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三大盛世之盛唐气象
[打印本页]
作者:
闻草
时间:
2005-4-16 09:42
标题:
三大盛世之盛唐气象
经过初盛唐一百多年的经营,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史书上称之为“开元盛世”。宋代的诗论家严羽曾经用“盛唐气象”来称赞唐代开元前后的诗歌,事实上,这个评语完全可以用来描绘唐代文化在鼎盛时期的精神面貌。唐代文明不仅兼收并蓄,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同时不吝传播,使中华声教被于四方,为世界文明发展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帝国的统治
一、奠定盛唐基业的帝王将相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唐高祖李渊次子。隋末,李渊先后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负责镇压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和防备突厥,李世民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力量日益壮大。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乃于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
攻克长安后,武德四年(621)又打败窦建德,消灭夏政权;同时迫使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出降,郑随之灭亡,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功业超过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身为次子,不能继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亦知李世民终不肯为人下,于是以李世民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为另一方,展开了争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称帝,是为唐太宗。次年(627)改元贞观。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太宗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令长孙无忌、褚遂良在其身后辅佐李治。去世后,葬于昭陵。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时时记忆往事。 李世民是很会当皇帝的,尤其在君臣关系上十分老到,凌烟阁一事就是例子。不过也不能说那只是个政治手段,当时李世民也已是个老人,老人总爱怀念往事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啊,相信他把他那些老部下绘入凌烟阁,其中的真情也不会少。这二十四人的姓名如下:
赵公长孙无忌、赵郡王李孝恭、莱公杜如晦、郑公魏征、梁公房玄龄、申公高士廉、鄂公尉迟敬德、卫公李靖、宋公萧禹、褒公段志玄、夔公刘弘基、蒋公屈突通、郧公殷开山、谯公柴绍、邳公长孙顺德、郧公张亮、陈公侯君集、郯公张公谨、卢公程知节、永兴公虞世南、渝公刘政会、莒公唐俭、英公李世绩、胡公秦叔宝。
赵公长孙无忌,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一。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作者:
闻草
时间:
2005-4-16 09:43
二、唐玄宗“姚、宋”相国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
唐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多才多艺。神龙元年(705)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唐国号,但政柄却旁落在皇后韦氏手中。中宗去世后,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李隆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少帝被迫逊位,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李隆基以除韦后功,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发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李隆基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先天二年(713)先发制人,赐太平公主死,尽诛其余党。改元开元。唐代进入了开元至天宝长达40余年政局比较稳定的鼎盛阶段。
玄宗早年英明果断。他深知安定升平的政局来之不易,即位后,擢同州刺史姚崇为相。开元四年(716)姚崇罢相以后,玄宗又重用宰相宋。在姚、宋执政时期赋役宽平,刑罚清省,天下富庶。从开元末年起,玄宗在长期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渐发生变化。在政治上,他以为天下无复可忧,便深居禁中,怠问政事。自开元二十二年起,奸臣李林甫专权达19年之久,宦官高力士亦日见重用;玄宗热衷于开边,对吐蕃、南诏、契丹不断发动战争,不仅恶化了民族关系,而且财政上也用度不足,故而又任用王等聚敛之臣,对人民加紧搜括;同时大量扩充边军,导致了军事布局上的外重内轻,中央集权被削弱;他专以声色为娱,天宝二年后宠幸杨贵妃,放纵杨氏姐妹穷奢极欲,而李林甫死后杨贵妃从祖兄杨国忠又成了专权的朝臣。玄宗一再受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的蒙蔽,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
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后,直逼长安。唐玄宗于天宝十五载六月急忙率从官及杨贵妃等离长安西逃。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哗变,杀杨国忠,玄宗被逼缢杀杨贵妃,军情始定。此后,太子李亨率一部分禁军北趋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李隆基率另一部分禁军南逃成都,后被尊为上皇天帝。至德二载,玄宗由成都还长安,居兴庆宫(南内)。宦官李辅国曾因劝肃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肃宗宠信。安史之乱平定后,他自以出自微贱,为玄宗左右所轻视,乃离间玄宗与肃宗的关系,迫使玄宗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玄宗晚年忧郁寡欢,去世后,葬于泰陵。
唐名相姚崇
姚崇(650-721),字元之,原名元崇,唐代陕州硖石(在今河南省陕县)人,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他曾为稳定武周政权、开创“开元盛世”起了重要关键作用。他辅弼朝廷,革除旧弊,开辟了一代之风,推进了社会进步,是我国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
开元初,凡军国要务,姚崇皆了若指掌。即使兼职兵部,凡军队的戍兵驻屯营地和侦察了望哨所,以及士卒仓储器械的数量“无不精熟”(李贽《藏书·智谋名臣姚崇》)。玄宗对于国家大事,多询问姚崇,同朝宰相卢怀慎、源乾曜等,只不过从命罢了。姚崇因病寓居罔极寺时,“凡大事,帝必派源乾曜咨(姚崇)。乾曜所奏善,帝必曰:‘是必崇划之’,有不合,则曰:‘胡不问崇?’”姚崇和宋璟进见时,唐玄宗常起来迎接,他们离开时,玄宗便在前殿相送,这在玄宗朝后来的宰相中,从未有此情况,姚崇晚年,玄宗仍命他五日上朝一次,仍然立于内廷供奉的首位,每有重大政事,便专门征询姚崇的意见,对姚崇待遇甚厚。开元九年(721),三朝宰相姚崇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唐代贤相——宋璟
唐代著名政治家宋璟,字广平,系邢州南和人。生于公元六六三年,唐高宗调露年间进士及第,年仅十七岁。武后执政,宋璟由风阁余人任御史中丞;睿宗称帝后,封为宰相,后因事被贬;玄宗执政后,在著名政治家姚崇推荐下,由广州督都调京再度封相。开元十年,退居东都洛阳。公元七三七寿终,享年七十五岁。玄宗追封他为太尉,谥文贞公。
宋璟在中唐年间,曾两次任相,特别在开元年间任相时,与姚崇同心协力,先后对唐中叶的文武吏治进行了大量的整顿、改革,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治国的措施。革奸佞,任贤臣,整纲纪,为“开元之治”创造了有利条件。
宋璟为相,敢于犯颜直谏。他先后向当是时的最高统治者唐睿宗、唐玄宗提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措施和建议。“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玄宗在姚、宋辅佐下,吏治不紊,纲纪有条,不到六、七年使唐王朝再次出现“天下大理”的中兴局面。宋璟同姚崇一样,是我国唐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重臣。唐朝三百年间,素有“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之说。史书上一向姚宋并提,并有“崇善应变以成务,璟善守文以持正”的赞词。璟死后二十三年,即大历七年,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特为其书撰碑文,颂其功德。
作者:
闻草
时间:
2005-4-16 09:44
大都会长安
