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家园's Archiver

名滟 发表于 2008-6-1 19:00

南方周末 ———“捐款门”始末

[align=center][b] 网络舆论引发企业界“品牌大地震”,万科为“震中”,跨国公司为“重灾区”[/b]
[/align]
[align=center]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8年05月29日 来源: 南方周末
[/align]

      震后两周,中国普通民众对死难同胞的悲悯之情演变为企业界头顶的巨大压力,许多捐赠较少、行动较慢的企业遭到网民激烈的攻击。

  中国现代化百年进程行至今日,大部分民众的产权观念依旧淡漠,无法理解恪守西方商业伦理的跨国和本土精英们的行为,也不愿尊重全球化时代的商业游戏规则。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表现,而是中国和西方价值观冲突的体现。

  跨国公司进入新中国30年来,尽管已经深深融入中国经济,对中国市场的认识、中国人消费习惯的把握有了丰富的经验,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远远不够。

  □本报记者王小乔潘晓凌发自北京广州

  5月27日下午两点,商务部研究院二楼那间可容纳百人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

  诺基亚、宝洁、雀巢、西门子、IBM、现代汽车、百胜、阿斯利康……这些知名跨国企业的政府与公共事务总监、公关总监甚至副总裁同时出现在会场。

  在主管官员一个简短的开场白之后,一些外企代表开始激动地上台发言,他们愤怒地向商务部的领导诉说自己企业的苦衷和委屈,所有发言都对最近广泛流传的“国际铁公鸡排行榜”表示严重不满。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外资企业的品牌形象也发生了“大地震”。一些没有及时捐款的外企遭到网络舆论的强烈抨击,它们的产品也遭到了消费者的抵制。地震一周后,一个“国际铁公鸡排行榜”的短信广为流传,将对跨国企业的攻击推上顶峰。“铁公鸡”之一的快餐企业肯德基在四川地区的许多分店被围攻开不了业,没被评为“铁公鸡”的雀巢也受到牵连,它在地震第二天运往四川的1万箱食品被网民骂成“我们不稀罕的鸟粪”。

  在会场上,外资企业们再次要求商务部为它们“正名”。5天前的5月22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已经替外资企业澄清,指出多数上榜的跨国公司捐款都超过了1000万元,“铁公鸡”的说法不符合事实。

  然而,民意仍然汹涌不止,劫富济贫的“网络好汉们”对“铁公鸡们”的初期表现不太满意。因为在5月14日“铁公鸡榜”刚出现之后,许多“铁公鸡”第一笔捐款额都还未超过500万元,在网民们看来,“铁公鸡”捐足1000万元才算对得起灾区人民。

  在汶川这场震恸中国的巨大灾难发生之后,儒家文化中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得以彰显,中国本土企业纷纷以巨额捐助践行“兼济天下”的传统观念。相比之下,恪守西方商业伦理的跨国企业们却难以理解这种行为,更忽略了这股力量的强大。

  同样忽略了这一点的,还有至今未被部分民众原谅的王石和万科。当然,更多的国产品牌在这场碰撞中获得了公众的空前追捧,捐款1亿元的凉茶饮料王老吉一夜之间人尽皆知。

  现在,跨国公司们能做的,只能是不停地向公众告知、向“父母官”诉苦。斗“鸡”大会“在中国发大财而又不捐款的国际铁公鸡排行榜: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诺基亚、LV、大金、宝洁、摩托罗拉。如果你有良心,共同抵制,相互转发!”这是广为流传的铁公鸡排行榜的其中一个版本。5月19日,许多中国人都收到了这条短信。“铁公鸡排行榜”的版本几经更替,最初的帖子现已无从查找。南方周末记者通过搜索引擎发现,最早的榜单出现于5月14日一个名叫PHPWindBoard的技术论坛中,肯德基、麦当劳、三星电子、森马集团、摩托罗拉与诺基亚赫然在列。帖子末尾,帖主还号召大家不断更新。

