在1961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剧情是明代松江府告老还乡的太师徐阶的第三子徐瑛霸占民田,鱼肉乡里,强占民女赵小兰。小兰母洪阿兰告状,华亭县令王明友受贿,杖毙小兰祖父。应天巡抚海瑞(海瑞于1569年夏到1570年春这段时间,任应天,即南京巡抚)微服出访,路遇洪阿兰,查明真相,判处徐瑛、王明友死罪,饬令退田。徐阶买通太监、权贵,妄图罢免海瑞,推翻定案。海瑞识破奸计,断然处斩二犯,然后交出大印,慨然罢官归里。全剧主要颂扬了海瑞执法严明,为民申冤除害,不畏强暴的刚正不阿精神。由北京京剧团演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担纲主演,在表演艺术上均有新的尝试。谁也没有料到,就是这部剧作,据说就是十年动乱的导火索。
    据史料:1959年4月,毛泽东针对干部中不敢讲真话的问题,提倡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北京市副市长、著名明史专家吴晗遂于6月间发表了《海瑞骂皇帝》一文。之后,他又相继写出《论海瑞》、《海瑞罢官》等文章和剧本。1962年,江青提出要批判《海瑞罢官》。1965年初,江青到上海炮制批判文章。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出由江清、张春桥等共同策划,姚文元执笔的批判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捕风捉影地把《海瑞罢官》中所写的“退田”、“平冤狱”同“单干风”、“翻案风”联系在一起。1966年4月,《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报刊先后发表《〈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的反动实质》、《〈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等文章,进而把皇帝罢了海瑞的官,同庐山会议上撤消了彭德怀职务一事联系在一起,使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带上更为浓重的政治色彩。史学界、文艺界、哲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开始进行全面的“揭盖子”。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暴发。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晗从精神到肉体惨遭摧残,随后于1968年3月被捕入狱,1969年10月11日被迫害致死。他的妻子袁震也于1969年3月18日被迫害致死;养女吴小彦于1976年9月23日在狱中自杀身亡。1979年,《海瑞罢官》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获创作荣誉奖。
    1979年9月14日,北京市委在八宝山公墓礼堂为吴晗及其夫人袁震举行追悼会。其中一副挽词中写道:
    《罢官》容易折腰难,忆昔《投枪》梦一般。
    《灯下集》中勤考据,《三家村》里错帮闲。
    低头四改《朱元璋》,举眼千回未过关。
    夫妇双双飞去也,只留鸿爪在人间。
    现在的北京大学内有一个纪念吴晗的“晗亭”。
    (4)严嵩其人。
    严嵩(1480—1569年),表字惟中,号介谿,分宜(今江西分宜)人。成化十六年(1480年)出生在分宜介溪一个寒士之家,他父亲严准是个穷秀才,在乡里课蒙童。严嵩长大后,粗眉毛,大声音,脚长体高,又削瘦,像只两脚规。专国政达20年之久,通常被称为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弘治十八年(1505年),16岁的严嵩考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以后引疾归家10年;还朝后,累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年)12月,入京为礼部尚书。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专直西苑;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严嵩善于撰写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词”,从而受到皇帝的宠幸。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9月,严嵩升任首辅(相当于宰相),独揽国政,被称为“青词宰相”。他年过花甲,整天在西苑值庐,未曾归家洗沐,世宗被其勤奋感动,更为信任于他。宫婢之变后,世宗所居西苑永寿宫发生火灾,世宗欲重修宫殿。严嵩考虑营建要花费巨额资财,故不同意重修宫殿。因此,世宗朱厚熜对严嵩亦多有褒奖。
    严嵩待人也有度量,《罪惟录》载:“林一新者,以佥事分巡,嵩仆有不法,执笞之。一新入贺京师,嵩甚加敬礼,其能重贤大夫若此也。”能够约束家人,顾及大义,与徐阶纵恶子弟横行乡里,何啻天壤之别。
    严嵩自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返仕途后,多在翰林院、国子监等政治斗争相对较少的地方任职,而且还曾多年居官南京。在“大礼议”之争最激烈的前期,严嵩没有卷进这场斗争的漩涡中,得以自保。
    嘉靖十七年(1538年)6月,世宗朱厚熜欲让生父献皇帝称宗入太庙,命下礼部集议。严嵩写了一份模棱两可的奏疏交给皇上,世宗对他的骑墙态度非常不满,亲书《明堂或问》,警示廷臣,言语犀利,坚决表示要让其父明孝宗献皇帝称宗入庙。于是,严嵩顺从皇帝的意思,为世宗的生父献皇帝祔太庙配享安排了隆重的礼仪,并在祭祀礼毕后,写了《庆云颂》和《大礼告成颂》,文笔绝佳,很得朱厚熜的赏识,严嵩从此平步青云。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朱厚熜因听到一些有关严嵩骄横的传言,对他渐生厌恶之心。恰巧此时内阁缺人,朱厚熜下诏再次起用夏言。夏言入阁后重任首辅,职位在严嵩之上。因上次去职的缘故,夏言对严嵩不但轻慢如前,还时时加以打击。夏言处理政事时根本就不征求严嵩的意见,并把严嵩安排的亲信尽数除去。没过多久,严嵩独子严世蕃借他父亲的权势做了尚宝司少卿,管理一些工程项目,大肆贪污受贿。夏言察知后,欲上疏弹劾。严嵩请求夏言宽大为怀,放过世蕃。夏言被说得心软了,答应不再追究。但严嵩对夏言的怨恨却与日俱增,表面上笑语周旋,暗地里却在伺机反攻。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兵部侍郎曾铣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提出收复被蒙古占领的河套地区的计划。河套地区就是今天宁夏和内蒙古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的大片黄河沿岸地区。控制河套地区,对明代的边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世宗向大臣们征询意见,夏言表示赞同,严嵩则坚决反对。严嵩还趁机攻击夏言和曾铣是“擅权自用”、“好大喜功”。这时,恰巧内宫失火,皇后去世,这些变故让世宗惊惧不安。不久,蒙古军进扰延安、宁夏等地,严嵩趁机对世宗说,这些都是因为夏言、曾铣要收复河套造成的。世宗对此深信不疑,立即将曾铣缉拿处死,让夏言再次致仕。严嵩怕夏言他日东山再起,必欲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于是,他又诬蔑夏言是收受了曾铣的贿赂而支持收复河套的。大臣与边将勾结是大罪,于是夏言终于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惨遭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一种刑法)。
    严嵩柄政时,朝野上下流传着“大丞相”、“小丞相”的称呼,“大丞相”指的是严嵩,“小丞相”指的就是严嵩独子——严世蕃。
    严世蕃,号东楼,生于正德八年(1513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3月,因罪被斩,时年53岁。严世蕃不是经过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借他父亲的光,先入国子监读书,后做官,累迁至尚宝司少卿和工部右侍郎。据说,严嵩长得又高又瘦,眉目疏疏,声音又大又尖,可是,严世蕃的长相和他爹却一点相似的地方都没有,“短项肥体”,俨然一副公子哥派头,只是可惜一目失明,有点像梁武帝萧衍的第七个儿子、南梁第四位皇帝萧绎,生眇一目。严世蕃奸猾机灵,通晓时务,熟悉国典,颇会揣摩别人的心意。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严嵩再任首辅时,已经年近七旬,逐渐有些年迈体衰,精神倦怠。这时,他还要日夜随侍在皇帝左右,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处理政务。如遇事需要裁决,多依靠其子。他总是说“等我与东楼小儿计议后再定”,甚至私下让严世蕃直接入值,代其票拟。票拟就是内阁在接到奏章后作出批答,再由皇帝审定,是阁臣权力的重要体现。世蕃的票拟多能迎合世宗的心意,因此多次得到世宗的嘉奖。严嵩干脆就将政务都交给其子,世蕃一时“权倾天下”。
    相传,明代有一部小说《金瓶梅》就与严世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说中的男一号“西门庆”这个主要人物,就是影射严世蕃而来的。严世蕃小名“庆儿”,号“东楼”,《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将“东楼”化作“西门”,直接用“庆”字为名,创造出这个小说人物,来影射严世蕃荒淫无度的生活。
    清代宋起风,顾公燮、李慈铭、梁章钜等学者认为《金瓶梅》作者是王世贞。
    一次,严嵩的义子赵文华从江南回来,送给严世蕃的见面礼就是一顶价值连城的金丝帐,还给严世蕃的27个姬妾每人一个珠宝髻。世宗的第三子裕王朱载垕,按例应被立为太子,但世宗对他不是很亲近。因此,严氏父子对他也很冷淡。就连照例每年该给裕王府的岁赐,户部都因为没有严氏父子的命令而一连三年都没给发放。最后,这位未来的皇帝凑了1500两银子送给严世蕃,严世蕃欣然接受,才让户部补发了岁赐。严世蕃每每向人夸耀:“天子的儿子尚且要送给我银子,谁敢不给我送银子?”可见严世蕃狂妄到了何种地步。
    当时严氏父子把持着朝中官吏的任选、升迁。官无大小,皆有定价,不看官员的口碑、能力,一切都以官员的贿金为准。严世蕃利用各种手段大肆搜刮,据说家财富可敌国。
    严嵩只有欧阳氏一个妻子,二人携手终老。严世蕃在这点上与他父亲截然不同,他荒淫无度的生活比起《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有过之而无不及。严世蕃的妻妾有27个,其他的侍女、丫鬟更是无数。他让他的这些美妻娇妾,列屋群居,她们所用服饰,绣着龙凤花纹,点缀着珍珠宝石,极尽奢华之能事。严世蕃用象牙床,围着金丝帐,朝歌夜舞,很为自己的奢靡生活感到得意。
    严嵩入阁二十一年,任首辅15年,除了杨士奇,有明一代,无人能及。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夏五月壬寅,严嵩罢。”在徐阶的怂恿下,皇帝夺去严嵩一切官职,勒令回乡,严世蕃谪戍雷州卫。严世蕃在谪戍雷州中途跑回江西老家,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严世蕃又被御史弹劾。世宗大怒,将严世蕃逮捕下狱。第二年案结,严世蕃被斩,严嵩被削籍为民,家产尽抄,世宗朱厚熜令将籍没的财产一半充边饷,一半入内库,仅10万两入库。
    后来严嵩只得在祖坟旁搭一茅屋,寄食其中,晚景非常凄凉。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4月,严嵩在孤独和贫病交加中去世。他死时穷得买不起棺木,也没有吊唁者。临死前,严嵩艰难地写下“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掷笔而死。当年的12月,世宗朱厚熜也龙驭宾天了。
    《明史》称:“嵩窃政二十年,溺信恶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为奸臣。”严嵩肯定想不到,他所背负的“奸臣”骂名不但没有因他的去世而消失,反倒广为流传,他的名字成为奸臣的代名词。果然如此吗?