一千四百年前的这座古都,面积是西安老城的十倍;一座大明宫,是北京紫禁城面积的三倍,它的人口最多时达到一百万人。盛唐时代的长安城,欧洲、中亚各国人、四裔的胡族人、葱岭东西的西域人往来熙攘,是一座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
一、空留绝响叹长安
中国古代的盛世,上推秦汉,下推隋唐,长安正是秦汉隋唐四朝的都城。长安作为京城的历史,始于公元前1134年的西周,毁于公元904年的唐朝,再以后便沦为地方性的州府郡城了。现存的城垣是大大缩小了的明城。
历代在长安建都的实际起迄年代:西周(公元前1134~前771年)、秦(公元前221~前207年)、西汉(公元前206~后8年)、新莽(公元9~24年)、前赵(公元319~329年)、前秦(公元351~383年)、后秦(公元384~417年)、西魏(公元535~556年)、北周(公元557~581年)、隋(公元581~617年)、唐(公元618~904年)。
唐代首都长安城始建于公元582年6月,第二年3月完成,总体设计出自隋朝贵族宇文恺之手。隋是一个短命的朝代,它新建的帝都——大兴城还未完工,便被唐朝取代了,并复名长安。唐城面积84平方公里,相当现在西安城(明城)的10倍,比旧北京城还大,同现有西安市区差不多,其规划布局之严谨、建筑艺术之精湛,在历史上首屈一指,足以媲美西欧罗马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堪称中外古今第一城。
城中有城,城内北部中央建政府机关所在的皇陵和皇帝居住的宫城,均有独立的城墙和城门。其余为民用区,分割成整齐的棋盘格,每格为一个独立的坊,四面围墙,各开门户。宫城正南中门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外城的明德门,正处在南北中轴线上。这条朱雀大街,今实测宽度155米,比闻名世界的巴黎爱丽舍田园大街还宽35米。以朱雀大街为界,将长安城一分为二,由长安、万年二县分管,备领55坊;二县仅平民就有8万多户40~50万人,若加上皇族、官府、军队、官匠、僧尼、外侨等约共百万人,可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长安大道梭九天”,“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唐诗人李自对长安的描述。其时街道第直宽畅,东西14条大街,南北11条大街;街两旁有排水沟,道旁种植槐、榆。设商业区于东市、西市,各占西坊之地,内有220个行业。公元843年,东市失火,烧毁店铺四千余家,可见当时市区之繁荣。
史诗片《天地英雄》里还原创建出符合史实的长安城古建筑的场景
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城市,欧洲、中亚各国人、四裔的胡族人、葱岭东西的西域人旅居长安的极多。这些人最初来长安的原由,有的是出使,有的是留学,有的是僧侣传教,有的是各国王族子弟前来担任侍卫,更多的是经商赢利。唐朝对这些人的限制也十分宽松,准许他们开业经商,购其土地房产,甚至娶唐人女子为妻。有很多胡族人喜爱唐人的文化,长时间在长安居住,有的一住几代,长期定居,娶妻生子,甚至做官,最后完全汉化,实际上已成为唐人,看不出一点胡人的痕迹了。定居的回族人大都改了汉姓,如于阗王族到长安后改姓尉迟,著名人物有唐初大将尉迟敬德、画家尉迟跋质那和尉迟乙僧父子、僧人智严等人。
胡族人在长安给长安带来生气,胡人在长安开了许多胡店、酒店,在春明门外的灞桥和东南角的曲江池一带都有胡人的酒店,在柜前卖酒的很多是胡人家的年轻少女,时称胡姬。她们年少活泼,翠饰艳丽,善察入意,能歌善舞,最受长安文人的欢爱,每每留连叹赏,形之歌咏。天才诗人李白常到胡人开的酒店中狂饮,留下的诗篇尤其多。
唐诗《少年行》描写到: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二、大唐建筑风格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在建筑技术方面,木构架的作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化、提高,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的实物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代时,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弥勒大阁。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大举灭佛,寺庙被毁。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唯一年代可考,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庙殿。
三、日本京都、奈良的大唐建筑遗风
长安(即现在的西安)是中国的古都,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它开创了崭新的城市模式,规划风格对当时和后世的国内外城市建设有深刻的影响,渤海沿岸和日本的一些城市,如:日本的京都,皆以其为范本。
奈良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著名城市,友好交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00年前。早在574年至622年的圣德太子时代,就曾多次派使者来中国。中国鉴真大师曾6次东渡,最后在奈良弘扬佛教,传播中国文化,并圆寂于唐招提寺。
京都古城建筑的突出特点是,同中国唐朝的洛阳城和长安城十分相似,这是因为平安京建立之初时逢中国的盛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早在公元8世纪,京都分为东京、西京两部分,东京仿洛阳,西京仿长安。城北中央为皇室所在的宫城,宫城之外是作衙署之用的皇城,而皇城之外是作为一般官吏、平民居住的都城。全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呈长方形,街道纵横,对称相交,形如棋盘,因而日本人总喜爱称京都为“洛阳”、“洛城”。
作者:
闻草
时间:
2005-4-16 09:49
诗国高潮
唐代诗坛群星璀璨,唐诗神奇的艺术魅力,不仅前无古人,在后世也是盛极难续。如果我们将一部中国诗歌史比作一出精彩的戏剧,那么唐诗无疑是全剧的高潮。而盛唐时涌现出的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将唐诗推进到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后人无限向往地谓之“盛唐气象”。
一、李白魅力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他仰慕传说中作过小贩、屠夫,80岁在渭水边上遇文王,90岁封为齐侯,建立了不世功业的吕望;仰慕筑过墙,后来建立伟大功勋的傅说;仰慕隐于高阳酒肆,后来不费一兵一卒就为刘邦取得72座城池的郦食其;仰慕鲁仲连、宁戚、范蠡。而事实上他所面对的现实与他所仰慕的这些带着传奇色彩的人物所处的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他的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人生中当然要不断遭致失败。这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他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是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地升华了,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
二、大儒杜甫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为巩令,因居巩。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琯,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餔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適。既至而適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甫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儒学特别接近古典诗歌,学诗是孔门的六门功课之一,孔子以《诗经》作为教材,古代诗歌抒情性与儒家观念的感情色彩极易融合,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作者:
闻草
时间:
2005-4-16 09:50