  这个帖子的信息并不准确。彼时距汶川地震发生已过两天。5月12日地震当晚,百胜餐饮集团(肯德基母公司)已决定捐款300万元。5月14日,麦当劳宣布捐款100万元。5月15日,三星电子向红十字会捐款3000万元,据公关经理周先生介绍,三星管理层在5月13日就做出决策,捐款后,消息在新浪、搜狐的主页上挂了一天,“很醒目”。

  但就在当日,流传最广的“铁公鸡榜”版本出笼,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三星,后面分别是诺基亚、大金、LV、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帖主还呼吁,“通报这些公司,不是让大家去消费,而是要铭记心中:这是没有良心的企业!是中国人就不要给他们赚!!”不过,这一帖子没有迅即流传。5月19日,“铁公鸡榜”突然像发生核裂变般爆传于各大论坛、聊天室、MSN及QQ,据称转帖还有奖,“转发30个以上网友,你将会被腾讯公司列为爱心,你的名字将会变为红色”。跟帖中不乏为“铁公鸡”辩护的声音,但板砖往往会立马从四面飞奔而来。“铁公鸡榜”还通过手机短信海量传播,从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到正在麦当劳就餐的中学生,手机里收到了同一条信息。《南方人物周刊》主笔何三畏帮困惑的女儿询问信息发送者、成都中院的一位法官情况是否属实,对方复,“不知道,转发的”。

  事实尚不清楚,愤怒已然集结。7家“铁公鸡”身后,还陆续出现了宝洁、戴尔、IBM等跨国公司的身影。

  为了表示自己的愤慨,网民把热情转向了国产品牌,编出了顺口溜:以后喝王老吉(1亿元),存钱到工商(8726万元),还是用移动(5820万元),买电器到苏宁(5000万元),买保险买平安(3500万元),喝白酒喝泸州老窖(3000万元),买药修正牌(捐助2500万元),上网用QQ(捐助2000万元),运动穿李宁(捐助1249万元),电脑买联想(捐助1000万元),洗衣机买海尔(捐助1000万元),空调买美的(捐助1000万元),开车开吉利(捐助1000万元)……如果大家都买联想,联想将在5年内超越戴尔;如果大家都买吉利,吉利将在5年内超越大众丰田。

  跨国公司顿时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但网民的愤怒并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舆论指责升级

  网民们很难理解跨国企业中国区的难处。“我不可能第一时间飞到芬兰去向总部解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钱。”诺基亚副总裁萧洁云说。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数十家跨国公司,无一例外表示,捐款需要与总部的沟通,而且第一笔只能根据当时的灾情确定,后续的才能就严重程度继续申请。阿斯利康的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吴浣苓告诉记者,她就是在13日先动用了100万元的应急资金,同时开始向总部申请后续的600万元。

  另一只“铁公鸡”诺基亚5月17日从300万元追加到1000万元;宝洁在5月19日追加了1000万元用于“希望工程赈灾教育基金”;可口可乐从500万元追加到1700万元;肯德基所属的百胜餐饮集团19日也从300万元追加至1580万元,28日又增加了520万元员工捐款。

  不在榜单上的BP中国5月20日从140万元追加到1050万元,戴尔5月22日从210万元追加到800万元,等等。

  然而,跨国企业们的行为产生的正面效果远没有最初的负面信息杀伤力大。

  网民对追加表示“欣慰”,5月16日在博客上批评宝洁“广告巨人、赈捐矮子”的网民老醉,5月20日又发了一篇“拔毛铁公鸡,宝洁多捐1000万”的帖子。老醉是这群网络好汉的领袖人物,许多网民甚至将5月16日谷歌捐款1700万元视作他的功劳。