    《明史•严嵩传》载,严嵩任首辅后,“帝虽甚亲礼嵩,亦不尽信其言,间一取独断,或故示异同,欲以杀其势。”这说明世宗虽居大内,却是紧握皇权的。因此,任何一位“权臣”在世宗朝绝无“窃弄威柄”的可能。关于此,从其他的记载亦可旁证。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世宗)晚年虽不御殿,而批决顾问,日无停晷;故虽深居渊默,而张弛操纵,威柄不移。”《世宗实录》称其“惓惓以不闻外事为忧。”《国榷》卷64引李维桢曰:“(世宗)斋居数十年,图廽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又引范守已曰:“臣于徐少师阶处,盖捧读世庙谕札及改定旨草,云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揽乾纲如帝者,几何人哉!…..以故大张弛、大封拜、大诛赏,皆出独断。”严嵩不可能窃弄威柄,于史比比可证矣。再如《宾退录》卷四载,欧阳必进(都察院左都御史),与严嵩为儿女亲家,嵩欲安排必进为吏部尚书,经嵩哀求再三,世宗仅让欧阳做了半年的吏部尚书即斥去。严嵩欲安排一下儿女亲家都如此不易,又何谈把持朝政、结党营私呢!由此可见,说严嵩“窃国柄政”似乎给人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感觉。
    严嵩虽然在嘉靖朝权倾一时,位高权重,但他在家庭生活中却是一个好丈夫,与结发妻子欧阳氏的感情很好,没有其他姬妾,二人育有二女一子。
    《皇明大事记•严嵩》记载了一些严嵩家事,如“嵩妻欧阳氏甚贤,治家有法,驭世蕃尤严,嵩亦相敬如宾,旁无姬侍。”沈德符《万历野获篇•内阁•居官居乡不同》:“严分宜作相,受世大垢,而为德于乡甚厚,其夫人欧阳氏,尤好施予,至今袁人犹诵说之。”严嵩在故乡的口碑,朱国桢《涌幢小品》中亦有记叙:“分宜之恶,谭者以为古今罕俪。乃江右人,尚有余思,袁人尤甚,余过袁问而亲得之。可见舆论所评自有不同处。”
    严嵩很注意奖掖擢选人才以为国用。《列朝诗集•尹耕传》:“分宜能用子莘,能用胡瓒宗,其识见亦非他庸相所及也。”
    严嵩素有贪名,而徐阶素有廉名。而作为“廉吏”的徐阶却有田产40余万亩。严嵩其父不过小吏,徐阶其家“世世受耕,不仕”。两人起步时家业相当,严嵩任了15年首辅,而徐阶仅任了6年首辅,田产却是严家的15倍。
    严嵩家被籍没时的财产究竟有多少?据《世宗实录四十四年三月》条月:“巡按江西御史成守节上籍没逆犯严世蕃江西家产数:金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两有奇,银二百二万七千九十两有奇,玉杯盘等项八百五十七件,玉带二百余条,金厢瑇瑁等带一百二十余条,金厢珠玉带绦环等项三十三条、件,金厢壶盘杯箸等项二千八十余件,龙卵壶五把,珍珠冠等项六十三顶、件,府第房屋六千六百余间,又五十七所,田地山塘二万七千三百余亩。……”
    陈弘谟《继世余闻》记载说:“严嵩籍没时,金银珠宝书画器物田产,共估银二百三十五万九千二百四十七两余。又直隶巡按御使孙丕扬所抄京中家产,亦不减此数。
    世宗令将籍没的财产一半充边饷,一半入内库,而当时仅10万两入库,世宗问道:“三月决囚后,今已十月余矣,财物尚未至,尚不见。是财物既不在犯家,国亦无收,民亦无还,果何在耶?”(《世宗实录》卷519)当时主持籍没事的是首辅徐阶,徐阶是否故意虚报,以夸大严嵩父子的过恶呢?从史料来看是有可能的,连徐阶主持编修的《世宗实录》也难掩其真相。卷544称:“比籍没严氏,赀财巳稍稍散逸,按臣奉诏征之,急不能如数,乃听孔(彭孔,被徐阶定为严氏‘逆党’)等指攀,于是株蔓及于无辜,一省骚扰矣。”严氏巨额资财既不在犯家,国家亦未收,也未隐慝流失,这只能说明它根本就不存在,是被政敌徐阶恶意夸大了。
    由于严嵩和王世贞素有积怨,王世贞在他所写的《嘉靖以来首辅——严嵩传》以及其他史著中,对严嵩多有诋毁,严嵩的声名就此一落千丈。
    世宗朱厚熜是个极难侍候的皇帝。他猜忌、多疑、嗜杀,不仅如此,他待人冷漠,对自己的妻儿、侍婢、臣僚无不无情无义,以至宫中一群弱女子要将他勒死。严嵩任首辅15年,与一位脾性暴躁而又嗜杀的皇帝能相处如此之久,也是很不容易的。世宗崇奉道教,力赞玄修、进献青词几乎是任阁臣的要件,因此“谀”、“媚”是阁臣们的共性,严嵩并不见得比别的阁臣更谀更媚了。说明严嵩能真诚事主,并无二心,才能博得这位薄情寡恩的君主的善待。由此看来,我们似乎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严嵩了。有人拿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兵部员外郎杨继盛、锦衣卫经历沈炼、曾任首辅(相当于宰相)夏言、兵部右侍郎蓟辽总督王杼等人被杀来说事,似乎这些人被杀都是因为严嵩作祟,其实皇帝要杀人,严嵩岂能阻止得了。
    《罪惟录》有一段令人深长思之的话,“然上在位久,要威福自操,事事出上意。嵩承夏言之后,不敢有可否,间有所左右,直微引其词;至上所必欲杀,无所匡诤而已。….则凡上意所欲杀者,天下竞指嵩。”严嵩“屠害忠良”之秘藉尽在彀中矣。而严嵩恶名之远播,话本小说、传奇戏曲功莫大焉。写严嵩陷害沈炼的“沈小霞初会出师表”(《今古奇观》),历数嵩陷害忠良的戏曲《呜凤记》、《一捧雪》、《丹心昭》、《狂鼓吏》等,在民间反复播演,这恰恰就印证了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那句名言:“谎言重复多次就是真理。”

TOP

(5)御虏抗倭。
    嘉靖年间,世宗皇帝面临着“南倭北虏”之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达延汗孙)因“贡市”(外国或异族商人随贡使到指定地点进行的贸易)不遂而发动的战争。俺答汗为对付瓦剌,更好地统率各部,以武力要求明朝政府开放边贸。他向明称臣纳贡,希望扩大和增加交易。但明朝政府害怕“土木之变”重演,加以拒绝,并杀来使。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6月,俺答在多次遣使要求开放朝贡贸易未果后,率10万精骑攻至北京,以武力要求明朝政府开放边贸,史称庚戌之变。
    世宗朱厚熜急集兵民及四方应举武生守城,并飞檄召诸镇兵勤王。明援军虽5万余人,但皆怯战,又缺少粮秣。严嵩也要求诸将坚壁勿战,听凭俺答兵在城外掳掠。俺答兵围京城3天,在城外抢掠大量财物、牲畜及人口后,满载而归。
    此后20余年,俺答连年南下掳掠,长城沿线的百姓深受其害。至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四年(1570年),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明廷封俺答为顺义王,俺答服属中央朝廷,开放11处边境贸易口岸,长城一带才开始得到安宁。
    就在嘉靖皇帝平息来自关外骚乱的同时,东部沿海的倭寇也十分肆虐。倭患的直接起因是“海禁”,即明代政府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又称“洋禁”。由于当时中国称日本为“倭国”,所以这些劫掠中国沿海的日本武士和浪人被称为“倭寇”。
    明代倭寇的活动,以嘉靖朝为界可大体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从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间。元末,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其内战中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及破产农民流入海中,乘明初用兵之机,屡寇滨海州县。洪武时,海防整饬,尚未酿成大患。经永乐十七年(1419年)6月的望海埚之战,明辽东总兵刘江率师全歼数千来犯之倭后,倭寇稍稍敛迹。正统以后,因明代海防逐渐空虚,倭寇侵扰时能得手,致倭患又起。
    嘉靖年间,是倭寇活动加剧的时期。倭寇之患发展到了极点。他们同海盗汪直、徐海等人相勾结,有时外出劫掠,一次可纠集战船上百艘。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攻城掠地,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使东南沿海一带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到难以估计的损失。
    戚继光(1528—1588年),明代军事家,抗倭将领。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戚继光自幼便立志驰骋疆场,保家卫国,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著名诗句。“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谣中的戚爷指的就是戚继光。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岁的戚继光袭父职为登州(今山东半岛一带)卫指挥佥事。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10月,中武举。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赴京师(今北京)会试,时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率军威逼都城。戚继光上陈守御方略,临时任总旗牌,督防京城九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实授都指挥佥事,领山东登州、文登、即墨三营24卫所兵马,操练水军,整顿军备,抗击入侵山东沿海的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7月,调任浙江都指挥使司佥书,司理屯田。次年,以足智干练升都司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在龙山(今属宁波)、缙云、桐岭与倭寇三战三捷。乘胜追击逃倭遇伏,沉着应战,果断指挥,迫倭寇遁逃入海。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在岑港(今属舟山)作战失利,免职,抗倭自效。次年3月,在浙江按察使司副使谭纶节制下,领兵救援台州。5月,歼灭入侵桃渚(今临海东)倭寇。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他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审情度势,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十一人为一队,配以盾、矛、枪、狼筅、刀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屡败倭寇,世人誉为“戚家军”。他还利用作战训练间隙,撰成《纪效新书》,阐述选兵、编伍、操练、出征等理论和方法,并以此训练戚家军,使戚家军闻名于世。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万余、船数百艘蜂拥浙东象山、宁海、桃渚诸地,戚继光确立“大创尽歼”的灭倭战策,集中水陆军先至宁海,而后依次剿除,九战皆捷,擒斩倭寇1400余,焚死、溺死倭寇4000余,史称“台州大捷”,浙江倭患基本解除。升都指挥使。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升福建总兵,镇守福建及浙江温州、金华两府,督理水陆军务。同年冬,倭寇万余围仙游(今属福建),戚继光领兵仅6000,遂行缓兵计,等待援兵,各个击破,解仙游之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奉命兼管广东潮州(今潮安)、惠州及驻江西的伸威营军务,担负保卫自浙江温州至广东惠州数千里的海防重任。
    戚继光与谭纶、俞大猷等抗倭名将,在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10余年,大小80余战,终于扫平东南沿海倭寇之患。
    隆庆元年(1567年)12月,戚继光奉调京师训练士马。隆庆十五年12月初八(1588年1月5日)病卒,终年61岁。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12月14日,朱厚熜驾崩于乾清宫,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遗诏将皇位传给了他的第三个儿子裕王朱载垕,在位45年,时年60岁。谥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庙号世宗。葬北京昌平永陵(今北京十三陵)。
    《列传》选录:
    ①明世宗孝洁皇后陈氏,元城(今河北大名府)人。嘉靖元年(1522年)册立为皇后。朱厚熜性严厉。一日,与陈皇后同坐,张、方二妃进茗,朱厚熜循视其(二妃)手。陈皇后恚,投杯起。朱厚熜大怒。陈皇后惊悸,堕娠崩(一说,陈皇后是明世宗朱厚熜用脚踢致死的),嘉靖七年(1528年)10月。丧礼从杀。朱厚熜素服御西角门10日,即玄冠玄裳御奉天门,谥曰悼灵,葬袄儿峪。葬之日,梓宫出王门,百官一日临。给事中王汝梅谏。不听。嘉靖十五年,礼部尚书夏言议请改谥。时朱厚熜意久释矣,乃改谥曰孝洁。穆宗朱载垕即位,礼臣议:“孝洁皇后,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祔庙。若遵遗制祔孝烈,则舍元配也,若同祔,则二后也。大行(就是永远离去的意思)皇帝升祔时,宜奉孝洁配,迁葬永陵,孝烈主宜别祀。”报可。隆庆元年(1567年)2月,尊谥曰孝洁恭懿慈睿安庄相天翊圣肃皇后。
    ②废后张氏,世宗朱厚熜第二后也。初封顺妃。嘉靖七年(1528年)陈皇后崩,遂立张氏为皇后。是时,朱厚熜方追古礼,令张皇后率嫔御亲蚕北郊(自周朝始,在国家祀典中,就已确立了“天子亲耕南郊,皇后亲蚕北郊”的祭祀格局),又日率六宫听讲章圣《女训》于宫中。嘉靖十三年(1534年)正月废居别宫。嘉靖十五年(1536年)薨,丧葬仪视宣宗胡废后(用嫔御礼葬)。
    ③孝烈皇后方氏,世宗朱厚熜第三后也,江宁(今南京)人。朱厚熜即位且十年,未有子。大学士张孚敬言:“古者天子立后,并建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所以广嗣也。陛下春秋鼎盛,宜博求淑女,为子嗣计。”世宗从之。嘉靖十年(1531年)3月,方与郑氏、王氏、阎氏、韦氏、沈氏、卢氏、沈氏、杜氏同册为九嫔,冠九翟冠,大采鞠衣,圭用次玉,谷文,册黄金涂,视皇后杀五分之一。至期,帝衮冕告太庙,还服皮弁,御华盖殿,传制,遣大臣行册礼。既册,从皇后朝奉先殿。礼成,帝服皮弁,受百官贺,盖创礼也。张后废,遂立方氏为后,而封沈氏为宸妃,阎氏为丽妃。旧制:立后,谒内庙而已。至是,下礼臣议庙见礼。于是群臣以天子立三宫以承宗庙,《礼经》有庙见之文,乃考据《礼经》,参稽《大明集礼》,拟仪注以上。至期,朱厚熜率方皇后谒太庙及世庙。越三日,颁诏天下。明日,受命妇朝贺。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宫婢杨金英等谋弑逆,朱厚熜幸亏方皇后救助得以幸免,乃进方皇后父泰和伯锐爵为侯。初,曹妃有色,朱厚熜爱之,册为端妃。是夕,朱厚熜宿端妃宫。金英等待朱厚熜熟睡,以绳缢朱厚熜颈项,慌乱中将绳套打成死结,朱厚熜才侥幸没死。同事张金莲知事不就,走告方皇后。方皇后驰至,解绳,朱厚熜才苏醒过来。后命内监张佐等捕宫人杂治,言杨金英等弑逆,王宁嫔首谋。又曰:曹端妃虽不与,亦知谋。时朱厚熜病悸不能言,方皇后传朱厚熜命收曹端妃、宁嫔及金英等全部斩于市。并诛其族属十余人。然曹端妃实不知也。很久以后,朱厚熜始知其冤。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11月,方皇后崩。诏曰:“皇后比救朕危,奉天济难,其以元后礼葬。”预名葬地曰永陵,谥孝烈,亲定谥礼,视昔加隆焉。礼成,颁诏天下。
    ④孝恪杜太后,穆宗朱载垕生母,大兴人。嘉靖十年封康嫔。嘉靖十五年进封妃。三十三年正月杜太后薨,葬金山。穆宗朱载垕立,谥曰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太后,迁葬永陵,祀主神霄殿。
     9、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穆宗皇帝
    朱载垕(1537—1572年),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因生母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很少得到父爱。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刚满16岁的朱载垕就出居裕王邸,开始了独立生活。在裕王邸13年的生活,使朱载垕较多地接触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了解到明王朝的各种矛盾和危机,特别是严嵩专政,朝纲颓废,官吏腐败,“南倭北虏”之患,民不聊生之苦,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对他登极后处理政务有着较大的影响。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12月,明世宗嘉靖皇帝病死,30岁的朱载垕于同月壬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庆元年,大赦天下。严惩方士(持有方术的人),取消斋醮(指庙宇建醮前需举行的斋戒仪式),“释户部主事海瑞于狱。”即下令释放海瑞。
    隆庆元年(1567年)正月,追尊母康妃为孝恪皇太后。2月,祭大社大稷。册妃陈氏为皇后。3月,葬肃皇帝于永陵。隆庆二年3月,立皇子朱翊钧为皇太子,诏赦天下。
    隆庆三年(1569年)5月,海瑞升任应天(今南京)巡抚。应天巡抚辖苏州、常州、松江、镇江、徽州、太平、宁国、安庆、池州、广德等10府,为明王朝财赋之区,号称全国最富庶的地方。
    隆庆四年(1570年),穆宗同蒙古俺答汗最终达成和议,封他为顺义王,并在边界开设马市,互通有无,从而加强了汉蒙人民的团结。
    穆宗在位期间,依靠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一改世宗时的弊政,使朝政为之一振,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观。社会也没有发生什么重大变故,穆宗帝得以稳坐皇位6年。
    隆庆朝人才济济,文有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这些人之所以出名,还要归功于隆庆皇帝给了他们发展的空间。穆宗的一大优点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放手让他的臣子去发挥才能,使得隆庆朝和万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回光反照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观,可以说穆宗朱载垕在使明王朝向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隆庆六年(1572年)3月,穆宗因与妃子玩得过火得病,休养了2个月后又上朝视事,却又突然头晕目眩,支持不住而回宫,他自知病情不轻,急召高拱、张居正及高仪3人接受顾命,吩咐由太子继位。5月26日,朱载垕死于乾清宫(按照现在的说法,属于过劳死),在位仅6年,时年36岁。谥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庙号穆宗。葬北京昌平昭陵(今北京十三陵)。
    《列传》选录:
    ①穆宗孝懿皇后李氏,昌平(今北京昌平)人。穆宗为裕王,选为妃,生宪怀太子。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4月薨。帝以部疏称薨非制,命改称故,葬金山。穆宗即位,谥曰孝懿皇后,封后父铭德平伯。神宗即位,上尊谥曰孝懿贞惠顺哲恭仁俪天襄圣庄皇后,合葬昭陵,祔太庙。
    ②穆宗朱载垕孝安皇后陈氏,通州(今北京通州)人。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9月,选为裕王继妃。隆庆元年(1567年)册为皇后。后无子多病,居别宫。神宗朱翊钧即位,尊号曰仁圣皇太后,隆庆六年加上贞懿,隆庆十年加康静。初,神宗在东宫,每晨谒奉先殿、朝帝及生母毕,必之后所问安,后闻履声辄喜。既嗣位,孝事两宫无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7月13日崩,谥曰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祀奉先殿别室。
    ③孝定李太后,神宗朱翊钧生母,漷县(今北京通州漷县镇)人。侍穆宗于裕邸。隆庆元年(1567年)3月封贵妃。神宗朱翊钧即位,尊号曰慈圣皇太后。旧制:天子立,尊皇后为皇太后,若有生母称太后者,则加徽号以别之。是时,太监冯保欲媚贵妃,因以并尊风大学士张居正下廷臣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贵妃曰慈圣皇太后,始无别矣。仁圣居慈庆宫,慈圣居慈宁宫。居正请太后视朱翊钧起居,乃徙居乾清宫。
    李太后教帝颇严。朱翊钧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每御讲筵入,尝令效讲臣进讲于前。遇朝期,五更至朱翊钧寝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朱翊钧坐,取水为盥面,挈之登辇以出。朱翊钧事太后惟谨,而诸内臣奉太后旨者,往往挟持太过。朱翊钧尝在西城曲宴被酒,令内侍歌新声,辞不能,取剑击之。左右劝解,乃戏割其发。翼日,李太后闻,传语居正具疏切谏,令为朱翊钧草罪己御札。又召朱翊钧长跪,数其过。朱翊钧涕泣请改乃已。6年,朱翊钧大婚,太后将返慈宁宫,敕居正曰:“吾不能视皇帝朝夕,先生亲受先帝付托,其朝夕纳诲,终先帝凭几之谊。”3月加尊号曰宣文。万历十年加明肃。万历十二年同仁圣太后谒山陵。万历二十九年加贞寿端献。万历三十四年加恭熹。万历四十二年2月崩,尊谥曰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合葬昭陵,别祀崇先殿。

TOP

10、明朝第十四位皇帝——神宗皇帝
    朱翊钧(1563—1620年),穆宗朱载垕第三子。隆庆二年(1568年),6岁时被册立为太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病死,朱翊钧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万历。朱翊钧即位时年仅10岁,由于穆宗皇帝去世时,为儿子朱翊钧留下了很好的内阁班子,首辅、大学士张居正,高拱、高仪都是正直之士,善谋略。万历初政的十年,政治清明,经济飞速发展,这当然要归功于张居正的改革,同时与李太后、冯保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在内政方面,朱翊钧提出了“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其中以“一条鞭法”最为著名,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使边境安宁。万历初年呈现出明代中叶以来最好形势。
    张居正(1525—1582年),汉族,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又称张江陵。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明代政治家,改革家。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23岁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后官至首辅。万历十年(1582年)卒,年58岁。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死,张居正的改革措施被废止。反对改革的人纷纷起来攻击、诬陷张居正。朱翊钧下诏追夺张居正的封号和谥号,还查抄张家。张居正首先被剥夺了生前所获的太师头衔,几个儿子的官职自然也被罢免。万历皇帝最初认为,张居正留下的家产应该是个很大的数目,没想到查抄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钦差大臣想当然地认为查抄数目远远不符合实际,便对张居正长子张敬修进行严刑逼供。张家子孙十几人,被关在屋子里活活饿死。张敬修最后被迫自杀身亡,而张家确实也交不出更多的财物,最后不了了之。
    朱翊钧是一个尽情享乐的皇帝。有人说他亲政后,不常视朝,深居内宫。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竟然30年不理朝政,并且广搜民脂民膏,派宦官到处搜索珠宝,以勘矿、开矿为名广搜民财,导致民愤纷起,怨声载道。史书上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其实万历不上朝主要原因是皇权与文官制度发生了剧烈冲突,皇权受到压抑,万历用消极方式来对抗。但是有两点仍然必须肯定万历皇帝,第一,万历皇帝并没有因大臣与之作对,甚至漫骂皇帝贵妃而杀掉一人,在这方面他是相当宽仁的。第二,不上朝并不是不办公,万历年间的国家大事小情都是万历处理的。
    据说,万历还有一个亲自敛聚钱财的恶习,要求官吏向他进奉,把进奉财物的多少作为衡量官吏是否效忠皇上的标淮。为了在全国范由内聚敛民财,他派出大批宦官,分赴各地充当矿监、税使,肆意搜括民脂民膏。这使得人心汹汹,农民军纷起,社会越发动荡不安。试想,作为一个万人之上的天子,有这种可能和必要吗?