三、盛唐的诗人群体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河岳英灵集序》)。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如殷璠所说的“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边塞诗是以题材划分的诗歌类别,又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它的艺术成就,与其所依托的地域文化不可分割。即使许多诗人未曾亲涉边地,但只要他系心边塞,吟咏塞上风物人事,总要以特定边塞区域为立足点。唐代边战频繁的地区,主要在三边——西北、朔方、东北,其中尤以西北为甚。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大西北有关。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诗中反复歌唱的又多是这样一些地方:阳关、玉门、敦煌、酒泉、凉州、临洮、金城、秦州、祁连、河湟、皋兰、陇坂……它们犹如一串耀眼的明珠,连接起了自陇山到玉门、阳关东西长达1700公里的陇右山川。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蓚(今河北景县),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他曾入长安求仕,并于开元十八年(730)至开元二十一年(733)间,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希望能从军立功边塞,但却毫无结果。后寓居宋中近十年,贫困落拓。天宝八载(749),他因有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授封丘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自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节度使和蜀、彭二州刺史。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高适是个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的诗人,性情狂放不羁,好交结游侠。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所谓“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尽管这种愿望当时落了空,但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他能在第一次北上归来后,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创作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他的曾祖父、伯祖父和堂伯父都曾做过宰相,父亲做过两任州刺史,但这些都是往日的光荣了。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衰,全靠自己刻苦学习,于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兵曹参军。天宝八载(749),他弃官从戎,首次出塞,赴龟兹(今新疆库车),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两年后返回长安,与高适、杜甫等结交唱和。天宝十三载(754),他又再度出塞,赴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入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任职约三年。后来他到灵武,经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又历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永泰元年(765)出为嘉州刺史,因蜀中兵乱,他两年后方赴任。次年秩满罢官,流寓成都,卒于客舍。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州(今山西绛县)人,曾寓居蓟门,故被称为蓟门人。他少有侠气,常击剑悲歌,后折节攻文,以门荫调补冀州衡水主簿。遭诬构成拂衣去官,遍游大河南北,交谒名公。开元末复出仕,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他为人“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开元中,他与高适、王昌龄交往唱和,三人齐名。王之涣仅存六首诗,有两首极为著名。一首是《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境壮阔雄浑,反映出盛唐士人高远开朗的胸襟,比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更显气势昂扬。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与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同时出现于盛唐诗坛的,有一群具有北方阳刚气质的豪侠型才士。他们较热衷于人世间的功名富贵,动辄以公侯卿相自许,非常自信和自负,颇有横绝一世、骏发踔厉的狂傲气概。尽管他们入仕后的境遇与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反差甚大,颇多失意之感,但仍不失雄杰之气。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清刚劲健之美。
这群个性鲜明的豪侠诗人,多为进士出身的寒俊文士,文学活动主要在开元、天宝年间。王翰是他们当中进士及第较早的一位。王翰诗多一气流转的壮丽俊爽之语,代表作为《凉州词二首》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以豪饮旷达写征战,连珠丽辞中蕴含着清刚顿挫之气,极为劲健。王翰存诗不多,但仅此一首七绝,也足以名世了。
王昌龄的七绝比王翰写得好,不仅质量高,数量也多。他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居灞上,曾北游河陇边地。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中博学宏词科,为汜水尉。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开元二十七年(739)获罪谪岭南,翌年北归,任江宁丞。约于天宝初又被贬龙标尉。安史之乱时,他被毫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从其《少年行》、《长歌行》等作品中可以看出,王昌龄是个慕侠尚气、纵酒长歌的性情中人。他在《郑县宿陶大公馆赠冯六元二》中说:“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世务。”不乏睥睨一世的狂放气概。他的一再被贬,与不护细行、放纵不羁很有关系。但因出身孤寒和受道教虚玄思想的影响,他身上有种一般豪侠之人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他作诗不是全凭情气,也很讲究立意构思,其作品除豪爽俊丽之外,还有“绪密思清”的特点。
崔颢是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约生于武后长安四年(704),于开元十一年(723)登进士第。由于他早年好赌博饮酒,择妻以貌美为准,稍不如意即离弃,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旧唐书》本传)。殷璠《河岳英灵集》说“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崔颢诗歌的“忽变常体”,是从他及第前两年的南游开始的,其标志是由汉水行至湖北武昌时创作的《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诗中最具凛然风骨的作品,是他于开元后期北上入河东军幕时创作的边塞诗,如《赠王威古》、《古游侠呈军中诸将》等。诗人有意在诗中显示豪侠气概,如“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能反映他此时夙愿得偿之感的是《雁门胡人歌》: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此诗写边境之状如在目前,似断而能续的歌行流转体调,保持了作者豪爽俊丽的一贯风格。由于是写戎旅生活,更多了一些反映狂生本色的阳刚意气。
作者:
闻草
时间:
2005-4-16 09:51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家于蒲(今山西永济),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从15岁起,他游学长安数年,并于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释褐太乐丞,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他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曾先后隐居淇上、嵩山和终南山,并在终南山筑辋川别业以隐居。他也向宰相张九龄献诗以求汲引,官右拾遗,又一度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还曾以侍御史知南选。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起,至德元年(756),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职。次年两京收复时,他因此被定罪下狱;但旋即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还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不过,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761)卒于辋川别业,年六十一。
在当时许多想建功立业以扬名不朽的才士一样,王维早年对功名亦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他在《少年行》中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送张判官赴河西》诗则云:“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声调高朗,气魄宏大。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时到过塞外,他出塞前后写的诗,如《从军行》、《观猎》、《出塞作》、《送元二使安西》等,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其《使至塞上》云: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以英特豪逸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那无尽的长河、广阔地平线上的落日、大漠孤堡上的烽烟,透露出诗人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迈气概。