  随着一些网民指出“铁公鸡”们并非一毛不拔,再加上跨国公司的陆续追加捐款,网络舆论在5月19日之后不再一边倒。

  但是,真正令跨国公司们始料未及的事情稍后发生了,这场斗“鸡”大会迅速地从网络和短信上的口诛笔伐转向了消费者的身体力行上。

  5月20日上午10点左右,四川南充市五星商业步行街上的一家麦当劳餐厅聚集了上百人,抗议麦当劳不捐款。餐厅的门口,被贴上了超大打印版的“国际超级铁公鸡”。

  在四川攀枝花、陕西西安、山西运城等城市,肯德基也遭遇了不同规模的围堵。“很多餐厅不得不暂时停业。”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副总裁王群说。从上传到网络的现场照片看,有人将榜单做成标语,贴在麦当劳的橱窗上,并注明,“凭你的良心,互相抵制!向灾区的遇难同胞默哀。”据一位目击者称,当时正在南充市一家麦当劳餐厅就餐的顾客都吓得不敢出来,双方隔着玻璃门与随即赶到的警察,气氛紧张得像挨着火药的汽油罐。他注意到,当时在现场的全都是中国人。

  宝洁的经营也受到影响,一些超市和商场不敢从宝洁进货,因为不知道原来买佳洁士牙膏的消费者会不会改成中华。

  跨国企业应该承担多少责任,这在跨国企业内部也产生了分歧。5月20日,在IBM内部,一封主题为“太牛了!!!!!一定要看!!!!”的邮件在员工中广泛转发。一名中国员工在信中说:“我对公司在灾难面前的反应感到非常失望……”IBM的一位软件工程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地震发生后,员工对公司的赈灾作为迅速分成了两派观点,这封抗议信是迄今最激烈的表现。

  5月25日,可口可乐华南区也接到了福建一位经销商要求终止合作的通知。其实,即便跨国企业总部考虑全球股东的利益而不愿意捐款,这也符合西方商业伦理的观念。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过,企业的主要社会责任,那就是为股东负责,遵守法律,赚取利润。

  只是,在大灾难来临之后,普通的中国人难以理解或者难以认同这些价值观。5月22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时表示:“网上传的公司都有很大的捐赠,一般都在千万元以上”。“捐助是以自愿为前提的,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个自然人和法人的权利。”王石成了“王十”

  这场前所未有的企业形象危机,同样降临在了一个秉承西方公司治理理念的中国企业家身上。

  这个人就是王石,他用二十年锻造出了中国房地产业第一品牌万科,并屡获企业公民奖;他的公司治理方式成为无数企业的楷模;他的言论和行动总为公众所瞩目,堪称中国极少数受人尊敬的企业家之一。

  然而这半个月来,他的形象和万科的形象如同汶川地震中的房屋一样倒塌过半,这与两个数字有关———“200万”和“10”。

  这两个关键词来自王石5月15日的博客,因为在地震当天万科捐出的200万元被网民认为太少,与万科企业实力不相匹配。王石在博客中回应:“万科捐出的200万元是合适的。这不仅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即使授权大过这个金额,我仍认为200万元是个适当的数额”。

  2006年股东大会对万科每年的企业公民建设费用的授权额度为1000万元。

  在地震之前,2008年的这笔钱已经使用了近800万元。只剩下200万元。

  接下来的话成为网友炮轰的焦点:“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王石就此得到了两个新名字“王十”、“王十块”。甚至有网友调侃地说:“做人不能太王石”。

  但不让赈灾成为企业负担的说法令网民觉得空前国难之下,此种言论过于冷血。一些网民在王石的博客上留言说:“如果你觉得救助灾民成为你的负担了,请拿回你的200万元。”有人找出了王石的年薪———400万元,还有人计算了王石历次登山的费用均在200万元以上。“不管你征服过多少座高峰,你的灵魂却始终高不过那一座坟头!”5月21日,王石通过媒体向网民道歉:“这段时间,我也为我这句话感到相当不安!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引起了全国网民的分心,伤害了网民的感情;二是造成了万科员工的心理压力;三是对万科的公司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里对广大网友表示歉意!”网民们没有因此原谅王石和万科,因为5月21日万科同时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批准公司在未来3-5年内支出1亿元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并以绵竹市遵道镇为重点;该项工作为纯公益性质,不涉及任何商业性的开发。