    万历朝主要有几件事值得一说:
    第一,修建寿宫。朱翊钧不仅在世时要享受,还想到死后的安乐,早早筹划修建自己的寿宫(定陵)。建造定陵耗时达6年之久。定陵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后妃——王皇后、王皇贵妃的合葬陵。位于大峪山下,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明楼檐下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阶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明楼内石碑上刻有“大明”和“神宗显皇帝之陵”。明楼的正后部是陵墓的主体——地宫。定陵建自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起,到万历十八年(1590年)止。工程共耗费白银800余万两,相当于万历初年两年的全国田赋收入,约合当时1000万农民一年的口粮。
    地宫在地下27米,纵深有67米长。由前、中、后和左右5个厅组成,构筑面积1195平方米。其中左右配殿相对称的两个殿,全部用石头起券,殿高7.1米,宽6米,长为26米,各自中间有一个用汉白玉垒起的棺床,长17.4米,宽3.7米,高0.4米,棺床平面用金砖平铺,中央有一长方形孔穴,内填黄土,称为“金井”。两配殿有甬道与中殿相通。进入中殿,殿内有3个汉白玉石座,座前各一副琉璃五供和一个青花云龙大瓷缸。缸中原盛香油,油上的小铜瓢和灯芯有铜管相通,即“长明灯”。打开地宫时,灯未长明,油表面数厘米已凝因。后殿是地下宫殿最大的一个殿,是地宫的主要部分,高9.5米,长30.1米,宽9.1米。地面铺的是磨光的花斑石。棺床正中央放置着朱翊钧的棺椁。孝端、孝靖两皇后的棺椁,分别置于朱翊棺椁的左、右两侧。3具棺椁的周围,放着玉料、梅瓶及装满殉葬品的红漆木箱。从地宫中出土了3000余件文物,其中的金冠、凤冠,为绝世珍品。
    在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头旁,放着一顶翼善冠,这是用纯金细线织成的金冠,重一斤六两有余。上有两条纍丝金龙盘绕。做工极其精巧,为我国首次发现,世界上亦属罕有。
    令万历帝想不到的是,他在陵墓里深藏了368年后,被挖了出来,他自己以及孝端和孝靖皇后的3口用金丝楠木精制而成的、巨大红漆棺椁被遗弃和毁坏,棺椁里3具虽已腐烂但却有幸重见天日的尸骨被焚毁。真是罪孽呀!
    据说,1955年10月的一天,国务院领导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份刚刚送来的《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下面署名的是6位知名人士。领导认为事关重大,立即呈请上级领导阅示。
    不久,上级领导批示:“同意发掘。”后来因种种原因,决定改发掘定陵(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朱翊钧陵)。
    定陵是中国第一座经国家批准,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定陵的开掘自1956年5月破土动工,到1958年7月底,清理工作基本结束,历时两年零两个月,以总计用工两万余,耗资40余万元。又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定陵的出土文物基本上已修补、复制完毕。1959年9月30日,定陵博物馆正式宣告成立。
    后来有人要求继续发掘长陵(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陵),因故未获成功,明成祖朱棣才有幸在他的陵寝里安睡至今。
    据说关于定陵地宫发掘的是是非非,一直有很多争议。根据史学界的观点,“挖坟”决定,基本被认定是“一次无法挽回的错误”。但是,发掘定陵也揭示了一个重大秘密,也给了考古界一个天大的惊喜,这或许就是这次错误发掘的最大收获。一是帝王棺椁内尸体摆放姿式一直是一个千古之谜,现在被揭开了,填补了一个历史空白;二是因为尸体摆放姿式比较怪异,与传统的“仰身直肢葬”完全不同,所以,其中包含的信息也应该是深奥的。
    第二,三征之役。朝鲜之役、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战。万历十九年(1591年)5月,日本太阁(前关白)丰臣秀吉(又称平秀吉)在1588年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满,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并完成其最终统一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称霸东亚的图谋。
    关白是日本在天皇成人之前,代替天皇行政事之职(明治维新前),由当时官位最高大臣兼任。
    朝鲜之役。即援朝逐倭(倭国,古代指日本)之战。万历十二年(1592年),日本太阁(前关白)丰臣秀吉率20万日军攻入朝鲜,进逼王京(今汉城也称首尔)。朝鲜国王李昖(yán,日行)沉湎酒色、弛于武备,军队望风而溃。朝鲜八道几乎全部沦陷。在这种形势下,万历皇帝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中、朝军队先后收复了平壤、开城,最终获胜,朝鲜转危为安。日军主力被迫撤退,日本企图侵占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中国的企图破灭。
    万历十八年(1598年)正月,明军退守平壤南部的王京。这年7月,丰臣秀吉死,日军士气低落。明军于是发动攻击。日军登船撤逃,中朝联军在明将邓子龙、朝将李舜臣的指挥下奋勇杀敌,大败日军于露梁海上。
    万历皇帝指挥的此一战事,使得日本在之后、甲午海战之前的整整300年间都没敢再进犯中国。
    但是,朝鲜之役从1591年5月到1598年12月,历时7年,使明军丧师3万有余,糜饷数百万两,才平息战事。造成国库空虚,国力大为损耗,这使得明朝在面对国内李自成、张献忠起义,以及北方新兴的女真政权后金时更感军力不济,难以抵抗。
    宁夏之役。即镇压哱(pò)拜(也称“巴拜”)之乱。哱拜原为蒙古族人,嘉靖年间降明,积功升都指挥。万历初为游击将军,统标兵家丁千余,专制宁夏,多蓄亡命。哱拜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2月18日,纠合其子哱承恩、义子哱云及土文秀等,唆使军锋刘东旸叛乱,此后东旸自称总兵,以哱拜为谋主。明廷特调副麻贵驰援,4月,又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监军,统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将宁夏城团团包围,万历皇帝直接下令引黄河水灌城。叛军失去外援,城内弹尽粮绝,同时内部发生火并,哱拜全家自尽、哱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乱全部平息。明朝的西北边疆由此得以稳定下来。
    播州之役。明代时,在播州(今贵州遵义)设立宣慰使司。隆庆五年(1571年),生性雄猜、阴狠嗜杀的杨应龙世袭了播州宣慰司一职。万历十四年(1586年),杨应龙升任都指挥使,因从调有功,加封为瞟骑将军。杨氏历代统治播州,势力盘根错结,早有不臣之心,他的居所雕龙饰凤,又擅用阉宦,俨然是一个土皇帝。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贵州巡抚江东之等率兵3000进剿,失利,杨国柱被杀。明廷罢江东之,以郭子章代之。又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龙兼兵部侍郎,节制川、湖、贵3省兵事,并调刘綎及麻贵、陈璘、董一元等南征。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2月,在总督李化龙指挥下,明军分兵八路进发,每路约3万人。6月,刘綎又破大城。杨应龙知大势已去,与二妾自缢。明军入城,播州平。
    第三,国本之争。
    “国本”,就是太子。“争国本”就是万历年间围绕解决立太子的问题发生的一场政治斗争。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到四十二年(1614年),万历朝围绕确立太子的“争国本”斗争历时近30年。神宗万历皇帝的王皇后无子,王恭妃生子朱常洛(即后来的明光宗),郑贵妃生子朱常洵(即后来的福王)。朱常洛年长,按立嫡以长不以贤的礼法原则,朱常洛应该被立为太子。但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准备立朱常洵为皇太子,甚至和郑贵妃一起到神殿宣誓,要立她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神宗把誓言写在纸上,放在玉盒里,交由郑贵妃保管。但另一方面,废长立幼又是犯忌的事,神宗担心群臣反对。朝臣果然依据封建王朝太子立嫡,无嫡立长的法纲力争。
    首辅申时行(嘉靖四十一年状元)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2月,上《请册立东宫以重国本疏》,拉开了长达15年的波及整个朝廷的国本之争的序幕。许多人因此丢官罢职、下狱受杖。
    申时行的奏请立即引起了满朝文武的共鸣。各部府司道诸衙门都纷纷上章奏请。户部给事中姜应麟、吏部验封司员外郎沈璟、刑部山西司主事孙如法、河南道御史杨绍程等人的奏章言辞尤为激烈,万历皇帝一怒之下,将这4人严厉降处。
    万历十七年(1589年)12月21日,大理寺左评事雒(luò)又上奏章,指明神宗有“酒色财气”四病,深得群臣赞同,又受到大学土王家屏等阁臣的袒护。此后,申时行、大学士许国、吏部尚书朱纁、礼部尚书于慎行等人除了继续陈请早行册立之外,还陈请神宗对朱常洛及早进行“预教”(出阁读书),这个“预教”,其实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一旦举行,就等于事实上承认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
    神宗无奈,不得不表态,将于第二年举行建储典礼。但一年过去了,神宗仍找各种借口拖延,朝廷内外纷纷传言神宗将废长立爱。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神宗以手诏示大学士王锡爵,拟把皇长子常洛、皇三子常洵和皇五子常浩一并封王,待以后再从3人中选有才能者立为太子。王锡爵遂即疏请令皇后抚育长子朱常洛,则长子即为嫡子。神宗却告谕礼官,同时将3人封王。这个谕旨一出,立即受到文武群臣更加激烈的反对,群情激愤,反对“三王并封”的奏章接二连三,总数有上百本。当年闰11月,经过群臣反复执争,神宗被迫答应皇长子“明春先行出阁讲学礼”。次年2月,朱常洛出阁讲学,接受教育,至此,群臣等取得初步胜利。
    神宗迫于群臣的强大压力,被迫放弃了“三王并封”的谕旨,但又抱着“待嫡”之说不放。后来经过群臣连续8年之久的几百次顽强的奏请,直至皇太后施加压力,才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10月,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同时也封常洵为福王,藩国洛阳。
    可见,明朝内阁权力之大,皇帝要立个太子,内阁不同意就通不过。而且,当年嘉靖时期的“大礼仪”风波,不过是嘉靖帝为生母要个名号,皇帝和大臣就打了近8年的官司才胜利,可见明朝大臣、内阁绝不是皇帝的傀儡。
    第四,准许传教。
    利玛窦,西方传教士。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学者。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中部教皇邦安柯那省的马塞拉塔城的贵族家庭。从少年时代开始就进入本城的耶稣会学校学习。16岁到罗马学习法律,同时在耶稣会主办的学校继续学习哲学和神学,并从师著名数学家克拉维乌斯学习天算。会多国语言:汉语,日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拉丁文和希腊语。精通汉语,会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能用汉字写一手好文章,还通晓中国历史、儒家经典。饮酒赋诗,谈天论地,引经据典,样样行,知识面非常的广。他先后在葡萄牙、印度、中国等地进行过传教活动,于明代万历年二十九年(1601年)来到北京居住,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在北京病逝,终年59岁。赐葬于平则门外的二里沟的滕公栅栏。1900年墓地被义和团砸毁。
    据《人民日报》(2005年2月12日第三版)载:利玛窦是意大利马切拉塔市人,出生于1552年,据有关史料记载,他于1583年由澳门入境并居住在广东肇庆,在此后的10余年中一直在韶州、南昌、南京等地传教。1601年利玛窦才获准进京。据传是因为万历皇帝有一天忽然想起,有奏本称在西夷进贡的清单中有自鸣钟、西琴等物,他这才颁旨命利玛窦进京,特许利玛窦在宣武门附近租住民房,并且每月可获一笔官银,因为只有利玛窦能修理自鸣钟。这样,利玛窦才得以入京,并享受传教的自由,直到病逝。就是这位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将西方的绘图技术及经典著作带到了中国,翻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
    第五,梃击风波。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5月初4的黄昏,北京城发生了一件刑事案《明通鉴》是这样记载的:
    “五月,己酉酉刻,有不知姓名男子,持枣木梃入慈庆宫门,击伤守门内侍李鉴。至前殿檐下,为内侍韩本用等所执,付东华门守卫指挥使朱雄等收系。”这样一件案子没有产生任何危害后果,但当时慈庆宫居住的是当朝33岁的太子、后来的泰昌帝朱常洛,事关帝国的继承人安危,那就是惊天大案了,史称“梃击案”。蓟州(今天津市蓟县)男子张差持梃闯入太子居住的慈庆宫,准备行刺,被宫门太监抓住后,他先是装疯,后又供认是郑贵妃手下的太监庞保、刘成所指使并引入太子寝宫。时人怀疑是郑贵妃为了要让其子登上太子位子而欲谋害朱常洛,朝议沸腾。神宗和太子都不愿追究,仅以疯癫奸徒的罪名杀了张差,杖死了庞保、刘成。将此案草草了结。不过究竟此案是否为郑贵妃指使,没有定论。此案成为了明宫三大案之一。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7月21日,神宗朱翊钧在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中死于弘德殿,在位48年,终年58岁。谥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神宗。葬在他生前耗银800万两修建的北京昌平定陵(今北京十三陵)。
    《列传》选录:
    ①神宗孝端皇后王氏,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生京师(今北京)。万历六年册立为皇后。性端谨,事孝定太后得其欢心。光宗在东宫,危疑者数矣,调护备至。郑贵妃颛宠,后不较也。正位中宫共42年,以慈孝称。万历四十八年4月崩,谥孝端。光宗即位,上尊谥曰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会帝崩,熹宗立,始上册宝,合葬定陵,主祔庙。
    ②与孝端皇后王氏同日册封者有昭妃刘氏。天启、崇祯时,尝居慈宁宫,掌太后玺。性谨厚,抚爱诸王。庄烈帝(朱由检)礼事之如大母。尝以岁朝朝见,帝就便坐,俄假寐。太后戒勿惊,命尚衣谨护之。顷之,帝觉,摄衣冠起谢曰:“神祖时海内少事;今苦多难,两夜省文书,未尝交睫,在太妃前,困不自持如此。”太妃为之泣下。崇祯十五年薨,年86岁。
    ③孝靖王太后,光宗朱常洛生母。初为慈宁宫宫人。年长矣,朱翊钧过慈宁,私幸之,有身。故事:宫中承宠,必有赏赉,文书房内侍记年月及所赐以为验。时朱翊钧讳之,故左右无言者。一日,侍慈圣宴,语及之。朱翊钧不应。慈圣命取内起居注示朱翊钧,且好语曰:“吾老矣,犹未有孙。果男者,宗社福也。母以子贵,宁分差等耶?”万历十年4月封恭妃。8月,光宗朱常洛生,是为皇长子。既而郑贵妃生皇三子,进封皇贵妃,而恭妃不进封。万历二十九年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仍不封如故。万历三十四年,元孙生,加慈圣徽号,始进封皇贵妃。万历三十九年病革(病急、病重),光宗朱常洛请旨得往省,宫门犹闭,抉钥而入。妃目眚(眼病之一),手光宗衣而泣曰:“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遂薨。大学士叶向高言:“皇太子母妃薨,礼宜从厚。”不报。复请,乃得允。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葬天寿山。
    ④恭恪贵妃郑氏,大兴人。万历初入宫,封贵妃,生皇三子,进皇贵妃。神宗朱翊钧宠之。外廷疑妃有立己子谋。群臣争言立储事,章奏累数千百,皆指斥宫闱,攻击执政。
    崇祯三年(1630年)7月,郑贵妃薨,谥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银泉山。

TOP

11、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光宗皇帝
    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母恭妃王氏。万历48年(1620年)7月,神宗朱翊钧病逝,太子朱常洛于同月丙午日继位。改年号为“泰昌”。
    光宗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梃击案”、“移宫案”和“红丸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欢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还险遭暗杀,苦熬了39年之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8月初一,他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可他刚刚他即位一个月,就于9月初一五更时一命呜呼了。在位仅一个月,史称“一月天子”。
    朱常洛生于万历十年(1582年)8月。生母恭妃王氏原为慈圣皇太后的宫女。他的身世和父亲明神宗差不多,都是父皇偶然临幸宫女而生。但是明神宗却认为这个皇子的出生对他来说是一件丑事。因此,朱常洛虽为长子,一直得不到父亲朱翊钧的宠爱。不久,郑贵妃生子朱常洵。朱翊钧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后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杀害)视若掌上明珠。所以,朱翊钧便有了废长立幼的想法。他先是违反了儒家传统,册封郑氏为贵妃,而没有册封皇长子的母亲王氏。不久又提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同时都封为王,以此来降低皇长子的地位。后来因朝臣们的阻止而没有成功。在朱常洛和朱常洵两人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因双方争执更加激烈,拖延了十余年,直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朝臣的极力谏争和慈圣皇太后的支持下,皇长子朱常洛才被册立为皇太子。这一事件,史称为“国本之争”(前面已经说过)。
    朱常洛好不容易当上太子以后,朝内党争和宫闱纠纷始终都在威胁着他的皇太子地位。就在他的皇太子之位渐渐稳定时,宫中又发生了“梃击案”(前面也有交待)。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8月初一日,朱常洛参加登极大典,“玉履安和”,“冲粹无病容”,意思是行走、仪态都很正常,没有任何疾病的迹象。本来以为新君继位,会继续有一番作为,但登极大典后仅10天,也就是8月初十,朱常洛就病倒了。连第二天的万寿节,也取消了庆典活动。在这期间,又发生了“红丸案”。
    据《国榷》记载:郑贵妃“进侍姬八人,上疾始惫”。《罪惟录》也记载:“及登极,贵妃进美女侍帝。未十日,帝患病。”8月14日,泰昌帝病重,召内官崔文升治病,服药后就开始腹泻,一昼夜泻3、40次。朱常洛召英国公张惟贤、大学士方从哲等13人到乾清宫,又命皇长子出见。复召方从哲等受顾命。
    8月29日,朱常洛召见内阁大臣,问:“有鸿胪寺官进药何在?”首辅方从哲等回话:“鸿胪寺丞李可灼自称有仙丹妙药,臣等未敢轻信。”鸿胪寺是掌管朝会、宾客、礼仪等事的一个机构,鸿胪寺的正卿叫鸿胪寺卿,四品官。副职为鸿胪寺少卿,五品官。鸿胪寺丞又低一级,六品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朱常洛命身边太监速召李可灼进宫。李可灼诊视完毕,朱常洛命快快进药。诸臣再三嘱咐李可灼慎重用药。到日午,李可灼进一粒红丸。朱常洛先饮汤,气直喘。待药入,即不喘。于是直呼:“忠臣!忠臣!”一位太监高兴地出来传话:皇上服了红丸后,“暖润舒畅,思进饮膳”。(《明史•韩爌传》)日晡(bū)(申时,下午3—5时),李可灼又进一丸。次日(9月初一五更时),光宗帝朱常洛驾崩于乾清宫,在位仅1个月,时年39岁。朝野上下议论纷纷。礼部尚书孙慎行、左都御史邹元标、给事中惠世扬等弹劾崔文升、李可灼二人杀君。大学士方从哲从中调解,认为李可灼有功应赏银50两。天启二年(1622年),崔文升发遣南京,李可灼遣戍(放逐罪人至边地)。
    由于当时朱常洛父亲万历皇帝尸棺尚未埋葬,朱常洛的地宫也不可能在短期内速成。无奈之下,就在原北京昌平景泰陵的废址上重建新陵,天启元年(1621年)3月重新修缮,8月完工,9月入葬,陪葬的有孝元、孝和、孝纯三个皇后。名为庆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常洛比西汉刘贺(孝武皇帝之孙、昌邑王)只当了27天皇帝即被废黜,要长了几天。据史料记载,汉代第二十四位皇帝刘贺,即位27天内竟干了1127件荒唐事,平均一天干40件。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真不知道这位刘贺皇帝究竟是怎么干的,又干了些什么(尚未考证)。人们常说,老天有眼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如果你在某个方面有所得,在另一方面就一定会有所失。就像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一样,不因为你是天子,就多给你几年阳寿;也不因为你是贫民,就少给你几年阳寿。也就是老话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任何人都不能改变。
    《列传》选录:
    ①明光宗孝元皇后郭氏,顺天人。父郭维城以女贵,封博平伯,进侯。卒,兄郭振明嗣。郭氏于万历二十九年册为皇太子妃。万历四十一年11月薨,谥恭靖。熹宗即位,尊谥曰孝元昭懿哲惠庄仁合天弼圣贞皇后,迁葬庆陵,祔庙。
    ②孝和王太后,熹宗朱由校生母,顺天人。侍光宗东宫,为选侍。万历三十二年进才人。万历四十七年3月薨。熹宗即位,尊谥曰孝和恭献温穆徽慈谐天鞠圣皇太后,迁葬庆陵,祀奉先殿。崇祯十一年3月,加上孝纯太后尊谥。
    ③孝纯刘太后,庄烈帝朱由检生母,海州人,后籍宛平。初入宫为淑女。万历三十八年12月生庄烈皇帝。失光宗意,被谴,薨。光宗中悔,恐其父神宗知之,戒掖庭勿言,葬于西山。及庄烈帝长,封信王,追进贤妃。时庄烈帝朱由检居勖勤宫,问近侍曰:“西山有申懿王坟乎?”曰:“有。”“傍有刘娘娘坟乎?”曰:“有。”每密付金钱往祭。及即位,尊谥曰孝纯恭懿淑穆庄静毘天毓圣皇太后,迁葬庆陵。
    12、明朝第十六位皇帝——熹宗皇帝
    朱由校(1605—1627年),明光宗朱常洛长子。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光宗病故后,15岁的朱由校继位,年号天启。
    从朱由校继位的一开始,就发生了“移宫案”。乾清宫是名朝内廷的正宫,只有皇帝、皇后才能居住。光宗朱常洛病危时,住在乾清宫,西李(光宗的宠妃李选侍)随住。朱常洛临终前,召大臣入宫,西李见大臣们来了,带着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避进内房。朱常洛吩咐群臣,封李选侍为贵妃,西李在里面听见了,唆使朱由校出来向父亲请求封西李为皇后。朱常洛当时没有答应,在场的臣子们对西李的做法十分不满。
    光宗朱常洛死后,西李仍住在乾清宫不走。她将朱由校带在身边,企图挟皇太子以自重。群臣求见皇太子,西李的亲信太监们挡在门前,不让群臣进乾清宫。兵部右给事中杨涟挺身而出,厉声斥责道:“你们这些奴才想干什么?我们都是受皇帝召见的,皇帝晏驾了,你们敢造反不成!”西李的太监们这才让开。西李把朱由校藏在自己房里,不让出来。东宫伴读王安走进房内,哄西李道:“太子出去一下就回来。”他把朱由校带到宫门口,西李又反悔了,叫太监把朱由校带回来。太监们上前拉住朱由校的衣服,朱由校一时也没有了主意。这时,杨涟上前将太监斥退。群臣簇拥着朱由校来到文华殿,随后又回到慈庆宫住下,准备登基。
    经过这一番短兵相接的争斗,群臣对西李更加愤慨,纷纷上书,要求西李搬出乾清宫。西李仗着自己从小把朱由校带大,派太监去叫朱由校,企图通过他来压制群臣。西李派出的太监被杨涟挡在麟趾门前,杨涟对他说:“殿下在东宫时是皇太子,现在已经是皇帝了。选侍有什么资格召见皇帝?你去传这个话,将来秋后算帐,即使不能把选侍怎么样,你却在劫难逃。”太监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第二天,群臣齐集慈庆宫外,要求朱由校下诏,令西李搬出乾清宫。杨涟提议由首辅方从哲进宫去催促朱由校,方从哲为人比较软弱,说:“迟搬几天也没什么要紧的。”杨涟说:“皇长子明天就要登基为天子,哪有天子住在太子宫里,反让一个选侍住在正宫里的道理!两宫圣母如果活着,也得夫死从子,选侍算个什么人,竟敢如此欺侮天子!”杨涟还表示:“今天要是选侍还不搬出乾清宫,我们死也不走!”其他朝臣也高声附议。在这种情势下,西李只得搬到仁寿殿居住。西李这一搬,说明她在政治上再也不能有所作为了,移宫案到此结束。
    熹宗即位,从廷臣议,改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7月以前,为万历四十八年;8月以后为泰昌元年。第二年(1621年)为天启元年。
    朱由校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极少,几乎可以说是文盲,整日痴迷于做木工、斗蟋蟀等事情,根本不喜欢处理朝政。明清史专家说:“熹宗为至愚至昧之童蒙。”在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等人的支持下,朱由校革除了明神宗末年的一些弊政:经济上,停罢了杭州织造,革除了南京的鲜品进贡,对发生重灾的地方进行了赈济,明令免除了天下带征钱粮及北畿地区的加派,减轻了一些地区的赋税。政治上,对历史上的一些大案重新做了结论,恢复了张居正的官荫,肯定了他对国家的重大贡献,给建文时期的方孝孺等人平反,恢复名誉,肯定他们是国家的忠臣,对他们的后代免除了奴籍,恢复了平民地位。