但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空明镜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因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如: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
日落昏暗,愈显江湖之白色;潮来铺天,仿佛天地也弥漫潮水之青色。一是色彩的相衬,一是色彩的相生。日色本为暖色调,因松林青浓绿重的冷色调而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条件色的作用。红叶凋零,常绿的林木更显得苍翠,这翠色充满空间,空濛欲滴,无雨而有湿人衣之感,这也是条件色的作用。至于“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则淡远迷离,烟云变灭,如水墨晕染的画面。王维以他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思,写物态天趣,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
在当时,与王维齐名而同样以写自然山水见长的诗人是孟浩然。他的生、卒年均早于王维,但成名却在王维之后。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40岁以前,他隐居于距鹿门山不远的汉水之南,曾南游江、湘,北去幽州,一度寓寄洛阳,往游越中。开元十六年(728),他入长安应举,结交王维、张九龄等人,开始遍交诗坛群彦。次年赋诗秘省,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名动京师;但却不幸落第。随后,他南下吴越,寄情山水。开元二十五年(737)入张九龄荆州幕,酬唱尤多。三年后不达而卒。
孟浩然禀性孤高狷洁,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折腰曲从。张九龄可举荐王维,却无法举荐他。当他求仕无门,而且应举落第后,就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放弃仕宦而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隐逸之风的盛行有直接的关系。这一时期的诗人,多有或长或短的隐居经历;即便身在仕途,也向往归隐山林和泛舟江湖的闲适逍遥,有一种挥之难去的隐逸情结。
但在盛唐士人中,那种消极遁世、为隐居而隐居的纯粹隐者是没有的。有人以归隐作为入仕的阶梯,于是有“终南捷径”之说。而更多的是将归隐视为傲世独立的表现,以入于山林、纵情山水显示人品的高洁;进而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大自然的山水之美,确具有某种净化心灵的作用,能涤污去浊、息烦静虑,使人忘却尘世的纷扰,产生忘情于山水而自甘寂寞的高逸情怀。
作者:
闻草
时间:
2005-4-16 09:53
艺术全盛
“盛唐气象”作为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也呈现在书法、绘画、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之中,涌现了许多第一流的人物,如“草圣”张旭,“画圣”吴道子等。而音乐和舞蹈则表现出蓬勃旺盛的创造热情,这些都令后世的艺术家叹为观止。
一、书学鼎盛的唐代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伴随汉字的产生而出现。后人论历代书法,有“唐人尚法”之说,但唐人的“法”,不是“死法”,法度与神韵、才情的完美融合,在唐代造就了中国书法史上又一个辉煌的时期。唐代的书法以楷书的成就最为突出,以楷书著名的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称为“初唐四家”。中唐时期的颜真卿和晚唐的柳公权是最有名的楷书大家,人称“颜柳”;唐代专功行书的书家有李邕,被誉为“书中仙手”;草书名家有孙过庭、张旭、怀素,张旭的草书奇幻多变,人称“狂草”。
欧阳询(公元557-641)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世称欧阳率更。 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 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就是其隶书作品。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世,尤为宝贵。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虞世南(公元558-638)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字,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色。
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撰文并书写。原碑立于唐贞观初年。楷书35行,每行64字。
汝南公主墓志,此帖无款,传为虞世南书,亦有人认为是旧摹本。纸本,行书18行,共222字 。
张旭 字伯高,吴郡人,世称张长史,生卒年月不详。他得书法得之于“二王”而又能独创新意。他的楷书端正谨严。规矩至极,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若说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之书 ,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杜甫在《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他能把书法艺术升华到,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书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艺术境界。在书法艺术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关键在于点画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可以说,他是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性,而在书法上成了有创造力的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远远超过了前代书法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盛唐气象。
古诗四帖,传为张旭所书。纸本,草书,写在五色笺上,共40行。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前两首诗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为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原迹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终年贴,唐张旭书。此帖作为张旭的作品是公认的。如此难得的墨迹,留给后世的是那如骏马奔驰,倏忽千里,如云烟缭绕,变幻多姿的艺术形象。
颜真卿(公元709-785) 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颜勤礼碑,大历十四年,颜真卿撰并书。1922年10月在长安出土,现藏于西安碑林。此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所立,因久埋土中,故未受损,历历如新,雄迈遒劲能传颜书之本来面目。
争座位稿,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是广德二年(公元764)颜真卿与郭英之书信稿。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壁”。
柳公权(778-865)唐代晚期著名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年中举为进士。官至太子少师,后封河东郡公。柳公权是继颜真卿之后,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位书家。初学王羲之书,后博览虞世南、欧阳询书家笔法,最终得力于颜真卿。在结字上,吸取了“颜体”的纵势,用笔上集欧体之方与颜体之圆,形成了不同于诸书家流派的新型书体--“柳体”。
“柳体”字结体谨严端庄,笔力遒劲峻拔,独具风神,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极大。其书名与颜真卿并重,合称“颜柳”。“柳体”与“颜体”同以筋骨具备著称,世有“颜筋柳骨”之说,然字形风貌却有明显的差异。“颜体”肥硕丰润,圆紧浑厚,刚健雄强,竖笔相向,布局满密笃实,显出雍容大度的气派;“柳体”则瘦挺劲媚,骨力遒健,结构劲紧,棱角外捉,竖笔不相向,布局疏密得当,表现出清利高雅的气质。两种书体皆受到学书者的崇尚,成为练习楷书基本功的理想范本。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学习楷书最喜爱的范本。《金刚盘若经》、《神策军碑》,亦为最著名书碑。书迹《送梨帖题跋》,笔致清晰自然,神采生动天真,耐人寻味。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玄秘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十二月,碑在陕西西安碑林。楷书 28行,行54字。