  这份语焉不详的公告再次激起了网民的愤怒。网民认为王石选择遵道镇是因为那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重建只是为商业目的而遮人耳目。“这只是堵塞众人口水的一种公关技巧、一种转移人们视线的营销手段而已,和那些真正向灾区捐献亿元资金或者物资的行为不可同日而语。”

  一位网友提醒王石应该重视道义,在他撰写的《史记·王石列传》一文中写道:“商贾之道,固有无利不起,亦有道义存焉。时富豪如和黄李氏,台塑王氏,江苏陈氏者,无不倾资以救国难,贩夫走卒、乞儿戏子,踊跃救难者,一一难书。国难当头,石前发冷言于公众,后谋私利于暗室,不亦鄙乎?道义不存而富,是为为富不仁也。”5月24日,万科不得不再次发布关于地震后捐款情况的说明:公司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为完全无偿的纯公益性质。

  即便在这份说明中,万科仍然表达了一贯坚持的公司治理理念:万科所有财产属于股东,因此公司的公益捐款必须在股东大会授权下进行。

  但在大多数网民看来,“人命关天的事情,瞬间几万个生命就没了,还在那里算你的账,斤斤计较、蝇营狗苟,还什么董事会、什么权限?公司那点事情,谁不知道。”与大多数网民的观点不同,一些小股东已经在万科的官方论坛万科周刊上表示了异议。一个ID为东藜的就认为万科追捐一个亿侵害了股东的权利,正在联系律师起诉。6月5日,万科将为追捐亿元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万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从四川回广州的路上,万科集团副总裁肖莉在给南方周末记者的短信中这样写道。

  不过,为王石和万科辩护的也大有人在。5月27日,南方都市报社论版刊登了一篇“个论”。文章说,对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来说,做公益、捐善款当然是善,但尊重公司的管理章程,在既定的游戏规则范围内行使权力,同样是“善”,甚至是一种更大的善。为了一种善,而伤害另一种善,善花最终结出的就将是恶果!有意思的是,万科公司对这样的辩护并未欢呼雀跃,一位万科工作人员私下表示:我们希望负面报道越少越好,但也担心过于突出的辩护文章,这会再次引起争议。静待事情过去,可能是万科最好的选择。被裹挟的民意

  更多的国产品牌在这场东西观念的碰撞中获得了公众空前的追捧,捐款1亿元的凉茶饮料王老吉一夜成名。

  5月18日的央视赈灾晚会,王老吉的母公司香港加多宝集团捐款1亿元,天涯上马上出现了所谓“封杀王老吉”的帖子。“王老吉,你够狠!捐一个亿,胆敢是王石的500倍!为了整治这个嚣张的企业,买光超市的王老吉!上一罐买一罐!”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同样延伸到了现实生活当中。王老吉也适时地出现在了很多原来并没有覆盖到的销售渠道上,得以让人们一想到“封杀”它马上就能买到它。

  网民们开始自发地为王老吉策划广告词,流传最广的一句就是,“要捐就捐一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还有地震中被救小男孩想喝冰冻可乐的改编版“叔叔,我要喝王老吉……冰冻的。”同时,网上开始讨论可乐等碳酸饮料的危害,以凸显出王老吉作为一种凉茶饮料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特点。而一旦有人认为王老吉只是一种成功的营销手段而已,马上就会被人骂作“枪手”,并被网友们的合力疯狂发帖沉到坛底,直至无人问津。“就算它是成功的营销,我也要力挺,至少它给灾区人民捐了1亿元。这样的企业,越多越好。”一位把日常饮料从可乐改成王老吉的白领这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即便是真的被裹挟、被利用,民意也心甘情愿。也有一些企业因此被伤害。

  5月19日,一篇《王石、马云们该为灾区捐多少钱》的文章出现在某网站上。文中指责马云只捐了一元钱。

  当天,这篇文章就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网民开始把马云和王石放在一起调侃,试图使这两位既往公众形象极佳的企业家一同颜面扫地。