    不久,朱由校开始任用宦官魏忠贤。魏忠贤与朱由校乳母客氏沆瀣一气、狼狈为奸,逐渐控制了内阁、六部,使他能以皇帝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于朝廷,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大权,造成空前的宦官专政。而熹宗喜好木工,朝夕营造,膳饮可忘,魏忠贤总是乘他木工做得全神贯注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
    就在大明王朝处于风雨飘摇的时候,一手制造了客、魏专权的熹宗皇帝,还在后宫玩乐,在盛夏季节,他喜欢穿上冬装,模仿明太祖雪夜戎装巡游,有时扮成宋太祖上台演戏,游山玩水,致使朝政日益腐败。
    不久,朱由校就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山海关外,女真叛乱政权步步进逼;白莲教在山东揭竿而起;奢崇明、安邦彦起事于西南;东北边境的形势也很严峻,努尔哈赤不断进犯明境。荷兰人于天启四年(1624年)登上台湾岛,大明王朝失去了台湾。可天启帝朱由校却不务正业,不听先贤教诲去“祖法尧舜,宪章文武”,而是对木匠活有着浓厚的兴趣,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制作木器,盖小宫殿,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不顾,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
    天启六年(1626年),浙江巡府在西湖为魏忠贤建了生祠,于是,各地纷纷效仿。如有人敢不从,定遭杀身之祸,所以就连袁崇焕那样的铮铮铁骨,为了顾全边防的大局都不得不昧着良心从军费中拨款为他在辽东建了一座生祠。魏忠贤自称“九千岁”,还有人喊他“九千九百岁”,甚至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的。明朝宦官专权,到了魏忠贤一代,可谓登峰造极。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率6万大军,号称20万军队进攻宁远,幸有袁崇焕(明末杰出军事家、爱国将领,曾任兵部尚书、右副督御史、蓟辽督师)。打退了努尔哈赤10多次进攻,阻止了后金军南下。努尔哈赤本人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只好含恨撤退,这就是明朝的“宁远大捷”。努尔哈赤回国后伤重去世,享年67岁(一说病死)。由四皇子皇太极继位。次年,皇太极率10余万军队攻锦州,不下;复攻宁远,又被袁崇焕击退;再攻锦州,仍未攻破,只好撤兵。这就是“宁锦大捷”。
    天启七年(1627年),天启帝朱由校在西苑(今中南海、北海)乘龙舟,突然风起船翻,两名太监溺水而死,天启皇帝虽被太监们救出,逃过一场灭顶之灾,却呛了水,受了惊,因此患病,多方医治无效。尚书霍维华进献一种“仙药”,名叫灵露饮,说服后能立竿见影,健身长寿。天启帝依言饮用,果然清甜可口,便日日服用。饮用几个月后,竟得了臌胀病,逐渐浑身水肿,卧床不起,他召弟弟朱由检入卧房说:“来,吾弟当为尧舜。”命他继位。
    天启七年(1627年)8月22日,天启帝朱由校驾崩于乾清宫,在位7年,终年23岁。谥达天禅道敦孝笃友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葬北京昌平德陵(今北京十三陵)。
    德陵,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皇陵。天启帝有3男2女,无一长成。终无子,遗诏立5弟信王朱由检为皇帝,即后来的明思宗(崇祯)皇帝。
    《列传》选录:
    ①明熹宗懿安皇后张氏,名嫣,字祖娥,小字宝珠。祥符(今河南祥符)人。父张国纪,以女贵,封太康伯。天启元年4月册为皇后。性严正,对熹宗多有规劝。多次在熹宗面前说客氏、魏忠贤的过失。尝召客氏至,欲绳以法。被客、魏忌恨。所以诬陷张皇后非张国纪之女,几惑帝听。天启三年,张皇后曾有孕,客魏买通宫人使她流产,从此不育。熹宗帝尝至后宫,张皇后方读书。熹宗问何书。对曰:“《赵高传》也。”帝默然。熹宗病重,张皇后力挫客魏阴谋,传旨令信王嗣位。崇祯朝,上徽号曰懿安,居慈庆宫。崇祯帝于朔望及皇嫂千秋,必衣冠朝谒,礼敬如母后。天启十七年(1644年)3月,李自成陷都城,张皇后自缢。顺治元年(1644年),世祖章皇帝(清顺治帝福临)命合葬熹宗陵。
    ②裕妃张氏,性直烈。客、魏恚其异己,幽于别宫,绝其饮食。天雨,妃匍匐饮檐溜而死。
    ③慧妃范氏,所生皇次子夭亡,复因客、魏而失宠。
    ④李成妃侍寝,生一女,早逝。曾密为慧妃向皇帝求情,不料因此招来客、魏的忌恨,被幽闭在长春宫中断绝饮食,幸好成妃早有预料,先在檐瓦中藏有食物,方才免过一死。
    ⑤容妃任氏,魏忠贤养女。国亡后冒充已殉节的懿安皇后,招摇诓骗,颇惑人视听,以至明末笔记所载张皇后下落事多失实,《甲申纪事》甚至谓张后迎降李自成,贺宿著《懿安后事略》为之力辩。
    ⑥贵人冯氏,因谏罢内操为客、魏所忌,矫旨赐死。
    《明史卷二十二•天启帝本纪》评价说:熹宗“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13、明朝第十七位皇帝——思宗皇帝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3月19日),是明朝的末代皇帝,明光宗第五子。由于熹宗皇帝朱由校无子,临终遗诏,以其5弟朱由检继位,即崇祯皇帝。崇祯18岁即位后,面对着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寻求治国良方,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与前两朝相比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虽然深恶魏忠贤的专权,但是毕竟自己羽翼未丰,不敢轻举妄动,于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正值巅峰的魏忠贤并没有把崇祯皇帝放在眼里,认为不过是和他哥哥熹宗一样的年轻后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于是更加猖獗,甚至要求各地为他建立生祠(即活人的纪念堂)。一时间,各地官员群起仿效,魏忠贤的生祠到处都有。有的甚至建到了京城的文庙旁边,“配享孔子”。天启六年(1626年)冬,魏忠贤被晋爵为上公,被拍马屁的官员呼为“九千岁”。
    朝内朝外怨声载道,崇祯皇帝抓准时机,先以迅雷之势除掉了魏忠贤倚为左右手的崔呈秀,然后对魏忠贤的爪牙痛下杀手,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魏忠贤自知罪恶深重,在途中上吊自尽。崇祯皇帝终于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大明江山的中兴成为了可能,但是随后的一系列错误使得他最终没有实现中兴的梦想。
    当时明朝最大的敌人还是东北的后金,即后来的满清政权。此时清太祖努尔哈赤已经去世,太宗皇太极在位。双方多次爆发战争,而战争的结果多是以明军的溃败告终。崇祯皇帝对此当然不甘心,于是他想到了被百姓称为“袁长城”的袁崇焕。袁崇焕曾在宁远城用大炮打伤清太祖努尔哈赤,由于阉党的迫害,他被迫离职,这次被崇祯皇帝重新起用,自然踌躇满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振大明王朝。一上任,就将东北的防务布置的井井有条,使后金不敢窥盱宁锦一线。
    但袁崇焕的敌人毕竟是蒸蒸日上的后金政权,其核心人物就是多谋善断的皇太极。而袁崇焕的主子是崇祯皇帝,他有心急、多疑的致命弱点,被皇太极的一个小小的离间计,崇祯皇帝就将袁崇焕置于死地。
    原先,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从京畿的北面越过长城,威胁北京,袁崇焕率部回京勤王,正当袁崇焕部开到北京城下的时候,清军突然鬼使神差的出现了,给崇祯造成了假像,认为是袁崇焕引来了清军。
    因此,城上的守军坚决不准城外的部队进城,千里奔袭而来的袁军此刻已是筋疲力尽,既不能进城休整,又要面对强大的八旗军队,但是袁军还是成功的打退了清军的进攻。一天夜里,皇太极派手下心腹将领在明军俘虏面前大肆宣扬如何与袁崇焕约定献城投降,然后故意放俘虏逃跑。
    俘虏不知是计,回城后一五一十地向崇祯皇帝作了汇报。崇祯帝听信谗言,中了皇太极设下的圈套,将袁崇焕诳进城内,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被磔刑处死,从此,明朝失去了唯一的东北屏障,八旗军队得以驰骋东北大地如入无人之境。
    据说袁崇焕死后,其尸体被百姓所食,其部下佘义士夜窃其尸葬于今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即原广东义园,并为其世代守墓至今已传17代。袁崇焕被后代史学家誉为“明朝第一将军”。
    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出现了三位主角,也即“三日”并举的局面:一个是以崇祯帝为首在北京的明政权;一个是以皇太极为首在沈阳的清政权;还有一个是以李自成为首在西安的大顺政权。
    李自成,本名鸿基,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人,明末农民军首领。出身农民家庭,童年放牧,曾为银川驿卒。李自成于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明末农民军首领)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崇祯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农民军军的赞同,声望日高。会后与高迎祥、张献忠率部攻下南直隶凤阳,掘明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杀宦官60多人,斩中都守将朱国相。次年高迎祥在陕西周至遭明将孙传庭伏击,战败被俘而死,李自成继称闯王。崇祯十一年(1638年)李自成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10余人,隐伏商洛群山中。崇祯十二年出山再起。崇祯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被困,以50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他用李岩等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时有“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
    崇祯十四年(1641年)2月,李自成率农民军攻陷洛阳,杀重达360多斤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第三子福王朱常洵,用他的肉和皇家园林里的梅花鹿一同烹煮,在洛阳西关周公庙举行宴会,赐给部下食用,名曰“福禄宴”。然后,破襄阳,取武昌,一路奏凯。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称帝,定国号大顺,建元永昌,称大顺王,改西安为西京。
    之后,李自成一路东进。3月16日,大顺军到达昌平。昌平的巡抚何谦逃走,总兵李守荣自缢。大顺军乘势焚毁了明十二陵的享殿。17日,到达阜成门外,将北京城包围。
    导游说,农民就是农民,造反有理,革命无罪,但是你总不能吃人肉啊,还要用梅花鹿肉一同烹煮,也属禽兽一类,不可理喻。正因为李自成会吃人肉,所以他的大顺朝代,也是极其短暂的。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有骨气但又十分严酷的皇帝。在位17年,一共杀了7个总督、11个巡抚,平均一年杀一个总督或巡抚还不止,这就是崇祯皇帝的严酷,但是仍然没有挽回末代皇帝的败局,最终杀得成了孤家寡人。
    崇祯十七年(1644年),对明王朝特别是崇祯皇帝而言,是个大祸之年,据《明史》记载:“十七年春正月庚寅朔,大风霾,凤阳地震。……南京地震。”正月里起大风,刮得黄沙尘土飞扬,天昏地暗;然后,老祖宗家乡凤阳地震;接着是老祖宗创建的首都南京地震,种种不祥之兆,笼罩在崇祯皇帝的心头。
    崇祯帝召见阁臣时已经感觉到了局势危急,悲叹道:“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何面目见于地下。朕愿督师,亲决一战,身死沙场无所恨,但死不瞑目耳。”在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前,其时有太子监国、迁都南京之议。审时度势,南迁本是可用之策,不管以后怎样,至少可以摆脱当时皇帝自杀的绝境。
    南迁之事率先由崇祯提出,缘由清军再次入塞。崇祯十五年(1662年)11月,清军由墙子岭(今密云北)分道入塞,数月间破蓟州、真定、河间、临清、兖州、海州(今连云港)、赣榆、沭阳、丰沛等地,沿途大肆掳掠,所至残破。于次年4月北归时,计掠府州县88个,俘口36万9千余众,牛马50余万头,获金1万2千2百余两,银2百20万5千余两,珍宝缎匹8万余。清军北归时,其声势震动京师,仓促中崇祯召周延儒督师御敌。行前,“上以边寇交织,与周延儒议南迁,命无泄。”这是最早见于文献的南迁之议。由于天启懿安皇后张氏的反对,故暂作罢。
    之后,崇祯十七年(1664年)正月初3,崇祯特召左中允李明睿入宫进见。显然他有急事垂询。一入德政殿,李明睿怦怦直跳的心还未平静下来,朱由检就问李有何御寇急策?李明睿请屏退左右,走到皇帝面前,神秘地说:“臣自蒙召以来,探听贼信颇恶,今且近逼畿甸,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只有南迁一策,可缓目前之急。”
    事关重大,朱由检说:“此事重,未可易言。想当年,英宗北掳,瓦剌兵临京城,有人议迁京城,结果为万人所唾骂。今天,若再行此议,岂不是陷我于亡国的境地吗?”朱由检用手指了指天,说:“不知天意如何?”