怀素 怀素生于公元737年(唐开元25年),湖南永州(旧名零陵)人。怀素很小的时候,在零陵书堂寺受戒出家为僧,法号是怀素。唐代僧人怀素, 是一位狂僧,又是一个酒徒,更是一名出色的书法家。怀素以"狂草"出名,其草书,笔法瘦劲圆转,飞动自然,而法度完备。千百年来,有多少人称慕他惊心动魄的狂草;又有多少人羡慕于他的孤云野鹤般的云游生活。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变化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急就章》。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
论书帖,怀素草书,一般说是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所以有“以狂继颠”的说法。董追《广川书跋》云:“怀素于书法,自言得笔法三昧。观唐人评书,谓不减张旭,素虽驰骋绳墨外,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今其书自谓真出钟(钟繇),草出张(张芝)。”但无论如何,他的草书总是以奔放纵逸为基本面目的。而《论书帖》则与我们常见的怀素的草书大有不同。他的《书帖》写得“匀稳熟”,“出入规矩,绝狂怪之形”。是今草中有章草遗意的佳作。
孙过庭(648-703),字虔礼。江苏吴郡人。官至率府录事参军。过庭“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间。” 精于书法,尤以正、行、草书擅长。唐张怀瑾《书断》称他:“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劲拔刚断”。唐《续书评》云:“过庭草书如悬崖绝壑,笔势劲健。”《宣和书谱》说他:“得名翰墨,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传世作品有《书谱》和草书《千字文》等。另有论书著作《书谱》。
书谱,是孙过庭撰文并书写的一篇书法理论文章,也是历代传颂的书法名作精品,它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孙过庭提出了他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书谱》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也相当高,孙过庭的书法上追“二王”旁采意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宋米芾评道:“凡唐草得' 二王 '法者,无出其右。”
作者:
闻草
时间:
2005-4-16 09:54
二、中国绘画的全盛时期
唐代时期(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由于隋唐两代的相继全国大一统,特别是唐代贞观至开元的一百多年间,政治昌盛,国力强大,版图扩大,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中国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促进了封建文化步入鼎盛,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
当时涌现大批著名的画家,见于史册者就达200余人,为前所未有。画家在不断吸收近域与外来影响的基础上,艺术表现技巧更加丰富,创建题材也空前广泛。人物画愈发注意反映现实生活,和刻划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分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并产生南北不同的地域性风格;花鸟画创立工笔设色和水墨淡彩、没骨等多种表现方法。宗教画亦显得更为绚丽多彩。可以说,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各代,气势豪迈,影响波及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
1.卷轴画的兴起
隋唐时期,壁画虽为绘画大宗,如宫殿、寺庙、旅舍、石窟、墓室等处的壁画,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但卷轴画也开始兴起,并因便于创作、收藏、观赏而逐渐流行。画家的创作天地更为自由广阔。
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划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虢国夫人游春图》画的是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在众女仆的导引和护卫下乘骑踏青游春。图中何人为虢国夫人,众说不一。
阎立本:(601-673)唐代雍州万年人。隋代画家阎毗之子,阎立德之弟。太宗时任刑部侍郎,显庆初年,代兄做工部尚书,总章元年为右丞相。擅长书画,最精形似。曾画《步辇图》等,作画所取题材相当广泛,如宗教人物、车马、山水,尤其善画人物肖像。代表作《历代帝王图》是古典绘画中的重要作品之一。所画宫女,曲眉丰颊,神采如生。用墨而有骨;设色奇特而有法。描法富于变化,有粗有细,有松有紧,用笔也较顾恺之细密精致,富有表现力。
传为周昉的手迹。作者画4嫔妃和两侍女,分别作逗犬、执扇、持花、弄蝶之状,以主大从小的方式突出主要人物,这是古代人物画常用的表现手法。(辽宁博物馆藏,此图为局部图)
《内人双陆图》的“内人”即宫中之人,“双陆”是一种始于魏晋南北朝、盛行于唐代的棋类活动。
作者:
闻草
时间:
2005-4-16 09:56
2.“吴带当风”——吴道子
唐代人物画十分繁荣,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才济济。初唐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来自西域的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父子及梁令瓒;中唐时期的张萱、周昉及后期的卢楞伽、孙位等,皆名著一时。其中以盛唐时期的吴道子最为出名。他一生作过无数佛教、道教壁画,仅长安、洛阳两京的寺观壁画就达300余幅。他的画艺全面,人物以外,山水、鸟兽也无所不精,被后世奉为“画圣”。
吴道子所画的人物颇有特色,与晋人顾恺之、陆探微不同,以疏体而胜顾、陆的密体,笔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他还一变东晋顾恺之以来那种粗细一律的“铁线描”,善于轻重顿拙似有节奏的“兰叶描”;突破南北朝“曹衣出水”的艺术形式,笔势圆转,衣服飘举,盈盈若舞,形成“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风行于时,被称作“吴家样”。吴道子善于把握住传神的法则,注意形象塑造的整体,故所画执炉女子壁画,达到“窃眸欲语”的地步。十分传神生动。他的画与张旭的草书、斐的剑术,被誉为当时的“三绝”,并且影响远及日本、韩国等地。至今在日本还保存着传为他作的《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 《维摩诘像》
《维摩诘像》是以吴道子绘画风格描绘维摩诘形象的最生动传神、最具代表性的杰作。画中维摩诘手执麈尾坐于胡床之上,身子前倾,凝神聚眉,思虑深邃,成竹在胸。画家以流利刚健的线描一气呵成,确有“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之感。(敦煌壁画)
吴道子 《天王送子图》
《天王送子图》构思独到,气势磅礴,功力深厚,物象纷繁,给日后的宗教题材绘画尤其是佛道壁画带来深刻的影响。吴道子壁画原作已不可见,现存纸本是后人的摹本,形神俱佳,亦颇可观。
3. 山水画的成熟时期
唐代的山水画继隋代之后,更为蓬勃发展,趋于成熟,并且形成风格不同的两大主要流派。一是以武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俗称大小李将军)为代表的青绿山水;一是以文臣王维(俗称王右丞)为代表的水墨山水。
青绿山水以勾勒为法,用笔细密烦琐,颜色以石青、石绿为主;有时为了突出重点,勾以金粉,使画面产生金碧辉煌的装饰效果,亮丽壮观,工致动人。如传为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李昭道《明皇幸蜀图》等,色彩富丽,情感外露,十分耐看。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以之来表现景物的体和面。即便设色,也讲究自然清淡,追求含蓄、悠远、纯净的境界,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为高。如传作王维《雪溪图》平淡天真,感情委婉,十分耐思。
青绿和水墨效能的发挥这二种流派的出现,体现了审美情趣向多元化的发展,它们都受到后世的推崇仿效。到了明代,董其昌以佛教禅宗南北之分来譬喻李思训、王维、称李氏为北宗山水的鼻祖,而将王维视作南宗山水的奠基人。
4. 花鸟走兽的独立发展阶段
与人物、山水画一样,唐代的花鸟走兽画也进入了独立发展的阶段,受到宫廷与民间的广泛欢迎,并涌现出一批专画花鸟,或专画牛、马的杰出画家。 如薛稷擅长画仙鹤,杜甫有诗称其画鹤“低昂各有意,磊落如长人”。姜皎擅长画鹰,画面突兀逼人,充满肃杀之气。
《照夜白》描绘玄宗喜爱的御马拴在木桩上的情态。构图简单大胆,将马桩直立在画面中央,巧妙地使立柱、横马相交错,形成画面中心而丝毫不觉呆板。柱、马之间,稳定与跳动相对比,细瘦与肥壮相映衬,反映出生命奔放与外来遏制在互相冲突。而马的切齿长嘶或内心呐喊,,使矛盾发展达到顶点,观者的审美感受也进入最深层次。(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牧马图》画了一位虬须戴巾、腰插马鞭的奚官准备出外放牧的情景,主题明了,情节简单。韩斡画的马在造型上最主要的特征是“硕肥”,这幅《牧马图》中的马匹就具有这一风格:体态硕肥,气势雄壮,颈项高耸,独出丰神。在构图上,此图亦颇具匠心,黑马置于画幅前端,突出全马的雄壮气势;而白马则利用黑马的相叠,着笔不多,以臀部交代其雄健,以眼强调其神情,以尾点出其动感。两马与人这三者经营位置也非常合理,若白马稍进半步,画面则显得呆板;若后退一步,将使整个画面产生不平稳效果。
5.丰富多姿的敦煌壁画