  但据阿里巴巴社会责任部的张璞介绍,当时阿里巴巴集团已经捐献了200万元,马云个人在地震当晚就捐了100万元,阿里巴巴救灾小组则正紧锣密鼓地商定第二阶段的赈灾计划。“荧光灯下的慈善,一元钱即可”是马云在2006年的一次采访中的旧话。5月20日,看到阿里巴巴在19日深夜发布的澄清公告和再捐2500万元之后,网民“房价好贵啊”在天涯上呼吁大家给马云和阿里巴巴员工道个歉,几乎所有的回帖都斩钉截铁地表示了赞同。此后,关于马云一元钱的讨论销声匿迹了。

  在与地震相关的讨论中,天涯社区是所有网上论坛中最火爆的,亦是许多话题的发起和传播源头。但是马云只捐一元的帖子从而来,是无心之举还是有意为之,至今无从知晓。

  被裹挟的民意汹涌而来,再次呼啸而去。

[[i] 本帖最后由 名滟 于 2008-6-1 19:04 编辑 [/i]]

上将 发表于 2008-6-1 19:35

国货当自强~

同时“质疑”网特。

名滟 发表于 2008-6-1 20:55

反思国家应急体系

南方周末    2008-02-21 15:17:24

  南中国大雪灾暴露出的问题  

  反思国家应急体系  
  
  □本报记者 苏永通 发自北京
  
  从1月上旬开始,南中国发生罕见自然灾害,中国的灾难应急模式在经历巨大考验后暴露出哪些问题?有哪些需要总结之处?

  早在2003年SARS之后,中国就在加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各级政府制定了有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 2007年11月1日,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施,明确我国要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但此次雪灾所暴露出的问题表明,目前的应急体制并不乐观,如果说“九八抗洪”,中国面对单一事件时尚可应付,此次面对复杂事件,我们的应急体制,包括治理模式都有值得反思之处。

  本报就此话题专访了突发事件应对法起草专家组成员。
  
  ●莫纪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突发事件应对法起草专家组成员)

  ●莫于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突发事件应对法起草专家组成员)
  
  政府反应慢的原因
  
  南方周末:冰雪1月10日起突袭南中国,但半个多月后才开始全国统一协调的救灾行动,有人认为政府反应迟缓,如何看这个时间差?

  莫纪宏:政府应急反应基本是符合要求的。这次雪灾是五十年一遇。政府的反应慢是因为情况变化太快,一月中旬,有些地方还在赞叹瑞雪兆丰年。但并不是说没有教训,比如地方政府没能对大雪成灾有预期,而5个关于自然灾害救助的国家应急专项预案中,又不包括雪灾。

  这次雪灾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问题,除了雪灾超出常规外,还包括遇到春运,两者叠加就把消极影响扩大了。目前,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或者是部门的各类应急预案,都只针对特定突发事件,而“复合性突发事件”很容易扩大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尽管是两种以上低级别的突发事件,如果同时发生,可能就会导致预警级别的提高。

  南方周末:此次雪灾是否可启动国家层面的一级预警响应机制?

  莫纪宏:实事求是地说,此次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足以启动国家层面的一级预警响应机制。

  我们目前的预案是分级的,最初我们的考虑是突发事件程度不一,小的事件可在特定区域解决。而国家级预案的启动要涉及两个以上的省份。这样的分类对不对?这次看起来是有问题的。地域上划清楚了,但严重性是容易交叉的。

  比如:是不是省级应急预案到了一级预警状态,才足以启动国家级四级预警响应机制?这都没说清楚。对于每个能启动预案的主体而言,如何启动预案,存在很大的模糊区域。地方要不要启动还好说,省市县同时启动都没事。问题是中央一启动就是大事。

  国家级预案,什么时候适用,怎么启动,立法时也不是很有数。所以这次感觉反应慢了,可能有这个原因。
  
  “法律没太派上用场”
  
  南方周末:去年11月1日,突发事件应对法开始实施。由于SARS等突发事件的教训,大家对这部法律充满期待。但从此次抗击雪灾来看,这部法律发挥的作用似乎不大?