    李明睿说:“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并请崇祯皇帝不要犹豫,尽快决断。
    朱由检见四周无旁人,轻声轻语地说:“此事我久已欲行,因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此事重大,尔且密之,切不可轻泄,泄则罪坐汝。”他担心外臣反对,暂时不敢让他人知晓。后又决定“朕愿督师,亲决一战,身死沙场无所恨,但死不瞑目耳”。
    之后,2月23日、28日,分别由中允李明睿、李邦华、项煜、范景文等人多次提出“南迁”,崇祯一面表示反对南迁;一面让天津巡抚冯元飙收集漕船,待命直沽口,作南迁之用。
    3月17日,大顺军已兵临城下。崇祯又突发南迁奇想:“上密召巩永固(崇祯皇帝的妹夫,乐安公主的驸马)曰:‘卿向劝朕南行,今尚可及乎?’永固曰:‘今无及矣!暇时人尚易集,今事急,人心已去矣。’”情急之中,崇祯易服混杂于内阉中欲出京城竟不得出,不得不复回内苑。
    有人说,如果崇祯帝南迁(迁都南京),第一,失掉了一份骨气,不管大臣们如何美其名曰“亲征”,但依然遮不住逃跑的嫌疑,再说皇帝跑了,臣民怎么办?。第二,无法改变苟延残喘的局面,最好的结果就是,像后来的南明王朝那样延续若干年,但是明朝最终灭亡的结局是不可改变的,这是历史的规律。第三,如果南迁后被南京的地方势力所灭,那么崇祯皇帝死无葬身之地,不要说后来安葬于思陵,连“死陵”也不会得到。当然,历史不允许假设,也不存在如果,一切都已经无法改变了。

TOP

作为统治中国的皇帝,原本应该是高高在上、权倾天下的。但崇祯从称帝那天起,却没有一天好受过。从崇祯元年(1628年)起,在陕北就闹起了农民运动,这使崇祯帝如坐针毡,食不下咽,没有一天不在想着如何“剿匪”。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剿匪”,由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却越战越强。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更是亲率40万步兵、60万骑兵,渡黄河,下太原,兵分两路,有如黄河奔流之势直抵京师城下。
    惶惶不安的崇祯急忙召集重臣,询问对付李自成大顺军的计策。但大臣们只是低头不语。这时崇祯像是发泄胸中激愤似地说:“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随后便返回内宫。其实,明朝也非无良将,袁崇焕即是其中一位。但崇祯生性猜疑心极重,在袁崇焕屡立战功的情况下,将其处死。这样他的周围便没有忠臣进谏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8日傍晚时分,守城总管、宦官曹化淳打开彰仪门(今广安门)献城投降,农民军进占外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宦官竟是崇祯最信赖的重臣。
    当天夜里,崇祯对皇后周氏(崇祯皇帝正宫皇后)说:“大事去矣,尔为天下母,宜死!”皇后也相对恸哭说:“妾事陛下十八年,卒不听一语,今日同死社稷,亦复何所恨。”皇后周氏遂自缢而死。然后,下令两宫及懿安皇后自尽,让永王朱慈烺(太子)和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照两个皇子托付给了外戚周奎,田弘遇,化装成平民,逃出了紫禁城。接着,他又冲进宁寿宫,剑砍长平公主左臂,杀昭仁公主于昭仁殿。在昏暗的夜色中,他带着一批太监冲出宫门,逃命去了。他们出东华门,至朝阳门,又奔安定门……在城内兜了一圈,都被他的臣僚挡了回来,只得重返宫中。
    19日凌晨,崇祯帝登上钟楼,鸣钟召集百官,但无一人前来。悲哀的崇祯帝与宦官王承恩一起溜出紫禁城,登上了后面的万岁山(今景山)。
    19日午,李自成农民军攻入皇宫,在清宫过程中,没有找到崇祯帝。李自成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20日午,人们在寿皇亭东侧的一颗歪脖树上发现了崇祯自缢身亡的尸体,时年34岁。只见崇祯乱发覆面,一只脚光着,在对面陪伴他上吊的还有他的贴身太监王承恩。崇祯皇帝上吊前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李自成命人用两扇门板将崇祯帝、周后尸体停在东华门侧,装入柳木棺内,搭盖了临时灵棚。23日重新改殡,以红漆棺殡崇祯帝,黝漆棺殡周后。崇祯帝头戴翼善冠,身着衮玉渗金袍,周后亦依制加袍带。
    当年崇祯皇帝上吊的歪脖子槐树,一直到1949年还在,可惜的是这一活文物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毁掉了,现槐树为后栽。
    同年4月4日,李自成命人将崇祯帝及周皇后梓宫迁到了昌平,草草葬入他3个月前死去的田贵妃墓中。就这样,明朝的统治覆灭了。
    1644年4月29日,李自成在紫禁城英武殿举行登基仪式,追尊七代皆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自成被冠冕,列仗受朝。次日清晨挟太子(朱慈烺)、二王(皇三子定王朱慈炯、皇四子永王朱慈照)离京西去。
    南明弘光年间,谥思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清改谥为庄烈愍皇帝。庙号怀宗。葬北京昌平思陵(今北京十三陵)。
    思陵是崇祯帝朱由检及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墓,也是明十三陵中最小的一座。它原只是皇贵妃田氏之墓,崇祯帝死后因生前没有预建陵寝,所以只好与周后一同葬入田贵妃的墓中。
    《明史》赞曰:“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如今,在明十三陵的西南部鹿马山山麓有一座十分荒凉的陵墓,除了建有一个快要倒塌的石碑外,别无它物,人们很难相信这就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的陵墓。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1618年(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公布名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开始公开起兵反明。1636年(明朝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大金”国号停止使用。1643年(明朝崇祯十六年)皇太极死,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1644年(明朝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帝自杀。清军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同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
    崇祯十七年(1644年)4月,清兵在山海关大败大顺军,5月2日,清军入京师(北京),下令安辑百姓,为帝后发丧(将崇祯皇帝改葬),令臣民为崇祯服丧3日。议谥号。同时,遣将偕吴三桂追李自成。
    永昌二年(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杀,时年39岁。一说自成兵败后退往黔阳罗公山或退隐湖南石门县夹山寺出家为僧,称奉天玉和尚,康熙十三年(1674年)病逝,年69岁。之后,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
    《列传》选录:
    ①庄烈帝愍皇后周氏,其先苏州人,徙居大兴。天启中,选入信王(朱由检)邸。当时神宗皇帝的刘昭妃权摄太后印玺,但是后宫的政务都要禀呈熹宗的张皇后。天启皇帝选秀女,周皇后曾经入选,但是懿安皇后觉得周皇后年龄小,身体羸弱,刘昭妃说,今天羸弱,日后还能长大,那就册封给信王,因此成为了信王妃。后来,信王继位,周氏因此也被册封为皇后。
    周皇后生性谨慎,后来贼寇乱天下,京城危急,一天周皇后悄悄跟崇祯帝说,我家在南方还有房产。崇祯帝说,你什么意思?周皇后不语,其实寓意在劝说皇帝南迁。但是其他的家国政事,一直没有参与。后来田贵妃恃宠而骄,周皇后就裁减她的礼仪用度。春节,天气很冷,田贵妃来拜见周皇后,已经到了很长时间了,周皇后才出来接受朝拜,而且没有说一句话,有意冻冻田贵妃。等到袁妃朝拜周皇后的时候,周皇后立刻就出来接见,而且跟她高兴的交谈。田贵妃听到此事以后,就跑到崇祯帝面前大哭,崇祯帝很生气,后来在交泰殿与周皇后发生言语冲突,竟然把周皇后推倒在地。周皇后非常生气,不吃不喝。崇祯帝觉得很愧疚,就派内侍赐给周皇后貂皮制品和胭脂水彩(高级化妆品),并且问候周皇后的饮食起居,这件事才算过去。崇祯帝担心下周皇后生气,就找了田贵妃一个过错,把她贬到启祥宫居住,3个月都没有召见。一天,周皇后陪同崇祯帝在永和门赏花,就请求皇帝把田贵妃招来,皇帝没有应允,但是周皇后就马上命令内侍用车把田贵妃接来,才算跟田贵妃正式合好。因为贼寇的祸乱越来越严重,崇祯帝忙于政务,日渐憔悴,周皇后亲自侍奉饮食起居。
    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8日,都城陷,崇祯帝哭着对周皇后说:“大事去矣。”周皇后顿首说:“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乃抚太子、二王恸哭,遣之出宫。崇祯帝令周皇后自裁。周皇后入室阖户,宫人出奏,犹云“皇后领旨”。周皇后遂先崇祯帝崩。崇祯帝又命袁贵妃自缢,系绝,久之苏。帝拔剑斫其肩,又斫所御妃嫔数人,袁妃卒不殊。世祖章皇帝(清顺治皇帝)定鼎,谥后曰庄烈愍皇后,与崇祯帝同葬田贵妃寝园,名曰思陵。下所司给袁妃居宅,赡养终其身。
    有宫人魏氏者,当贼入宫,大呼曰:“我辈必遭贼污,有志者早为计。”遂跃入御河死,顷间从死者一二百人。宫人费氏,年16岁,自投眢井中。贼钩出(救出),见其姿容,争夺之。费氏绐曰:“我长公主也。”群贼不敢逼,拥见李自成。李自成命中官审视之,非是,以赏部校罗某者。费氏复绐(紿dài)罗曰:“我实天潢,义难苟合,将军宜择吉成礼。”罗喜,置酒极欢。费氏怀利刃,俟罗醉,断其喉立死。因自诧曰:“我一弱女子,杀一贼帅足矣。”遂自刎死。李自成闻大惊,令收葬之。
    ②恭淑贵妃田氏,陕西人,后来举家搬迁到扬州。父亲叫田弘遇,因为女儿的原因,官至左都督,喜好佚游,为人侠义。贵妃田氏,皮肤纤妍,生性恬静,少语,多才多艺。在信王府的时候就侍奉朱由检,大明崇祯元年封为礼妃,后来进封为皇贵妃。当时皇宫中有小夹道,夏天的时候,崇祯帝用伞遮阳避暑,皇妃后来看到了,命令用一种草盖把这个小夹道封顶,这样就可以让打伞的内侍得到休息。崇祯帝得知以后,非常感动。后来因为得罪了皇后,被谪贬到冷宫反省。所生的皇五子也因此而夭折。感情上的挫折和丧失亲子的打击,皇妃因此而一病不起,崇祯十五年7月,薨,谥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葬昌平天寿山,即思陵也。
    崇祯年表:
    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阴历12月24日,崇祯出生。
    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崇祯的母亲去世。
    神宗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崇祯的父亲病逝。
    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被封为信王。
    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兄长天启帝病逝,崇祯即位为帝。
    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袁崇焕提出5年平辽。全国性大灾荒,陕西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思宗崇祯二年(1629年)3月,定立魏党“逆案”,入案者255人,分别惩处。5月,以徐光启主持用“西法”修定历书,至崇祯8年修成《崇祯历书》137卷。