敦煌莫高窟现存洞窟半数以上为隋唐创建,这些洞窟内至今仍保留着大量以“经变”与供养人为主的壁画,或叙述佛经故事,或描绘供养人物,与前代偏重佛本生及说法图有所不同,光彩焕然,驰誉中外。这显然与当时封建社会高度发展有关。欢快明亮的气氛,代替了阴森悲惨的情调;喜庆升平的极乐幻想,成为人们理想中的佛国世界。围绕着经变内容的描绘,穿插了宴饮、阅兵、行医、旅商、农耕等生活场景,简练真实而富有情趣。
敦煌壁画的人物造型,由粗犷而进入精细,身躯准确生动,男子宽衣博带,气象雍容;女子体态丰肥,艳丽多姿。尤其是菩萨像,更多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之美,端庄文静,窈窕可爱,温柔亲切,一如凡俗。这些均表明隋唐时期的绘画,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人们重视现世的感受,已胜过对佛国天堂的信仰。画师们凭自己对现实的热枕,创造出一幅幅精美绚丽、色调明净的图卷,他们非凡的创造力和高度的写实技巧,使隋唐宗教绘画的现实主义因素,得到充分地发挥。
菩萨 敦煌第45窟龛北侧 盛唐
这尊菩萨上身全裸,饰以璎珞批帛。高髻、蛾眉、红唇,身段婀娜,肌肤柔软,手臂修长,神态端庄温情。她的形象是人间眷恋有情的娇宫娃。(传为观世音菩萨塑身)
6. 世事斑斓的墓室壁画
唐代的墓室壁画,亦随着帝王厚葬之风的发展,规模和艺术水平均令前代望尘莫及。特别是乾陵内章怀太子李贤墓、永泰公主李仙惠墓、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壁画,篇幅宏大,布局严谨,内容丰富,如驯豹、客使、宫阙、宫女、伎乐、马球等宫廷奢逸生活内容,皆在画面上一一展现。
作者:
闻草
时间:
2005-4-16 09:57
三、风靡唐代朝野的乐舞艺术
乐舞艺术在唐代的繁荣,充分体现了这个文化盛世的开朗气象。随着时代文化的转变,音乐和舞蹈艺术在宋元以后逐渐衰落,唐代乐舞的辉煌成为历史的记忆。
唐朝兴旺的音乐生活与大批杰出的音乐家的活动分不开。史书记载的“总号音声人”的音乐家,“至数万人”,有姓名可查者也有一二百人。为了适应宫廷燕乐的需要,唐王朝建立了庞大的音乐管理机构。太常寺是掌管礼乐的最高机关,大乐署、鼓吹署不单兼管雅乐、燕乐,还主管音乐艺人的教育和考核。专门的音乐表演人才在人乐署学习10—15年,按考试成绩评为上、中、下三等,“得难曲五十以上任供奉者为业成”,最后要掌握50首技巧高难的乐曲方算修完学业。可见要求标准之高。音乐制度的严密成为培养造就第一流艺术家的保证。
盛唐是我国舞蹈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伎乐舞蹈的全盛时期。当时,能歌能舞的乐伎遍及社会各阶层,宫廷有宫伎,军营有营伎,官府有官伎,私家有家伎,蓄伎之风盛行。多者成百上千,少者数人、数十人,如诗人白居易,晚年家居,还养有家伎小蛮、樊素、红萼、紫房等人。
唐代伎乐以其惊人的创造力在当时社会生活中造成了广泛的影响,以致在唐代各种文艺作品--诗歌、传奇、绘画、雕刻……中留下了光彩照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至今还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为今人所欣赏、所神往。
唐代众多的咏舞诗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推大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人以神来之笔,通过一连串激动人心的比拟,写出了公孙大娘舞剑器时青山低头、风云变色、矫如龙翔、光耀九日的逼人气势。这首诗和上引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堪称唐代咏舞诗中的双璧。 唐代末年,伎乐花期已过,宋代虽仍有发展,如宋宫廷中的"女弟子队"、"小儿队"表演的队舞,但规模和节目之丰富多彩,已不能和唐代相提并论;社会上也还有官伎、营伎和家伎,但也远远比不上唐代的声势和影响了。"女乐馀姿映寒日",伎乐舞蹈已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作者:
闻草
时间:
2005-4-16 09:59
四、唐人生活的艺术
1.唐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唐三彩
唐三彩为唐代陶器的代表,是低温铅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有铜、铁、锰、钴等矿物作釉料着色剂,釉、里还加入铅作助熔剂,、最后经低温、(800℃左右)烧制而成。釉色有绿(铜)、赭(铁)、蓝(钴)三色,故称“唐三彩”,其实几种釉色互相渗化,又产生许多新色,再加上年代久远,有些颜色变化,所以现在呈现出来的颜色不只三种,而是绚烂多彩、富丽堂皇。
三彩骆驼 高87cm
骆驼双峰,两峰之间搭挂驮囊,驮囊上饰兽头,两侧有丝绸、水壶等物。骆驼引颈张口,四肢作行走状,再现了丝绸之路上长途跋涉奔波劳累之景像。此骆驼形体高大,神情生动,釉色明亮,堪称唐代动物雕塑之佳作。
唐三彩陶器主要用于明器和俑,表现建筑、家具、日用品、牲畜、人物等,式样繁多,可再现唐代社会生活风貌,被誉为唐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从目前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它始于唐高宗时,盛于开元盛世,天宝以后逐渐衰落。
盛唐三彩产量大,质量高,三彩俑生动传神,釉色自然垂流,互相渗化,色彩绚丽,呈朦胧之美,艺术水平很高。唐三彩是在综合东汉以来的绿釉和黄釉陶的基础上,又引进波斯蓝釉技术蓝釉技术创烧而成的。据说唐三彩中呈蓝色的钴料,也是从波斯进口的,所以人们常说“三彩贵蓝”。此外唐三彩中的凤头瓶也受波斯萨珊银器影响。
目前出土的唐三彩多集中于唐代两都西安和洛阳,此外扬州也出土了一些。估计唐三彩产地也主要在这些地方,但目前所发现的唐三彩窑址仅有河南巩县窑一处。巩县窑出土的唐三彩有钵、碗、瓶、罐等,还发现有贴花装饰用的陶范,但没发现俑。
唐三彩对后来的陶瓷发展影响很大,诸如外国的波斯三彩、伊斯兰三彩、新罗三彩、奈良三彩等,中国的辽三彩、宋三彩、明三彩、清三彩等,都受其影响。
三彩马 高47cm
马首略低,偏向一侧,头戴笼套,额前饰杏叶状物。短鬃,胸前及股后络绿色鞅,并挂有饰物。鞍鞯色彩丰富,鲜艳夺目。
三彩马 高51cm
唐朝与汉朝一样,在夺取政权以后,特别注意对马匹的驯养,以抗击北部少数民族的侵扰。马还是人们休闲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有唐一代,表现马的作品题材比比皆是。此马以褐色为主基调,昂首挺立,其英武之姿,正是盛唐昂扬向上之精神的具体体现。
陶女舞俑&画彩女射俑
高冠女立俑 高30.5cm
女立俑头戴高冠,前面略折起,呈三角状,上部高起,颇似僧人喇叭帽,冠下有巾,垂至肩部,此种装饰很可能源自西域或中亚地区。女俑双目微合,直鼻小口,上身穿窄袖对襟短襦衫,下为竖条纹长裙,裙腰及胸,向外翻折,双手交于胸下。此俑冠帽塑造独特,为我们了解唐朝妇女装饰提供了形象的资料。
大食人俑 高28cm
大食俑头戴尖顶折沿帽,身穿右衽衣,腰中系带,足登长筒靴。俑长脸,深目高鼻,满鬓胡须,肩背行囊,手执水壶,身体前倾,作行进状。这一形象,与大食“男子鼻高,黑而髯”的记载相吻合。它是大食商人行进于丝绸之路间的真实写照。
2.酒令古今谈
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宋人杂剧团》:此画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表现宋代杂剧中的一个场景。画面上有两名女伶,头戴生色折枝花,相互叉手行揖礼。这种姿态在古代表演艺术中是很常见的。
酒令成俗盛于唐代的士大夫间。在唐代诗文中酒令频繁出现。宋代不但沿袭了酒令习俗,而且还丰富发展了酒令文化。单就记载介绍各种酒令的书就有《酒令丛钞》、《酒杜刍言》、《醉乡律令》、《嘉宾心令》、《小酒令》、《安雅堂酒令》、《西厢酒令》、《饮中八仙令》等。
《唐代说唱俑》:唐代有四种说唱类型:说话、俗讲、转变、唱词文。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兼说兼唱,风格诙谐。这件说唱俑反映了当时说唱的面貌:由一长须人司说唱,另有两人用笙和鼓板伴奏。此俑1966年在西安市西郊出土。
始见于唐代的雅令,是文人学子在酒宴上使用的酒令。唐代奇《申屠澄》记载了一则关于雅令的动人故事。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围炉飨客。风流才子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引用《诗经》句行雅令。不料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主人之女就咯咯笑了起来,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多情地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诗句,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后两句,说明少女已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向少女的父母求婚,喜结良缘。
《饮酒铜镜》:这件铜镜代表了唐代的一种新工艺,即用漆把贝雕粘附在铜镜之上,组成丰富细致的画面。1955年,它出土于河南洛阳涧西一个中唐时期的墓葬。它描写了一幅典雅的宴饮场面:在花树芳草之间,两位雅士弹奏着阮咸,用夜光杯斟酒畅饮,画面上还有飞翔着的鹤禽,为他们悠美的歌声伴舞。
《胡部新声乐俑》:这件三彩陶俑是1957年在西安鲜于庭墓出土的。此墓年代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这正是胡部新声再度传入的时候。五个乐舞俑,一人弹琵琶,一人吹筚篥,两人击鼓,另有一人中立,举手且歌且舞;五人中有三人是西域人,两人是汉人。以华夷融合为特征的胡部新声,就是这样载在骆驼背上从边地传进中土的。
3.唐代铜镜
唐代铜镜大发展,是中国古代铜镜艺术的顶峰,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瓷器已取代铜,铜器衰落,青铜技术都集中到铜镜上,此外还因为当时铜镜作为礼品,广泛用于社会交往。唐代铜镜一存很多,有出土的,也有传世的。