  莫纪宏:此次雪灾中,现行的应急预案制度以及突发事件应对法所确立的应急体制应有的组织、协调和防范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真正的应急工作还是依靠目前高度统一和一元化的党政领导体制来完成。当然,突发性事件发生时,无论是否有预案,都需要依靠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机制来加以保障。

  中国现有的一元化的党政决策体制和中央地方关系,很适合救灾。比如这一体制整合力量及时、有效,容易解决矛盾。在此次救灾中,法律和预案只起到一些补充细化的作用,法律没太派上用场,给人有点“两张皮”的感觉。

  但这不应成为常态,灾害来了,如果平常工作不做好,什么准备都没有,再强有力的领导出面也很费劲,基础工作做好了,领导出面就事半功倍。

  南方周末:但大家之所以期待法律发挥作用就是担心,如果没有足够的敏感度察觉到事件的危害性,不引起足够重视,后果会很糟糕。

  莫纪宏:从法律角度看,政府总理到哪,实际上,具体的法律就可以在哪发挥作用。总理到现场,实际上已经是国家层面的一级响应了。不过,也要总结经验教训,能让省级政府更好地分担,不要轻易启动国家级预案。

  南方周末:我们目前的抗击雪灾应急机制与1998年抗洪相比,有很大不同吗?

  莫纪宏:抗洪时还没形成系统的应急概念。而现在,大家的抗灾意识明显加强了。大家都知道,要防患于未然,按法律解决问题,按一些事先做好的方案来做。救灾行动也比以前规范多了,以前只是临时抓,各部门、各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救灾应急中的法律义务、职责都不是很清晰。

  南方周末:有人认为,半军事化或者军事化的救灾机制可能更能奏效,怎么看?

  莫纪宏:军队主要起救援作用。军队管理与地方管理是两套体制,涉及军事安全,很复杂。现在和平时期还好,主要还是要依靠日常的应急力量,先动用警察,不行再找军队。坦克能压多少冰?还是要多依靠日常的应急手段。
  
  是否该问责
  
  南方周末:我们从SARS后开始建立的国家应急体系,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当务之急是什么?

  莫纪宏:制度框架基本建成,还需要细化,把法律规定变成日常制度,该储备的储备,该演习的演习,要使应急工作常规化,要让政府和公众坦然应对突发事件。同样是大雪,江苏省的准备工作就做得比较好。而有个别省份就差一点。平常没有英雄,抗洪救灾的时候就有英雄了,平时做好了,根本就不需要英雄。

  南方周末:许多干部在抗灾中尽职尽责,但也有人要问,你平时工作哪去了,灾后是否应启动问责机制?

  莫于川: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基础性工作做得不够,这次暴露出这个问题了。按照应急法、应急预案的标准,在常态无突发事件下,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政府首长要下决心,集中人财物力、人才编制,做好基础性工作。但这些建设很难马上见成效,这涉及干部考核机制问题。至于问责机制,该表彰的要表彰,该批评的要批评,也应找出平时的责任。

  莫纪宏:预防、监测、预报,平时工作做得怎样,不好检验。除非偷工减料,玩忽职守,故意破坏应急预防工作,一般情况下不好将法律责任机制简单化。像有些地方,领导刚上任几天就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如果因工作失职被免职,实际上也很难真正起到应有的惩戒和教育作用。

  南方周末:信息不畅是SARS时最重要的教训之一。这次信息披露情况如何?

  莫于川:和2003年SARS相比好很多。但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新华社记者到某省某部门采访被认为是“添乱”,而1月25日京珠高速公路之所以出现严重大堵车,也与各方发布通车信息混乱有关,致使许多不知情的车辆进入湖南后无法出去。
  
  是否应成立应急部?
  
  南方周末:有一种批评认为,由于地方政府与中央部门出现不同声音,导致民工大量涌入广州站,在救灾中,中央与地方、部门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应怎样协调?

  莫纪宏:广东、浙江鼓励民工留下来过年,是很好的措施。但后来不少人又回来了,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中央与地方启动的应急机制应该协调,否则形成的不是合力,而是斥力。我们现在的行政层级管理体制,下级不行就找上一级。关键问题是,有时候没必要让领导人来,我们体制的矛盾在于,省长部长有矛盾时,只有总理出面才能解决。

  南方周末:目前我们应急的组织机制是怎样的?