    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春,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对农民军剿抚并用,部分农民军流动至山西。12月,加派“辽饷”153万余两,合原加派“辽饷”共计680万余两。
    思宗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赈济陕西灾民,定议对农民军实行以抚为主的政策。
    思宗崇祯六年(1633年),农民军大批渡过黄河,进入河南地区。
    思宗崇祯七年(1634年)正月,以陈奇瑜为5省总督,主持围剿河南、陕西等处农民军。
    思宗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军克凤阳,掘皇陵。明廷调集各省精兵7万余在中原进行会剿。8月,以卢象升为总理,与洪承畴分责东南、西北的剿除农民军战事。10月,下诏罪己。
    思宗崇祯九年(1636年)秋,张献忠、罗汝才部进入四川,攻克大批州、县。
    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部复振,攻克洛阳,杀福王。
    思宗崇祯十五年(1642年)新年,揖拜阁臣,再图振兴。2月,李自成部在襄城大败明军,杀陕西总督汪乔年。3月、4月,松山等城相继破,洪承畴被俘,降清。
    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初二,李自成攻陷承天(今湖北钟祥)后,臣僚劝李自成即皇帝位,牛金星以为时机尚不成熟,而李自成心动。于是李自成号“奉天倡义大元帅”,罗汝才号“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谋以荆襄为根本,改襄阳为襄京,改承天府为扬武州。
    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9日凌晨,自尽殉国。
    明王朝灭亡后,明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的一些地方性政权的统称。先后有:朱由崧的弘光政权;朱聿键的隆武政权;朱寿镛的鲁王政权;朱由榔的永历政权,前后共历18年。史称“南明”(1644—1661年)。
    1、监国南京的弘光政权。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5月,首先建立的弘光政权,是由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5月15日即皇帝位,年号弘光。朱由崧,明神宗之孙,福王朱常洵之子。初封德昌王,进封世子。崇祯十六年嗣封福王。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进入南京,福王朱由菘被俘,解押北京处死。弘光政权覆灭。5月,改南京为江南省,应天府为江宁府。
    2、隆武政权。顺治二年(1645年)6月,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6月27日称帝,改福州为天兴府,以是年为隆武元年。朱聿键,朱元璋九世孙,端王朱硕熿之孙,崇祯五年嗣立唐王。顺治二年8月,隆武帝被清军追及擒杀,隆武政权灭亡。
    3、鲁王政权。清顺治二年6月28日,在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抗清农民军及故明官吏缙绅的扶持下,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孙,鲁王朱寿镛第五子。崇祯十七年2月嗣王位。顺治三年(1646年)6月,鲁王军队不战而溃,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军迅速平定浙东,鲁王大臣张国维、朱大典、孙嘉绩、王之仁等先后死,方国安、马士英、阮大铖等降清,鲁王政权即告灭亡。
    4、绍武政权。顺治三年(1646年)11月,大学士苏观生、隆武辅臣何吾驺等于广州拥立朱聿键之弟朱聿鐭为帝,改元绍武。同年12月15日,清军李成栋部攻入广州,朱聿鐭等皆死。绍武政权仅存41天。
    5、永历政权。顺治三年(1646年)11月,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戴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以次年为永历元年。朱由榔,明神宗之孙,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顺治十五年4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3路进攻贵州,年底进入云南。十六年(1659年)正月,永历帝逃倒缅甸。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同年12月永历帝被俘。次年4月与其子等被吴三桂缢杀。南明最后一个政权覆灭。
    有关大明王朝的名人轶事,主要选辑以下几则:
    【大明祖陵】明祖陵位于盱眙县(今江苏淮安),距南京100公里,号称明代第一陵。据说,300多年前的一个夏秋之交,连续70天的暴雨突然将泗州城淹没,从此这座古城便消失了。1954年,洪泽湖水位下降,被湖水淹没300多年的明祖陵和被誉为“东方庞贝城”的水下泗州古城相继出水,经过挖掘修复,朱元璋的高祖、曾祖和祖父三代的陵墓恢复了气势雄伟的规模,也映证了泗州是朱元璋的家乡。
    据记载,盱眙的“风水”成为朱元璋“肇基帝运”、“钟祥孕秀”的圣地。洪武18年(1385年)朱元璋命懿文皇太子朱标率文武群臣到盱眙,选定杨家墩修建祖陵,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历时28年之久。明祖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也是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实际埋葬地。原有城墙3道,金水桥3座,殿、亭、阁、署房、官私宅第千间,可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夺淮,与古泗州城一起被洪水淹没。1954年春旱时露出水面,当地人们始称为大墓头;1964年大旱时再次露出水面,被江苏省文管会考察古徐国遗址的专家们发现,确认为久已失传的明祖陵。自1976年起国家拨款开始修复工程;1982年初具规模,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导游说,如今到盱眙不仅可以品赏味甲天下的“盱眙龙虾”,更值得一游的便是明祖陵。在明祖陵,你可以看到21对庞大石刻,雄踞在长长的神道两侧,有关专家认为,这些石刻是明代陵墓石刻中首屈一指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于它们长期淹没水底,较少损坏,石刻细部一如当年清晰、细腻。文臣4对,身着蟒袍,腰束玉带,手叩胸前,温文驯良;武官2对,顶胄贯甲,手按宝剑,双目圆睁,威风凛凛。其余狮子、麒麟、角端、马等均造型生动优美,雕刻精细,线条流畅柔和。如麒麟身上的云纹、拂起的手发和披伏的鳞甲;狮子满头漩涡状的卷毛、颈带上迎风飘起的红缨;石马颈上丝丝可数的细鬃、身上依稀可辨的汗滴和马鞍上的龙凤花纹等,都是精美绝伦的石雕艺术精品。从石刻群往北,是棂星门遗址和正殿遗址。正殿遗址处有石础子28个,可以想象正殿的宏大规模。朱元璋高祖、曾祖和祖父的合葬处称玄宫,现在可见有砖砌拱顶建筑物三穴,正面有高2米、宽1.2米的石门3座,至今尚未开掘。
    【凤阳皇陵】位于今安徽凤阳。凤阳在明朝之前称之为濠州或钟离。洪武七年朱元璋将其家乡改为“凤阳”,并曾一度将凤阳立为中都。明皇陵位于中都城西南7公里处,陵墓中安葬着朱元璋父母及兄嫂、侄儿的遗骨。朱元璋出身贫寒,元至正四年(1344年),其父母、兄嫂相继去世,朱元璋17岁,仅以“被体恶裳,浮掩三尺”之礼,安厝亲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修缮父母陵寝。洪武二年(1399年),他下诏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同时诏谕因旧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罢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营建父母之陵。到洪武十二年,皇陵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外有城垣,内有护所、祭祀设施;又在陵前竖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双成对的石像生。
    陵墓的外围,有3道城垣,形成3城包裹陵墓的平面布局。由于皇陵地处明中都城的西南,为了使皇陵与中都城连为一体,所以皇陵的3道城门都是以北门为正门,而皇陵也因此是坐南朝北,神道与神路置于陵墓之北。皇陵的第1道城是夯土城垣,周长达28里。第2道城是青砖砌起的城垣,高2丈,周长6里多,四边开四门,皆有高大的城楼。第3道城是皇城,青砖垒砌,周长75丈。皇城平面长方形,它改变了过去帝陵内城平面方形的做法,为了将神道石像生移置城里,突出陵前享殿的地位,因此改为南北纵长的形状。皇陵的3道城中轴线两旁,建设了不少祭祀、护卫、住所建筑,形成规模宏大,森严壮观的皇陵建筑群。经过精心的设计、规划、施工,建成后的皇陵,气象巍峨,被誉为“重门列戟园陵肃”,“壮哉斯陵从古无”。
    明皇陵陵墓是椭圆形覆斗式大平顶,高出周围地面5米。陵墓堆土而成,封土堆底边东西长50米,南北宽35米,占地面积1750平方米。陵前北部的金水桥向北,有长257米、宽6.3米的神道,两旁对称排列着雕琢精美的32对石像生,为全国之最。自北而南依次排列的石刻有:独角兽卧像2对;石狮蹲像8对;石华表2对;马官、石马与控马者立像6对;石虎立像4对(现缺一对);石羊卧像4对;文臣立像2对;武将立像2对;内侍立像2对。这些石像生是目前所知明代最早、数量最多、刻工最精细的皇家陵园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艺术价值。不仅数量居历代帝王陵墓之冠,而且雕刻技艺上也有独到之处。均用整块石料雕琢,无论是人像,还是动物,均造型生动,刻琢精细,具有高超的技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们是宋元石刻艺术发展的最早产物,对明清的石刻造型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道南端紧连金水桥遗址,遗址南侧的东西两边各竖立一块大碑,东为无字碑,西为皇陵碑。两碑尺寸相同,规格一致,均高6.87米,分别由螭龙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组成。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又名“御制皇陵碑”。朱元璋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艰辛家世和开创江山的艰难,秉笔直书,历述家世实情与戎马生涯,一改历代帝陵碑刻粉饰夸功、谀墓不实的恶习。皇皇大著,堪称一绝。碑文长达1105字,是研究朱元璋家史与元末明初历史的珍贵史料。
    朱元璋曾3次亲自前往皇陵祭祀。朱元璋在南京最后一次祭太庙是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4月,他指着桐梓树木对旁边的大臣说:“往年种此,今不觉成林,凤阳陵树当也如此。”话未毕,已不觉泪下。
    明皇陵一直受到明王朝的悉心保护。明朝末年,张献忠农民军攻占凤阳,火烧皇陵,享殿等建筑为之涂炭,之后又屡遭毁坏。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大肆砍伐陵园松柏,使郁郁葱葱的陵园变成光秃秃的土堆,荒芜不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都城和皇陵设立了文物管理机构,经过努力,中都城和皇陵周围的环境得到了治理,现有文物古迹也得到了妥善保护。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