唐代铜镜在造型上已突破了汉式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图案除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盛唐以后,以花为主,多为吉祥图案,自由豪放,清新活泼,表现了大唐帝国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装饰方法有浮雕、彩绘、镶嵌、鎏金等到,出现了金银平脱、螺钿镶嵌、涂釉、涂漆等新工艺。唐代铜镜党演变情况可分为三个时期。初唐,一方面继承隋代传统,多为四神镜、十二生肖镜、瑞兽镜;另一方面又受外影响,出现海兽葡萄镜。盛唐、中唐时,民族特点加强,多为花鸟镜、瑞花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对凤镜等,寓意吉祥。构图也来像传统汉式镜那样严格对称,而是采用绘画风格,但求均衡,不求对称。装饰手法也比以前增多,华丽精致,雄健豪放,是唐镜的最盛期,代表了唐镜的水平。晚唐出一衰落趋势,多为八卦镜,万字镜,有宗教意义,整个看上去,简单粗放,单调乏味。
作者:
闻草
时间:
2005-4-16 10:00
4.“富丽华美”的唐代金银器
唐代金银器在我国金银工艺发展史上占有极为辉煌的一页。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分官作和行作两种,其制作方法多达十几种,有销金、拍金、鎏金、泥金、镂金、贴金、嵌金等。唐代金银器的使用在民间也有,但主要集中在当时的宫廷。唐代金银器多作器皿使用,有碗、盘、杯、壶、薰球等。
唐代的金银器多以奇花珍兽、劲枝柔蔓组成各种精致富丽、灿烂夺目的装饰纹样,显示唐代祟尚雍容华贵的时代风尚。在唐诗中有不少咏颂金银器的佳句。韩愈的“金炉香动螭头暗”、白居易的“珠箔银屏迤逦开”、李白的“一去别金匣,飞沉失相从”、元稹的“金奁御印篆分明”等,都反映了唐代金银器的发达,人们对金银器的爱好及金银器富丽华美的艺术风格,所以说金碧辉煌、富丽华美的唐代金银器.显示了我国金银工艺史和图案艺术史上繁荣昌盛时期的高水平。
金盆
1970年10月出土于西安何家村。这件金盆,是目前仅见的唐代金盆,它是用手工锤打出来的,经机械休整后很规整,光洁度好,色彩柔和灿烂。
金棺银椁
通高28、底座长23.4、宽17厘米 1985年5月陕西临潼庆山寺精室出土。金棺银椁采用锤鍱 、铆合、掐丝、沾焊、镂雕、镶嵌等手法,在表面装饰出色彩斑斓的花朵、形态不同的罗汉、庄重的菩萨、威严的狮子等,玲珑剔透,精美绝伦,被誉为"稀世罕见之瑰宝,千年文物之精华"。
银香囊
直径4.5厘米 出土于西安河家村。镂空银香囊构思巧妙,香囊的上下两半球以子母口相扣合,里面有两个同心圆环,环内又有一玫小焚香金盂,同心圆环之间及与金盂之间均用对称的活轴相连,无论怎样转动,里面的香灰都不会导致洒落,这种持平装置运用的是陀螺重心原理,能始终保持水平状态而不使香料撒出。
镂空飞鸿球纹银笼子银笼子
17.8厘米高 口径16.1厘米 1987年3月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笼子经锤鍱、模冲成型。整个器物玲珑剔透,精致典雅。工整排列的球纹与飞动的鸿雁形成动与静的 强烈对比。鸿雁神态逼真,相对引颈,似唱似语,达到了实用习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也可领悟到唐代皇室饮茶的精细和奢华。
鸳鸯莲瓣纹金碗
高5.5厘米 口径 13.7 厘米 1970年西安河家村出土。金碗腹部锤碟出两层浮雕是仰莲瓣,这种作法是粟特遗风。上层莲瓣嫩各装饰一动物,如鹿、兔、獐、狐、鹦鹉、鸳鸯等,或跑或立,或飞或栖,动静有异,栩栩如生。下层莲瓣内均为花草,贤德、恬静、安宁。低纹是密密麻麻的鱼子纹,象征多子多福。
金碗内侧有墨书"九两半" 三字,标明它的重量。 金碗多为皇帝使用,宝物出土极为罕见,史料记载也不多。从现有资料看,它是唐代金银器中仅见的最堂皇的金碗。这一宝物代表了盛唐时期我国北方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成就。
鹦鹉纹提梁银罐
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1970年十月西安何家村出土。此银盘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展示了唐代金银器工艺的暂新风貌。这种金花素底银盘,用动物图案作装饰,图案凸起,具有浮雕效果,从造型到纹饰带有浓厚的波斯萨珊王朝艺术风格的影响。
银罐大口短头,罐腹圆鼓,以折肢花围绕鹦鹉,组成均衡式圆形图案,颈与足均饰海棠四出花瓣。提梁插入焊接在肩部的两个葫芦形附耳内,可自由活动。盖心饰一朵宝相团花,盖四周围饰石榴、葡萄、及忍冬卷草,提梁饰菱形图案。 银罐盖内原有一行墨书:"紫英五十两"、"石英十二两"。表明为收藏中药的器具。这类器具是盛唐时期出现的器形,生机盎然的罐腹雕饰,蕴涵祈求康宁、幸福和长寿之意。
5.“粉胸半掩疑暗雪”--唐代妇女开放的服制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它的统治者在国力强盛,有着充分自信的前提下,实行了一种开明、开放的政策,博采和吸收各方的文化。像唐宫廷中演奏的十部音乐(燕乐)中,就有八部是来自异国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天笠、高丽)。人们在宗教信仰上也有充分的自由,统治者对外来宗教不排斥,所以在原有的佛教、道教之外,西方的袄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也在此时相继传入中国。唐代的妇女更有着前代和后代妇女都没有过的自由,她们可以时时抛头露面,到郊外市里游玩、听戏、看球,也可以在春季和男子一起到风光胜地踏青,杜甫的名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丽人多"形容的就是这种景象。他们更可主动追求爱情,未婚少女可私结情侣,已婚女子也可以离婚,改嫁之事屡见不鲜。
在这种开放的社会中,唐代妇女一改过去哭不露齿、站不依门、行不露面的传统,在服饰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像废弃了遮蔽脸面的幂罱面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天宝年间,不少妇女还模仿男子的装束,着起幞头袍衫,最初在宫里中流行,后渐传至民间,成为普通妇女的日常装束,我们可以从唐代著名画家张萱所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看到这种装束。
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之风盛行,妇女多着胡装。唐代所谓的"胡服",指的是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妇女在着胡服的同时,腰间还系有革带,再饰以胡装,大有娇健英武、跃马扬鞭之势。与此同时,胡舞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方式,所以才有了安禄山为讨好唐玄宗、杨贵妃而拖着他几近垂地的胖肚子飞快地跳起了胡旋舞的故事。
唐代女服的领子也有种种不同的款式,比较常见的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以后,还流行过一种袒领,里面不穿内衣,袒胸脯于外,唐诗中的"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的句子形容的就是这种装束。另外,还有一种更加开放的服装,"绮罗丝缕见肌肤",里面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在中晚唐代时十分流行,并且一直延续到五代,这可从唐代另一位著名画家周盼的"簮花仕女图"中看到。这种大胆的装束在中国封建社会是极少见的。
作者:
闻草
时间:
2005-4-16 10:01
寻找盛唐的足迹
盛唐的诗人可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五岳寻仙,四海为家,足迹及于大半个中国。杜甫也有一段壮游时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都留下他的足迹。就连大半生隐居在家的孟浩然,也有浙东之行。至于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则远走东北、西北边陲。而今当我们徜徉在1300多年前的盛唐古迹,仍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盛唐之风,震撼于唐人阔大而雄浑的眼界、胸襟与见识。
骊山华清宫
骊山在陕西临潼县境内,这里的温泉一向很出名,周、秦、汉、隋都在此建过离宫。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在此建“汤泉宫”,玄宗开元年间又加扩建,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改名华清宫。华清宫规模很大,遍山松柏花木,亭台殿阁从山脚一直排到山顶,还设置了许多政府部门和公卿邸宅。温泉池也大大增加,皇帝后妃百官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汤池。除了唐玄宗所用的九龙汤和杨贵妃用的贵妃池以外,还有长汤16所。宫内汤池用美玉宝石镶砌,中央雕玉莲花,温泉水从莲花中喷出。汤池面积很大,有时玄宗还坐着小船在池内游戏。从开元末年起,唐玄宗几乎每年十月都带着主要官员去华清宫,年底才回长安城。
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杜甫从长安回奉先县探家,路过骊山,亲眼见到满山的蒸气,听到宫内传出的音乐,感慨万端,写下了他最著名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道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千古名言,流露了大乱即将来临的预感。安史之乱中,华清宫遭到叛军洗劫,大部分宫殿被烧毁。中唐以后愈趋荒凉冷落,因此它又成为统治者荒淫败国的历史见证。
敦煌莫高窟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重镇和咽喉要道。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敦煌鸣沙山创建了莫高窟最早的洞窟,到武则天时已有千余个窟龛。现尚存历代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15身。