  莫纪宏:以部门为主,比如抗震救灾的指挥部设在国家地震局,关键的时候总理去,由他来协调。

  以雪灾为例,涉及范围这么大,谁来管?怎么做?都抓瞎了。假如地震来了,马上就能启动,防震减灾的指挥部就在地震局系统,大家都知道该谁管。而这雪灾归谁管?气象局管吗?谁也不知道。这更证明要有预案。没预案,工作就被动。

  此次发生在南方各省的自然灾害表明,我国现行的以部门为龙头的突发事件应对组织机制存在很大问题。

  南方周末:从中央到各地,纷纷成立了应急办,它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莫纪宏:实际上,雪灾应该由应急办管,但各级政府下属的专门应急办公室只是一种协调性机构,还不能真正具有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各种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还存在以部门职能为中心的部门主义倾向,缺少单一的应急指挥组织管理系统。

  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大部委制改革”思路,很适合改革现行突发事件应对组织体制的要求。可考虑成立集中统一管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具有大部委性质的“应急管理委员会”(或者“应急部”),克服目前在突发事件应对组织体制领域过于分散,制度化水平低的弊端。

  而由于机构改革的复杂性,建议将各级应急办公室或机构改为实体性的应急指挥机构,统一行使各项应急指挥职权,一旦有灾,不论发生在何时、何地,依靠统一集中的应急指挥系统立即投入应急救灾活动,第一时间内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提高应急工作效率。
  
  如果战争来临会怎样
  
  南方周末:最近有外刊指出,中国雪灾处理过程凸显出中国严重缺乏处理重大自然灾害危机的经验,因而判断大陆缺乏对台湾军事摊牌的应变能力,你怎么看?

  莫纪宏:这个判断其实是不对的。打仗是打仗的事情。这次真正因雪灾造成的压力没这么大,主要是春运造成的。不过,国外的关注值得我们注意和加以研究。

  南方周末:但值得思考的是,在现有应急体制下,如果有更严重的灾害,我们有没有办法去应对?

  莫纪宏:按我们现有的体制,完全有能力应对一般性常规的灾害。洪水、SARS都顶过去了。

  现在不能随意进行战争宣传,否则会导致实际应对战争能力降低,这些问题需要加以研究。今后怎样进一步完善动员制度,进一步提高国家安全度。我们现在搞经济建设,不可能经常性地演习战争应急状态,只能是战争爆发后,通过一个适应期来尽快适应应急活动的要求。

  南方周末:这次雪灾的情况,是否可进入紧急状态?广州站最多几十万人,个别地方也曾引发小规模混乱。

  莫纪宏:最开始,我们是按紧急状态法来立法的,后来分为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紧急状态法两部分。所谓紧急状态,国外通行的标准,是对国家的安全造成威胁。这种情况不多,一般是内乱、外来侵略。

  考虑到各种敏感因素,进入紧急状态会被简单地理解成是不是要打仗了。因此,将两种制度区分开来,谨慎使用是有好处的。紧急状态对公民的权利限制会更严,还有军队要介入,在平常时期应尽量避免。
  

  军队能迅速赶往援救现场,也是中国体制的优势,而中国救灾体制也要检讨它的劣势在哪里,图为2008年2月2日,在京珠北塞车路段,军队在为结冰路段铲冰和铺设麻袋以增大摩擦。 本报记者 翁洹 摄

  此次灾难中,NGO的作用很有限,这也是需要检讨的地方,NGO的空间为何不能增大?  本报记者 翁洹 摄

上将 发表于 2008-6-1 22:19

如果战争来临会怎样

gooce 发表于 2008-6-2 00:30

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都不是什么好niao.

porthos 发表于 2008-6-2 07:53

中国人的凝聚力啊

gooce 发表于 2008-6-2 19:49

可惜还是出现南方zhoumo/都市bao这样的渣子啊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