莫高窟主要的艺术创作是泥塑和壁画,二者融为一体,是一大特色。隋唐为极盛期,菩萨像渐由早期的男相变为女相,姿态自由,身材匀称,肌肤细腻,装饰华丽,制作极为精细。造型敷彩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蓝本,又适当夸张,而且每个人物都成为独立的造型。纹塑造也不像早期那样仅用阴刻线条表示,而是极其写实,表现出衣褶重叠,有逼真的立体感和质感。细部处理多用彩绘和金箔装饰,色彩对比强烈。同时克服了隋以前人物头部过大、身体僵硬的通病,肌体匀称,动作自如。
莫高窟中壁画的发展与彩塑大致同步。唐代壁画人物造型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尤其是飞天,不但形象美丽丰满,线条流畅飘逸,而且成排成行双双对对在浮云中遨游穿行。色彩的鲜明灿烂,境界的开阔,气魄的宏大和构图的复杂都远非北朝可比。盛唐是中国壁画史上的顶峰时期,宋以后的洞窟壁画便黯然失色,与彩塑一样进入了衰落期。
昭陵六骏
唐代的石雕除龙门石窟以外,唐代帝陵前的动物石刻也有世所罕见的佳作。如献陵前的犀、虎等巨大动物石雕,造型雄毅刚健、意气昂扬,雕刻风格浑厚粗犷。武则天母杨氏的顺陵前有30多件动物石刻,其中走狮和独角兽一对,体型庞大,气势雄伟,极其威严有力,艺术价值很高。昭陵石刻更是精美绝伦。
唐太宗的昭陵在陕西礼泉县渭河以北九峻山上,与外界隔绝。陵区面积达30万亩,主陵周围有功臣陪葬墓162座。昭陵博物馆内展出大量从墓区发现的文物。其中“昭陵六骏”最为著名,这是六块青石浮雕,各高2.5米,宽三米,分别起名为“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guā瓜]”、“白蹄乌”。六骏姿态生动,造型异常优美雄俊,神情各异,有的似乎能与养马人交流感情,据说这是唐太宗所骑的六匹战马的雕像。其中“飒露紫”和“拳毛?”二骏于1914年被盗运到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其余都陈列在西安市内的陕西省博物馆。
马鞍山采石矶
李白漫游江南时,写下了许多歌咏山水的名篇,庐山、天台山、九华山瑰奇明秀的风光因他的诗笔而格外生色。他特别喜爱牛渚矶,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的采石矶,这里遥对天门山,长江到此,水流被两山峭壁夹峙,更加湍急,李白著名的《横江词》、《望天门山》等诗篇写的就是这里的景色。采石矶上现有太白楼,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楼上有画着太白漫游采石矶的屏风太白游踪图,以及黄杨木雕的李白像。采石矶的陡峭崖壁上有一块突出的石台,传说李白醉酒,从这台上跳下江去捉月,所以名捉月台。又传他在这里捉月溺死后,衣冠落在江中,渔民捞起,建成衣冠冢。
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在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九月由华州来到成都,第二年在浣花溪畔营建居室,共住三年零九个月,作诗247首。按前人的考证,杜甫草堂大约在浣花溪西,万里桥南,西郊碧鸡坊石笋街外,北望可见西岭,大约占地一亩。附近只有八九户江村人家,环境非常幽静。
杜甫在这里过了一段较为平静而舒畅的生活,写了不少描写草堂附近四季景色的诗篇,人所熟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写于这一时期。杜甫原来的草房早已不存,五代前蜀词人韦庄等人在旧址重建茅屋,北宋元丰年间在这里建祠堂,后经历代扩建,奠定了现在的规模。一共有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重古雅的厅堂。工部祠东侧竹林深处,有清代果亲王所写的“少陵草堂”石碑亭,是一座圆顶茅草亭,十分简朴。工部祠的建筑将纪念祠堂与园林艺术融为一体,里边翠竹、红梅、杜鹃、秋桂应时开放,荷池水槛、曲桥溪流、花径亭榭,十分幽雅。
黄鹤楼
在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相传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盛唐诗人崔颢来此,题了一首著名的《黄鹤楼》诗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登楼凭眺,本想吟诗,看见崔颢的题诗,觉得难以超过,便叹息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从此黄鹤楼更加声名大震,历代屡次重建,愈修愈美,胜似仙宫楼阁。
寒山寺
在苏州阊门外枫桥镇。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从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把原来建于梁天监年间的妙利普明塔院改名为寒山寺。这座寺院屡建屡毁,现存建筑是清光绪二十二年到宣统三年重建的。寒山寺之出名主要是因唐天宝年间诗人张继写了一首著名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描写夜泊姑苏城外枫桥,面对江中月色,点点渔火,声声乌啼,令人难以入寐的情景,这时半夜里从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更触动了客子的愁思。诗境优美含蓄,尤其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为这寂静而萧疏的秋夜平添了无限隽永的韵味。从此以后诗韵钟声,千古流传。
乐山大佛
在四川乐山市东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合流处。相传唐代僧人海通因为看到山前江水奔腾,时常翻船,便倡议凿山为佛,以镇水妖。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最后由川西节度使韦皋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成,前后历时90年。大佛头与山齐,双手抚膝,足踏大江,据说通高71米,头高14.7米,肩宽28米,眼长3.3米,耳长七米。耳朵中间可并立二人,头顶可置圆桌,脚背上可围坐百余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所以俗称“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大佛刻成后通身彩绘,原来建有13层楼阁,名叫大像阁,明末毁于战火。
大雁塔、小雁塔
大雁塔、小雁塔是唐代佛寺建筑的遗存。大雁塔在西安市南四公里处的慈恩寺西院,建于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唐玄奘取经回国后,从弘福寺移到这座寺里专译佛经,创立法相宗,并倡议修建大雁塔,贮藏从印度带回的经像。建塔时,他亲自担筐运送砖石。塔基仿照印度鞑榇国佛塔的样式,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塔的最上层原来有太宗所作《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褚遂良书写,称“雁塔圣教”,是书法中的精品,现嵌在塔下南门洞两侧壁间。
小雁塔在大雁塔附近,原来是唐代著名佛寺大荐福寺的佛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四角的密檐式砖塔,塔身宽度由下向上逐层递减,形成秀丽的流线形轮廓。这座塔经历过70多次地震,原高15层,塔顶震毁,剩13层。据底层门楣上明代人王鹤的题字说,明成化末年长安地震时,小雁塔从顶到底,中间裂开一尺来宽的大缝,塔身分为东西两半。到正德末年冉次地震时,裂缝一夜之间又合在一起。现在仍可看出明显的痕迹,游人到此,无不称奇。
佛光寺
在我国以及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寺初建于北魏,现仍保存有北魏的砖塔、唐代以及金元明清的各朝建筑。东大殿是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时所造,建在岩石上,后部柱子的基础是凿山时预留出来的,极其坚固,有很强的抗震能力。大殿台基很高,殿檐伸出深远,檐下外柱有古朴的斗拱承托梁架。斗拱体型很大,结构复杂,高度约为柱高的2/5。檐部转角处加长角梁后尾,利用这一根悬挑的木构件,保证檐头前端不向下沉陷,设计非常科学,在我国木结构建筑中不多见。殿顶上的脊兽都是黄绿色琉璃瓦烧制,正吻为一对高大的琉璃鸱尾。整座大殿气势雄伟,规模宏大。
作者:
闻草
时间:
2005-4-16 10:02
本帖篇幅较长,可能大多数网友都没有耐心看完。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当今美国恐怕也只能望其项背。这一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外交频繁;文化发达,是一个空前伟大的时代。
唐朝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学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哲学、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光耀千古。唐文化泽被深远,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进步,是“中华文化圈”的源流。唐文化在世界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使人们产生了空前的骄傲感,认为今天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伟大,但细想想,如果拨开令人眼花缭乱的物质生活,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也就平平无奇而已。回顾盛事,让我们期待中华民族再一次中兴的到来~
欢迎光临 工程家园 (http://heu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